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33231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8 0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支撑杆装置,属于运动连接件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至少两根撑杆、以及每两根撑杆之间的撑杆限位机构。其中,撑杆为空心杆件,直径均不相等,且轴线重合,从细到粗层层嵌套;撑杆限位机构在相邻两根撑杆中较细的撑杆从较粗的撑杆中被拉出时固定两根支撑杆的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撑杆装置结构简单灵活,在不使用状态时可以一级一级嵌套入半径最大的撑杆中,极大地减少了其占据空间,同时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解决了现有撑杆结构或扭转变形灵活性差、或结构笨重、或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杆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运动连接件
,涉及一种可伸缩的支撑杆。
技术介绍
目前机罩撑杆一般有三种常见种形式:普通撑杆、弹簧撑杆和折叠撑杆。以上三种形式撑杆各有特点,普通撑杆虽然成本较低,但是这种撑杆比较笨重,布置空间受限且扭转不畅;弹簧撑杆的成本很高,且外形较短,支撑较大机罩时会造成机罩扭转变形,因此普及率很低;而折叠撑杆不仅本身较为笨重,而且其特殊的结构形式使得操作者很容易夹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机罩撑杆或扭转变形灵活性差、或结构笨重、或成本较高的缺点的支撑杆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支撑杆装置,包括至少两根撑杆、以及每两根所述撑杆之间的撑杆限位机构;所述撑杆为空心杆件,直径均不相等,从细到粗层层嵌套;所述撑杆限位机构在相邻两根所述撑杆中较细的撑杆从较粗的撑杆中被拉出时固定所述两根支撑杆的位置。所述各撑杆的轴线重合。所述撑杆的数目根据实际的长度需要和所选撑杆的长度确定。所述撑杆限位机构包括弹簧、限位帽以及限位机构外壳,位于每两根所述撑杆之间较细撑杆上与较粗撑杆相连的一端上,所述较粗撑杆的另一端上有一个开口 ;所述限位机构外壳为含有开口的空心箱体结构;所述限位帽为一个帽状结构,帽顶在外形上被所述限位机构外壳的开口覆盖,帽沿边缘超过所述限位机构外壳的开口且位于所述限位机构外壳的腔体中;所述弹簧的一端顶住所述限位帽的帽沿,另一端顶住所述限位机构外壳的内表面,在所述装置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较粗撑杆上的开口与所述较细撑杆上限位帽的帽顶形状配合。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撑杆中最细的撑杆外端或最粗的撑杆外端,另一端与外部结构连接。所述连接结构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装置的两端。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块状结构、球柱和球头卡簧;所述球柱包括球体和连接杆,所述块状结构的底面上有一个与所述球体外形配合的凹槽,所述球体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球头卡簧位于所述凹槽的槽面与所述球柱的球体之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球体相连,另一端的外形根据与外界的连接关系而定。所述连接杆与外界的连接关系为螺纹连接、铆接或者卡接。所述撑杆的数目为2。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支撑杆装置结构简单灵活,在不使用状态时可以一级一级嵌套入半径最大的撑杆中,极大地减少了其占据空间,同时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解决了现有撑杆结构或扭转变形灵活性差、或结构笨重、或成本较高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支撑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支撑杆装置中撑杆限位机构的剖面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支撑杆装置处于收缩状态时的主视图4图3中D-D视角上的剖视图。其中:1、球头卡簧;2、球柱;3、块状结构;4、第一撑杆;5、限位卡孔;6、第二撑杆;7、撑杆限位机构;8、弹簧;9、限位帽;10、限位机构外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支撑杆装置包括杆件部分、与杆件部分两端相连的球头运动机构。其中杆件部分包括若干撑杆以及每两个撑杆之间的限位机构,其中撑杆的个数根据所需长度与所选撑杆的长度而定。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撑杆的结构示意图,该撑杆结构中撑杆的数目为两个,两根撑杆分别为第一撑杆4和第二撑杆6。第一撑杆4与第二撑杆6均为空心杆件,且轴线重合,其中第二撑杆6的直径大于第一撑杆4的直径。球头运动机构包括球头卡簧1、球柱2以及块状结构3。该块状机构3的一侧与撑杆部分的一端相连,底面有一个圆形凹槽;球柱2包括一个球体和一根连接杆,其中球体的形状与块状结构3底端的球形凹槽的形状配合且位于该凹槽中。连接杆的一端与球体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固定位置连接,形状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可用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铆接和焊接等。球头卡簧I位于块状结构3底端的球形凹槽中,处于块状结构3的凹面与球体2的球头之间,能够有效地阻止球柱沿着轴向方向活动,起到了将球柱2紧固定位在块状结构3上的作用。在第一撑杆4上相对于第二撑杆6的一端附近含有一个撑杆限位机构7,该撑杆限位机构7包括限位机构弹簧8、限位帽9以及限位机构外壳10,如图2所示。限位机构外壳10为一个空心箱体结构,其上表面上有一个开口。限位帽9为一个帽状结构,帽顶被限位机构外壳10上的开口覆盖,帽沿深入到限位机构外壳8的腔体中;帽沿所包围成的形状超越开口的边缘,所以限位帽9不能朝着帽顶的方向运动到脱离开口。弹簧8的一端顶住限位装帽9的帽沿下端面,另一端向限位机构外壳10的空心体中延伸后抵住该限位机构外壳10的内表面。在该支撑杆装置处于收缩状态时,弹簧8处于压缩状态,限位帽9的帽顶未伸出限位机构外壳10过大。在第二撑杆6上相对于第一撑杆4的一端附近含有一个限位孔5,该限位孔5的形状与限位帽9的帽顶部分的外形配合。该支撑杆装置收缩状态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图3中左端为该支撑杆装置的运动端,右端为该支撑杆装置的固定端,图4为图3在D-D视角上的剖面图。该装置在应用时,其固定端连接到车身固定部分上,运动端连接到车身的活动部件如部件上,这里设定将其连接到机罩上。从图3和图4中可看出撑杆限位机构7位于靠近固定端的附近。在该支撑杆装置位于收缩状态时,撑杆限位机构7中限位帽9与弹簧8之间的关系应当满足第二撑杆6的内壁抵住限位帽9的帽顶并压缩弹簧8。当该支撑杆装置运动时,第一撑杆4向外运动,随之将第一撑杆4位于第二撑杆6中的部分从第二撑杆6中拉出,整个支撑杆装置的长度不断增加。在撑杆限位机构7未运动到限位卡孔5的位置时第二撑杆6的内壁压住限位帽9,限位帽9在第二撑杆6的内壁上滑动摩擦着前进,此时弹簧8处于压缩状态。当车身运动部件达到设计最高位置时,撑杆限位机构7也正好对准限位孔5,此时之前第二撑杆6压紧弹簧8的压力消失,限位帽9将受到弹簧8的压力向外弹出,直到卡在限位卡孔5中,此时第一撑杆4与第二撑杆6的位置被固定,该运动过程结束。在将该支撑杆装置收缩时,只需一手沿着第一撑杆4在抽出时运动的方向轻微抬起与运动端连接的车身固定部件,另一手按下限位帽9,此时由于机罩本身重力向下,第一撑杆4将在机罩本身重力的压迫下滑入第二撑杆6中,直到机罩被锁闭而完成整个支撑过程。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杆装置只有一级伸缩结构,实际运用中可根据应用场景的长度需求和所选支撑杆的长度增加伸长级数。此外,也可以通过优化限位机构,改变两端安装方式、改变同心限位结构等装置优化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杆装置。该支撑杆装置不但可以运用在机罩,还可以用于支撑背门等其他需要支撑的运动件,同样该装置也不限于用在汽车上。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支撑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撑杆、以及每两根所述撑杆之间的撑杆限位机构;所述撑杆为空心杆件,直径均不相等,从细到粗层层嵌套;所述撑杆限位机构在相邻两根所述撑杆中较细的撑杆从较粗的撑杆中被拉出时固定所述两根支撑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撑杆、以及每两根所述撑杆之间的撑杆限位机构;所述撑杆为空心杆件,直径均不相等,从细到粗层层嵌套;所述撑杆限位机构在相邻两根所述撑杆中较细的撑杆从较粗的撑杆中被拉出时固定所述两根支撑杆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君杰叶新宇陈君李宏华李功赋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