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装配装置及电池装配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83504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装配装置,不会使卷绕电极体的各极端子部受到损伤,能够容易地将集电部件的连接端子安装在该端子部。如让電池装配装置(1)的杆(51)伸长,集电部件(3)的连接端子(19)向配置在引导部(86)上的卷绕电极体(2)接近。通过使连接端子(19)在引导部(86)的表面滑动,将连接端子(19)导向与卷绕电极体(2)的端子部(9a,11a)重叠的位置。此时,连接端子(19)仅与引导部(86)接触,连接端子(19)不与卷绕电极体(2)的端子部(9a,11a)接触,由此,就不会损害卷绕电极体(2)的端子(9a,11a),从而,能够容易地将集电部件(3)的连接端子(19)安装于该端子部(9a,11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集电部件安装到例如使带状正极和隔膜以及带状负极依次重叠,并将其卷起构成的卷绕电极体上。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便携式计算机以及各种便携式终端的电源,是采用各种二次电池(参照例如:专利文献I至3)。这些专利文献I至3所示的以往的二次电池包括:使带状正极和隔膜以及带状负极依次地重叠并将其卷起构成的卷绕电极体,和安装在该卷绕电极体上的集电部件。卷绕电极体的带状正极和负极分别包括:带状芯体和形成在该芯体的两个表面上的极活性物质。极活性物质形成在芯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缘部且没有形成在另一个缘部。在这些带状正极和负极之间,以使夹持有带状隔膜且没有形成极活性物质的各缘部位于芯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方式卷起,构成上述卷绕电极体。卷绕电极体被压成扁平。上述没有形成极活性物质的两 端的缘部分别是正极和负极端子部。集电部件包括:绝缘性部件主体和多个连接端子。部件主体为大致长方形。多个连接端子是由导电性金属构成,且贯穿所述部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在装配电池时,连接端子安装在所述端子部,与这些正极和负极分别电气连接。上述二次电池是在被压成扁平的卷绕电极体的正极和负极端子部安装有集电部件的各连接端子。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2312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5571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81812号公报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至专利文献3所示的二次电池,由于其上述正极和负极以及上述连接端子是由金属构成,因此,在装配中若其相互摩擦,则会导致尤其是正极和负极端子部的表面破损,该端子部和连接端子之间的电阻值增大,所以并不优选。另外,破损的端子部的碎片进入卷绕电极体,可能导致正极和负极短路。而且,在固定端子部和连接端子时,由于卷绕电极体的卷绕中心空间部所需的操作空间很难保证,因此,不得不通过人工操作等进行装配,始终无法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例如,不会使卷绕电极体的各极端子部受到损伤,能够容易地将集电部件安装在该端子部上。当固定端子部和连接端子时,通过能够在卷绕电极体的卷绕中心空间部保证焊接或焊接操作所需的空间,以此实现机械自动化,其结果能够抑制制造成本。为了实现解决上述课题的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池装配装置,是将集电部件的连接端子安装在卷绕电极体的正极和负极的各个端子部,所述卷绕电极体是使带状的正极和隔膜以及带状负极依次地重叠且将其卷起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载置部,其表面上载置有所述卷绕电极体;导向部,具有重叠在所述端子部上,且对所述连接端子进行导向的引导部;按压部,其与所述载置部之间夹住所述卷绕电极体,将该卷绕电极体压成扁平;部件插入部,一边与所述引导部的表面接触,一边将所述连接端子插入所述端子部。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涉及的电池装配装置的构成的主视图;图2是由图1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装配的电池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电池的另一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池的集电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图3所示的电池的卷绕电极体的立体图;图6是将图5所示的卷绕电极体的局部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卷绕电极体的局部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导向部的构成的侧面图;图9是从图8中箭头IX方向看到的向导部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导向部的引导部件为相互接近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从图10中 箭头XI方向看到的导向部的主视图;图12是图8所示的导向部中的一个引导部件的主视图;图13是表示连接端子接近图10所示的导向部的引导部件状态的主视图;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连接端子一边与导向部的表面接触一边插入到端子部中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5是图1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空间扩大部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空间扩大部的侵入扩大部相互离开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在装配电池前,载置台和按压部件上附着有捆扎板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7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最下方的引导部件的导向部上载置有卷绕电极体的活性物质非形成部分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8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空间扩大部的侵入部件插入导向部上重叠有活性物质非形成部分的卷绕电极体的中心空间内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9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中央的引导部件位于导向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在图20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中央的引导部件的上面的导向部上重叠有其他卷绕电极体的活性物质非形成部分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1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空间扩大部的侵入部件插入上方的卷绕电极体的中心空间内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2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最上方的引导部件位于导向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23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按压部将卷绕电极体压成扁平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24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捆扎部压成扁平的卷绕电极体周围卷绕有捆扎板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连接端子一边与图25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导向部的表面接触一边插入端子部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6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导向部的上方的二个引导部件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7所示的由电池装配装置的空间扩大部的侵入部件使卷绕电极体的中心空间的截面积增大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8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空间扩大部的一个侵入扩大部的转动臂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29所示的电池装配装置的接合部等使夹子接合的状态的主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装配装置,是将卷绕电极体的端子部载置在引导部上,并且,一边与该引导部的表面接触一边将连接端子插入端子部。这样,在将连接端子定位于规定的位置时,分别由金属构成的连接端子与各极的端子部并不直接接触。因此,卷绕电极体的各极的端子部不会破损,能够容易地将集电部件的连接端子安装在该端子部上。也可构成为:使引导部的厚度比连接端子的厚度薄。该情况下,在将引导部从连接端子和端子部之间拉出时,能 够抑制这些连接端子与端子部的位置产生偏移。因此,能够将连接端子安装在端子部上希望的位置。而且,也可构成为:引导部包括重叠有端子部的大致平面状的重叠部,以及在比该重叠部靠所述连接端子侧,沿着所述卷绕电极体的曲线的曲面状倾斜部。该情况下,在将连接端子插入端子部时,该连接端子仅与引导部接触。因此,连接端子不会与端子部直接接触。从而不会使卷绕电极体的各极的端子部受到损伤,能够容易地将集电部件的连接端子安装在该端子部。引导部也可包括平行延伸部,所述平行延伸部与倾斜部连接,且在该连接端子的插入方向平行地延伸。在将连接端子插入部件插入部时,即使该连接端子的位置有些偏移,通过该平行延伸部也能够将该连接端子导向到倾斜部的位置。因此,能够确实地将连接端子安装在规定的端子部。也可由空间扩大部使重叠在引导部上被压成扁平的卷绕电极体的中心空间的截面积增大。该情况下,能够使相互重叠的端子部在卷绕电极体的外周侧更紧密地重叠。通过使卷绕电极体的中心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照沼贵之矢口大辅土谷文广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东北先锋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