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枢以及马达。
技术介绍
以用于马达的电枢为例,在日本特开2003-79080号公报中,记载有包括定子铁芯、线圈和绝缘部件的定子。该公报中,在定子铁芯的各磁极齿和线圈之间配置有筒状的绝缘部件(权利要求1)。并且,该公报的绝缘部件由相互连接的2个绝缘部件片构成(权利要求3)。并且,在该公报中,使2个绝缘部件片的端部相互重叠地嵌合(段落0024,图3)。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3-79080号公报中,2个绝缘部件片的嵌合部成为绝缘部件的厚度最厚的加厚部(段落0024,图3)。在该结构中,由于绝缘部件的加厚部,用于配置线圈的空间变得狭窄。为了在抑制马达尺寸的同时使线圈的匝数增加,优选抑制2个绝缘部件的重叠部分的厚度。但是,只是简单地将各绝缘部件的端部的厚度变薄,则难以确保各绝缘部件的端部的强度。如果各绝缘部件的端部的强度下降,当使2个绝缘部件嵌合时,就会有端部彼此接触等,绝缘部件受损伤的担心。并且,如果使各绝缘部件的端部的厚度变薄,则树脂成型时的流路变窄。因此,就会担忧成型精度的下降。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在使一对树脂部件嵌合而构成的绝缘体中,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树脂部件损伤和成型精度下降两者的结构。解决本申请的课题的方法是提供一种电枢,该电枢具有:铁芯背部,其呈环状配置;多个齿,其从所述 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延伸;绝缘体,其覆盖所述齿;以及线圈,其由卷绕于所述绝缘体的导线构成,所述绝缘体具有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所述上树脂部件具有:顶板部,其覆盖所述齿的上表面;一对上侧壁部,其从所述顶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枢,该电枢具有:铁芯背部,其呈环状配置;多个齿,其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延伸;绝缘体,其覆盖所述齿;以及线圈,其由卷绕于所述绝缘体的导线构成,所述电枢的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具有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所述上树脂部件具有:顶板部,其覆盖所述齿的上表面;一对上侧壁部,其从所述顶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上部区域;一对第1上减薄部,其从所述上侧壁部的下端部进一步向下方延展,且周向厚度比所述上侧壁部薄;以及第1上肋,所述下树脂部件具有:底板部,其覆盖所述齿的下表面;一对下侧壁部,其从所述底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下部区域;一对第1下减薄部,其从所述下侧壁部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方延展,且周向厚度比所述下侧壁部薄;以及第1下肋,所述第1上减薄部和所述第1上肋的轴向位置、与所述第1下减薄部和所述第1下肋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1上肋从所述第1上减薄部的表面朝向所述第1下减薄部侧沿周向突出,所述第1下肋从所述第1下减薄部的表面朝向所述第1上减薄部侧沿周向突出,所述第1上减薄部和所述第1上肋整体的周向厚度与所述第1上 ...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1.31 JP 2012-0185291.一种电枢,该电枢具有: 铁芯背部,其呈环状配置; 多个齿,其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延伸; 绝缘体,其覆盖所述齿;以及 线圈,其由卷绕于所述绝缘体的导线构成, 所述电枢的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上树脂部件和下树脂部件, 所述上树脂部件具有: 顶板部,其覆盖所述齿的上表面; 一对上侧壁部,其从所述顶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上部区域; 一对第I上减薄部,其从所述上侧壁部的下端部进一步向下方延展,且周向厚度比所述上侧壁部薄;以及第I上肋, 所述下树脂部件具有: 底板部,其覆盖所述 齿的下表面; 一对下侧壁部,其从所述底板部的周向的两端部向上方延展,并覆盖所述齿的周向的两侧面的下部区域; 一对第I下减薄部,其从所述下侧壁部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方延展,且周向厚度比所述下侧壁部薄;以及第I下肋, 所述第I上减薄部和所述第I上肋的轴向位置、与所述第I下减薄部和所述第I下肋的轴向位置至少部分重合, 所述第I上肋从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表面朝向所述第I下减薄部侧沿周向突出,所述第I下肋从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表面朝向所述第I上减薄部侧沿周向突出,所述第I上减薄部和所述第I上肋整体的周向厚度与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周向厚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薄或不变, 所述第I下减薄部和所述第I下肋整体的周向厚度与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周向厚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薄或不变, 所述第I上肋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或不变, 所述第I下肋的径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小或不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上肋和所述第I下减薄部在周向对置, 所述第I下肋和所述第I上减薄部在周向对置, 所述第I上肋和所述第I下肋在径向相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部的上表面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上肋和所述第I上减薄部的下端、与所述下侧壁部的上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 所述第I下肋和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上端、与所述上侧壁部的下端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树脂部件具有多个所述第I上肋, 所述下树脂部件具有多个所述第I下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部的上表面接触, 多个所述第I上肋的径向间隔大于各个所述第I下肋的径向尺寸, 多个所述第I下肋的径向间隔大于各个所述第I上肋的径向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上减薄部中的一个第I上减薄部与所述齿之间,配置有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一个第I下减薄部, 在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另一个第I下减薄部与所述齿之间,配置有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上减薄部中的另一个第I上减薄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上减薄部中的一个第I上减薄部与所述齿之间,配置有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一个第I下减薄部, 在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下减薄部中的另一个第I下减薄部与所述齿之间,配置有位于所述齿的周向两侧的一对所述第I上减薄部中的另一个第I上减薄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上肋和所述第I下减薄部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 所述第I下肋和所述第I上减薄部具有一对平行的对置面。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上肋在与所述第I下减薄部对置的面的下端部具有随着朝向下方而离开所述第I下减薄部的上锥形面, 所述第I下肋在与所述第I上减薄部对...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