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989847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5:38
一种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可自动旋紧热咀本体,该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的外套管包括两端相连接的一第一外套管和一第二外套管。发热丝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第二外套管第一端相连。第一外套管第二端设有一第一接合部,第二外套管第二端设有一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与该第一接合部相配合,以使该第二接合部与该第一接合部可扣接一起并可相对旋转,从而把该第一外套管与该第二外套管相接在一起,且该第二外套管可在该第一外套管上旋转一定的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热器能有效地避免了加热丝与热咀本体之间出现间隙,从而使加热丝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给热咀本体,大大提高了该加热器的利用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流道系统的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热流道系统中现有的加热器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由图1可知,现有的加热器10'包括,一发热丝y,呈螺旋弹簧状;一个套管2',其套在该发热丝^的外面,该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该发热丝^的两端相焊接,以及一热咀本体3',其插入到该发热丝P内。由于该热咀本体3'长度不定,现有的加热器10 '的长度也是不定的,当现有的加热器10'的长度较长时,很难保证现有的加热器10'的整个内径尺寸,导致该发热丝I ;套在该热咀本体3'上面很松,该发热丝I'与该热咀本体3'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d,该间隙d如图2所示。该发热丝I'所产生的热量不能直接传递给该热咀本体3 ',而只能通过此间隙中的空气间接传递热量给该热咀本体3',从而导致现有的加热器10'的利用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其可自动旋紧热咀本体,以避免发热丝与热咀本体之间出现间隙,从而提高了加热器的利用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包括一发热丝,呈螺旋弹簧状;一外套管,其套在该发热丝外面上,该外套管的两端分别与该发热丝的两端相接;以及一热咀本体,其插入到该发热丝内。该外套管包括:一第一外套管,该第一外套管的两端界定为第一外套管第一端和第一外套管第二端;该第一外套管第一 端与该发热丝的一端相接,该第一外套管第二端设有一第一接合部;以及一第二外套管,该第二外套管的两端界定为第二外套管第一端和第二外套管第二端;该第二外套管第一端与该发热丝的另一端相接,该第二外套管第二端设有一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与该第一接合部相配合,从而可扣接在一起并可相对旋转,以使该第二外套管与该第一外套管相连接而成该外套管,且该第二外套管可在该第一外套管上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带动该发热丝的内径发生变化。装配时,旋转该第二外套管使该发热丝的内径变大,待该热咀本体装配到位后,松开该第一外套管,该发热丝由于回弹力自动缩小该发热丝的内径,从而使该发热丝与该热咀本体实现紧密抱紧。进一步地,该第一外套管与该第二外套管同轴布置;该第一外套管第二端在壁面上设有一凸缘,该凸缘用来抵靠住该第二外套管第二端,从而使该第一外套管第二端和该第二外套管第二端相接。进一步地,第一接合部包括两个扣片;第二接合部包括两个直通槽,这两个直通槽与这两个扣片相配合,即在位置上相对,在横截面上形状相匹配,以达成扣接;装配时,这两个扣片在外力作用下弯曲成凸状并插入到这两个直通槽中,从而与这两个直通槽扣接在一起。进一步地,这两个扣片在该第一外套管第二端上相对地设置;这两个直通槽在该第二外套管第二端上相对地设置,以有利于该第二外套管在该第一外套管的基础上的旋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中,该发热丝通过回弹力而自动回旋并包紧该热咀本体,避免了该发热丝与该热咀本体之间出现间隙,从而使该发热丝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热给该咀本体,大大提高了该加热器的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加热器结构的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的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外套管在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外套管在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二外套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编号的说明如 下:10、10 ’ 一加热器;1、1 ’ 一发热丝;2、2 ’ 一外套管;21—第一外套管;211—第一外套管第一端;212—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3—第一接合部;2131—扣片;22—第二外套管;221—第二外套管第一端;222—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3—第二接合部223 ;2231—直通槽2231 ;3、3 ’ 一热咀本体。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3 8,本技术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10,包括一发热丝1,呈螺旋弹簧状;一外套管2,其套在该发热丝I外面上,外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发热丝I的两端相接;以及一热咀本体3,其插入到该发热丝I内。外套管2包括了两端相套的同轴的一第一外套管21和一第二外套管22。其中,第一外套管21的两端界定为第一外套管第一端211和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第二外套管22的两端界定为第二外套管第一端221和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第一外套管第一端211与发热丝I的一端相焊接,第二外套管第一端221与发热丝I的另一端相焊接,以实现外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发热丝I的两端相接。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设有一第一接合部213,第一接合部213包括两个扣片2131。这两个扣片2131设置在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的端边。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设有一第二接合部223,第二接合部223包括两个直通槽2231。直通槽2231设置在该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上,直通槽2231与扣片2131相配合,即在位置上相对,在横截面上形状相匹配。装配时,该扣片2131可经强行敲击弯曲成凸状并插入直通槽2231中从而可与直通槽2231扣接在一起并可相对旋转,以使第二外套管22与第一外套管21相套接,且第二外套管22可在第一外套管21上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带动该发热丝I的内径发生变化。参阅图5和图6,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在内壁上设有一凸缘214。该凸缘214抵靠住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的端部,且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的壁宽大致等于凸缘214径向方向的宽度,以供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和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紧密地相套接。参阅图6与图7,两个扣片2131在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上径向相对地设置,这两个扣片2131是自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在边端里形成的小弧板。这两个扣片2131与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存在L形的裂缝,装配时扣片2131可经强行敲击向管内弯曲成凸状以供与直通槽2231扣接在一起。参阅图8,两个直通槽2231在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上径向相对地设置,直通槽2231有一定的长度以供扣片2131在该直通槽2231上相对地活动。本实施例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10的装配如下。装配时,先把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与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相拼,且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与凸缘214相抵靠;然后,强行敲击扣片2131,使扣片2131向管内弯曲成凸状并插入到直通槽2231中。扣片2131与直通槽2231从而扣接在一起并可相对旋转,把第一外套管21与第二外套管22相套接成外套管2 ;然后,把发热丝I插入在该外套管2内,且把该发热丝I的两端分别焊接于外套管2的两端上,即第一外套管第一端211与该第二外套管第一端221上;最后,反向旋转第一外套管21到一定的角度,第一外套管21将带动相连的发热丝1,使发热丝I的内径变大。此时,往发热丝I内插入热咀本体3,待热咀本体3装配到位后,松开第一外套管21,发热丝I由于回弹力自动缩小发热丝I的内径,从而使发热丝I与该热咀本体3实现紧密抱紧。参阅图4,本实施中该发热丝I包紧住该热咀本体3的表面,避免了该发热丝I与该热咀本体3之间出现间隙, 从而使该发热丝I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给该热咀本体3,大大提高了该加热器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流道系统的加热器,包括一发热丝(1),呈螺旋弹簧状;一外套管(2),其套在该发热丝(1)外面上,该外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该发热丝(1)的两端相接;以及一热咀本体(3),其插入到该发热丝(1)内;其特征在于,该外套管(2)包括:一第一外套管(21),该第一外套管(21)的两端界定为第一外套管第一端(211)和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该第一外套管第一端(211)与该发热丝(1)的一端相接,该第一外套管第二端(212)设有一第一接合部(213);以及一第二外套管(22),该第二外套管(22)的两端界定为第二外套管第一端(221)和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该第二外套管第一端(221)与该发热丝的另一端相接,该第二外套管第二端(222)设有一第二接合部(223),该第二接合部(223)与该第一接合部(213)相配合,从而可扣接一起并可相对旋转,以使该第二外套管(22)与该第一外套管(21)相连接,且该第二外套管(22)可在该第一外套管(21)上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带动该发热丝(1)的内径发生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象烈
申请(专利权)人:先锐模具配件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