探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09533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8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探针,在该光学探针中,分别独立地具有照射照射光的照射导光路以及用于取得放射光的受光导光路,从而能够高效地取得要测定的放射光。探针(10)分别独立地具有:第一光纤(1),其构成用于引导照射光的照射导光路;第二光纤(2),其构成用于取得来自生物体的放射光的受光导光路,探针(10)还具有聚光透镜(3),该聚光透镜(3)接收从第一光纤射出的照射光并向测定对象部位侧射出,并接收从测定对象部位放射的放射光并向第一、第二光纤侧聚光。第一光纤的射出端中心轴相对于聚光透镜的光轴偏移和/或倾斜,聚光透镜表面上的反射光远离第二光纤的受光端中心,并且使被聚光透镜聚光的放射光接近第二光纤的受光端中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探针,该探针具有用于将照射光向生物体组织的测定对象部位照射并接收从测定对象部位放射的放射光的光学系统,从而测定该放射光。
技术介绍
利用电子内窥镜进行体内管腔的观察、诊断是现在广泛普及的诊断方法。由于该诊断方法是直接观察体内组织,所以容易进行正常组织、病变部的辨别,因此,谋求继续努力提闻摄像画质。另一方面,近来除了所谓的视频示波器以外,提出了应用各种光学原理的诊断装置、超声波诊断装置之类的装置,其中一部分已被实际应用。特别是,还提出了荧光图像内窥镜系统,该荧光图像内窥镜系统是通过使用荧光,得到肉眼不可见的信息而构成荧光图像,再使这些荧光图像交叠成可见图像来进行显示(例如,专利文献I)。由于能够实现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所以非常期待这样的系统。另外,还公知一种方法,其虽不构成荧光图像,但也通过取得荧光的强度信息来判断组织的状态(例如,专利文献2)。在使用这样的方法的情况下,大多在不使用搭载在电子内窥镜上的摄像元件的状态下取得荧光。用于进行这样的荧光诊断的诊断元件即探针是经由内窥镜的钳子通道到达体内的部件,或者是与内窥镜成为一 体的部件等(此外,钳子通道是指,供钳子或捕获网等治疗工具通过的隧道状的路径。也称为作业通道、插入通道等。而且,有时仅记作通道)。作为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荧光观察用的探针,通过被插入内窥镜的钳子通道而插入体内。在对人体内进行检查时,为了减轻给患者带来的负担而减小探针的直径,或者从预防感染或使检查变得容易的观点出发而使探针为一次性的,因此,存在谋求简化探针的结构的情况。虽然考虑到使用照射用和受光用兼用的光纤、或者省略接收用光纤来简化探针的结构,但为了进行正确的测定,无论是哪种类型,在与内窥镜分别独立地使用的情况下,必须具有对激发光进行导光的照射导光路和用于取得荧光的受光导光路。作为同时具有照射用光纤及接收用光纤的结构,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围绕中央的照射光用光纤配置了多个受光用光纤的内窥镜系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439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8892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583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以上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荧光观察用的探针中,虽然具有照射激发光的照射导光路,但不具有用于取得荧光的受光导光路,荧光的受光是利用内窥镜的CCD进行而取得荧光图像。因此,不能利用探针单独地完成荧光观察功能,存在难以进行正确的测定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荧光观察用的探针中,激发光和荧光的导光通过同一光纤进行,并利用设置在基础单元上的分色镜区分激发光和荧光。在兼用该单一光路的结构中,不否认导入到基础单元的荧光在分色镜中的光量损失,对病变的检测性带来影响。因此,如果增大照射的激发光的光量,则导致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如果减小激发光的光量,则难以进行正确的测定。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内窥镜系统中,虽然独立地具有照射用及受光用的光纤,但不具有聚光透镜等光学元件,从而为了可靠地进行受光,需要利用大量的受光用光纤围绕整个照射用光纤的周围,在推进进一步细径化或结构简化的情况下,成为不利的结构。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能够高效地取得要测定的放射光的探针,该探针具有将照射光向生物体组织的测定对象部位照射并接收从测定对象部位放射的放射光的光学系统并测定该放射光,其中,该探针分别独立地具有照射照射光的照射导光路和用于取得放射光的受光导光路。用于解决以上课题的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一种探针,其具有将照射光向生物体组织的测定对象部位照射并接收从测定对象部位放射的放射光的光学系统并用于测定该放射光,该探针的特征在于,分别独立地具有:第一光纤,其构成用于引导所述照射光的照射导光路;第二光纤,其构成用于取得放射光的受光导光路,所述探针还具有聚光透镜,所述聚光透镜接收从所述第一光纤射出的所述照射光并向测定对象部位侧射出,并且接收从测定对象部位放射的所述放射光并向所述光纤侧聚光, 所述第一光纤的射出端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聚光透镜的光轴偏移和/或倾斜,与不偏移及倾斜的情况相比,所述聚光透镜表面上的反射光远离所述第二光纤的受光端中心,并且使被所述聚光透镜聚光的所述放射光接近所述第二光纤的受光端中心。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在与所述聚光透镜的光轴垂直的面上,所述聚光透镜表面上的反射光的分布中心位置以隔着所述聚光透镜的光轴的方式位于与第一光纤的射出端中心相反的一侧,所述放射光的聚光中心位于比聚光透镜的光轴更靠第一光纤的射出端中心侧的位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光纤的射出端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聚光透镜的光轴偏移,所述第二光纤的受光端中心轴位于比所述第一光纤的射出端中心轴更接近所述聚光透镜的光轴的位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光纤的受光端中心轴位于所述第一光纤的射出端中心轴与所述聚光透镜的光轴之间。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光纤的数值孔径比所述第一光纤的数值孔径大。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分别具有一条或多条所述第一及第二光纤,所述第二光纤的总纤芯面积比所述第一光纤的总纤芯面积大。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具有多条所述第二光纤,多条所述第二光纤的受光端被配置为,向被所述聚光透镜聚光的所述放射光的聚光中心集合。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多个所述第二光纤的受光端到所述聚光透镜的光轴的平均距离比到所述第一光纤的射出端中心的平均距离短。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所述照明光或放射光的波长为300nm llOOnm。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所述照射光或放射光的波长为340nm 750nm。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 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探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光纤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光纤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光纤的直径短。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第一光纤引导向生物体组织的测定对象部位照射的照射光,并通过与第一光纤不同的第二光纤高效地接收并引导从测定对象部位放射的放射光,因此,具有能够良好地取得要测定的放射光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探针的前端部的侧视配置示意图。·图2是表不本专利技术一个例子的探针中的第二光纤的芯径与相对受光功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将光纤的芯径为100 时的相对受光功率作为I。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例子的探针的第二光纤的数值孔径与相对受光功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将光纤的NA为0.12时的相对受光功率作为I。图4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例子的光相对于探针的透镜光轴和第一光纤的分布的图,表示第一光纤位于透镜3的光轴上的情况。图4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例子的光相对于探针的透镜光轴和第一光纤的分布的图,表不第一光纤从透镜3的光轴偏离0.2 (mm)的情况。图4C是表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城野纯一泷村俊则田尾祥一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