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塑换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0927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1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塑换向器,包括换向片和电木主体,所述换向片依次间隙排列形成换向片组件;所述换向片组件包括外圆工作面和内腔;所述电木主体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且固定连接所述换向片组件,所述换向片组件通过成型架成型,所述成型架包括环形主体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环形主体侧壁上的卡槽结构;所述换向片嵌设于所述卡槽结构中,本技术方案中,全塑产品因不车削加工,对原料的投入降低,成本控制降低,工序减少,对人工依赖减少,有利于产能的提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全塑换向器
技术介绍
传统换向器一般包括塑料芯、换向片、云母片以及电木主体,塑料芯主要起到换向片的初步定型的作用;云母片主要用于换向片之间绝缘间隔的作用,因此普通换向器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步骤才能成型,普通换向器因换向片形成的内腔和外圆圆周度不够,因此需要经过车削加工,车加工后换向器各零部件一致性控制相对比较差,动平衡控制较难;并且由于换向片的钩部还需要切削,因此原材料利用率低,成本浪费大;总的来说,传统换向器因要经过车削加工,原材料投入比较多,成本浪费大,车加工后换向器各零部件一致性控制相对比较差,动平衡控制也比较难,对转子后续加工动平衡控制也比较难,电机寿命也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工序简单,节省原材料的全塑换向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全塑换向器,包括换向片和电木主体,所述换向片依次间隙排列形成换向片组件;所述换向片组件包括外圆工作面和内腔;所述电木主体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且固定连接所述换向片组件,所述换向片组件通过成型架成型,所述成型架包括环形主体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环形主体侧壁上的卡槽结构;所述换向片嵌设于所述卡槽结构中。优选的,所述换向片具有高度方向尺寸、宽度方向尺寸以及厚度方向尺寸,所述换向片沿所述高度方向依次设置为本体和钩部;所述本体沿所述厚度方向依次设置为工作段和固定段;所述工作段连接所述钩部。优选的,所述卡槽结构包括与所述工作段形状相匹配的工作段卡槽、与所述固定段形状相匹配的固定段卡槽以及与所述钩部形状相匹配的钩部卡槽;所述工作段卡槽和固定段卡槽贯通并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环形主体的外壁和内壁;所述钩部卡槽与所述工作段卡槽贯通并且均设置于所述环形主体的外壁上。优选的,所述本体沿所述厚度方向依次设置为工作段和固定段,所述工作段连接所述钩部。优选的,所述电木主体的内侧还设置有衬套。优选的,所述电木主体通过电木粉注塑成型于所述固定段和衬套之间。优选的,所述换向片组件还通过加固环固定连接。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中,全塑产品因不车削加工,对原料的投入降低,成本控制降低,工序减少,对人工依赖减少,有利于产能的提高;不经过车削加工,换向器精度高,对换向器各零部件一致性要求较高,换向片厚薄均匀,换向器动平衡好,对转子后续加工动平衡控制较好,并对延长整个电机寿命有一定好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成型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结构示意图;图3为换向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全塑换向器的成型图;图5为全塑换向器的毛坯图;图6为全塑换向器的成品图。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1.成型架11.环形本体121.工作段卡槽122.固定段卡槽13.钩部卡槽2.换向片211.工作段212.固定段22.钩部 3.电木主体4.加固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见图1-图6,如其中的图例所示,一种全塑换向器,包括换向片2和电木主体3,换向片2依次间隙排列形成换向片组件;换向片组件包括外圆工作面和内腔;换向片组件通过成型架I成型。换向片2具有高度方向尺寸、宽度方向尺寸以及厚度方向尺寸,换向片2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为本体和钩部22 ;本体沿厚度方向依次设置为工作段211和固定段212 ;工作段211连接钩部22。成型架I包括环形主体11和间隔设置于环形主体11侧壁上的卡槽结构;卡槽结构包括与工作段211形状相匹配的工作段卡槽121、与固定段212形状相匹配的固定段卡槽122以及与钩部22形状相匹配的钩部卡槽13 ;工作段卡槽121和固定段卡槽122贯通并且分别设置于环形主体11的外壁和内壁;钩部卡槽13与工作段卡槽121贯通并且均设置于环形主体11的外壁上。电木主体3的内侧还设置有衬套(图中未示出)。电木主体3通过电木粉注塑成型于固定段212和衬套之间。换向片组件还通过加固环4固定连接。下面介绍全塑换向器的制备过程:一、成型架和换向片的制作:制作成型架I和换向片2 ;二、换向片排片:将换向片2排片至成型架I的工作段卡槽121、固定段卡槽122以及钩部卡槽13中;三、放置衬套,将衬套放置于空腔中;四、电木主体压注:将电木粉压注至固定段212和衬套之间。五、成型架拆除,将成型架I拆除,形成全塑换向器的毛坯;六、弯钩:对钩部22进行弯钩处理,即形成全塑换向器成品。以上步骤中还包括必要的整形和砂抛处理等工序。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中,全塑产品因不车削加工,对原料的投入降低,成本控制降低,工序减少,对人工依赖减少,有利于产能的提高;不经过车削加工,换向器精度高,对换向器各零部件一致性要求较高,换向片厚薄均匀,换向器动平衡好,对转子后续加工动平衡控制较好,并对延长整个电机寿命有一定好处。以上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全塑换向器,包括换向片和电木主体,所述换向片依次间隙排列形成换向片组件;所述换向片组件包括外圆工作面和内腔;所述电木主体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且固定连接所述换向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片组件通过成型架成型,所述成型架包括环形主体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环形主体侧壁上的卡槽结构;所述换向片嵌设于所述卡槽结构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塑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片具有高度方向尺寸、宽度方向尺寸以及厚度方向尺寸,所述换向片沿所述高度方向依次设置为本体和钩部;所述本体沿所述厚度方向依次设置为工作段和固定段;所述工作段连接所述钩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塑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结构包括与所述工作段形状相匹配的工作段卡槽、与所述固定段形状相匹配的固定段卡槽以及与所述钩部形状相匹配的钩部卡槽;所述工作段卡槽和固定段卡槽贯通并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环形主体的外壁和内壁;所述钩部卡槽与所述工作段卡槽贯通并且均设置于所述环形主体的外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塑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沿所述厚度方向依次设置为工作段和固定段,所述工作段连接所述钩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塑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木主体的内侧还设置有衬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塑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木主体通过电木粉注塑成型于所述固定段和衬套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塑换向器,包括换向片和电木主体,所述换向片依次间隙排列形成换向片组件;所述换向片组件包括外圆工作面和内腔;所述电木主体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并且固定连接所述换向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片组件通过成型架成型,所述成型架包括环形主体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环形主体侧壁上的卡槽结构;所述换向片嵌设于所述卡槽结构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怀军刘和云蒋振文王建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