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泰佐专利>正文

换向驱动旋转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3173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系一种换向驱动旋转扳手,其包含一扳手柄、一驱动体、一控制组、一作动组、一定位件。该扳手柄的一端设有一头部,且该头部设有一穿孔,该头部于该穿孔的一侧凹入设有一容置槽,且该容置槽内设有该作动组,该作动组设有一供该控制组控制的两啮合块,以供该啮合块可呈前、后交错移动,减少该容置槽横向的宽度,且该驱动体容置于该穿孔,并与其中之一该啮合块啮合,进而减少该扳手柄头端之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应用于手工具,尤指减少体积及增加结构强度的换向驱动旋转扳手
技术介绍
按,现代科技日新月益,对于手工具的领域也日益精进,且为求提供更为完善好用的产品,以供使用者能便利使用的条件的下,发展出制造、组装及各项成本能降低的手工具。一般现有的换向驱动旋转扳手,如已核准专利公告第五一九0二三号“扳手结构之改良”,如第八图所示,其设有一扳手柄80,该扳手柄80的头部81贯穿设有一驱动容槽82、以及一连通该驱动容槽82的导向槽83,且该扳手柄80相邻该驱动容槽82凹设有一方向控制槽84,并于该方向控制槽84与驱动容槽82间形成有一未破断的间隔部85,而该驱动容槽82内容置设有一驱动体86,且该导向槽83内容置设有两方向块87,两方向块87间设有一弹顶件88,而可与该导向槽83产生相对滑动,且两方向块87于顶面分别凸伸设有的导滑部870,两导滑部870分别穿设凸露于该方向控制槽84前侧的限止部89,另设有一方向控制件90,该方向控制件90枢设于该方向控制槽84内,该方向控制件90相对于两方向块87的导滑部88凹设有一导槽91,以供该方向控制件90扳动能连动两导滑部870,藉以驱动两方向块87,而达到操作方向控制件90,以连动两方向块87于导向槽83内换向滑动。但,现有的换向驱动旋转扳手上仍有其缺陷,因此在使用实施上,由于两方向块系呈左、右滑动于该导向槽内,而该导向槽的横向宽度较大,使该头部朝握持方向的宽度相对无法缩减,相对增加该头部的体积,对于现代讲求体积缩小及精致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前述现有的换向驱动旋转扳手于实际使用上,仍然存在体积无法缩减的缺点,而予以重新设计。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向驱动旋转扳手,使其能有效减少头部体积的功效。为了可达到前述的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换向驱动旋转扳手,其包含一扳手柄、一驱动体、一控制组、一作动组、一定位件。该扳手柄的一端设有一头部,且该头部设有一穿孔,该头部于该穿孔的一侧凹入设有一容置槽,且该容置槽内设有该作动组,该作动组设有一供该控制组控制的两啮合块,以供该啮合块可呈前、后交错移动,减少该容置槽横向的宽度,且该驱动体容置于该穿孔,并与其中的一该啮合块啮合,进而减少该扳手柄头端的体积。本专利技术利用上述的技术手段,而于实施后,由于该连动件可控制拨动两啮合块,以导引两啮合块呈前、后交错移动,藉以切换与该驱动体啮合的啮合块,而可有效地缩小该容置槽的横向宽度,进而缩小该头部朝该握持端的宽度,达到缩小该头部体积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系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系本专利技术的组件立体分解图;图3系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剖视图;图4系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5系图4的俯视剖面图;图6系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组件立体分解图;图7系图6的组合剖视图;图8系现有的组件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换向驱动旋转扳手1,其包含一扳手柄10、一作动组20、一控制组30、一驱动体40、一定位件50。该扳手柄10的一端设有一头部11,另端为一握持端(图中未示出),且该头部11设有一穿孔12,而该头部11朝该握持端方向凹设有一连通该穿孔12的容置槽13,而该头部11于该穿孔12顶部凹设有一环状的环槽14,且该头部11相对于该容置槽13设有一结合孔15,并相邻该结合孔15设有一凹槽16,该凹槽16内由下而上依序设有一弹性体17及一钢珠18。该作动组20,该作动组20容置于该容置槽13内,且该作动组20设有两啮合块21,两啮合块21间设有一弹性体22,两啮合块21顶部分别设有一导柱23,并两啮合块21朝该穿孔12方向分别设有一齿面24。该控制组30,该控制组30设有一拨钮31及一连动件36,该连动件36设呈″“⊥”状,而于底部两侧分别凹设有一导引槽37,而中央固定设有一结合柱38,该结合柱38末端设呈一字状的连接部39,另外,该拨钮31设呈“T”状,且顶面形成有一拨动部32,中央设有一中空的固定柱33,该固定柱33的内孔贯穿该拨动部32设有一字孔状的嵌合部34,并于该拨动部32的底面凹设有两定位槽35,以供该连动件36的结合柱38由该头部11的结合孔15穿出,且两导引槽37分别供两啮合块21的导柱23嵌入滑动,而该拨钮31的固定柱33套设于该结合柱38外周,且该连接部39与该嵌合部34呈凹凸定位,并该拨钮31的拨动部32纵向插设有一固定销300,以贯穿该结合柱38,而将该拨钮31与连动件36固定于该头部11,并该头部11凹槽16内的钢珠18可弹性抵顶于该拨钮31其中的一该定位槽35内。该驱动体40,该驱动体40于周面环设有一容置于该穿孔12内的环齿部41,该环齿部41中央贯穿设有一结合孔,该结合孔如图面为一梅花孔42。该定位件50,该定位件50设呈环状,且设于该穿孔12顶部内,该定位件50设有一环槽51,以供该头部11与该定位件50的环槽14、51内嵌入设有一C形扣52,使该定位件50的端面能有效限位该驱动体40的环齿部41顶部端面。当扳手呈顺时针单向使用时,如图3至图5所示,扳动该拨钮31的拨动部32,使该拨钮31连动该连动件36顺时针旋转,且旋转过程中该头部11凹槽16内的钢珠18会压缩该弹性体17,以至设定位置时,该钢珠18会弹出并凸露抵顶于该拨钮31的定位槽35内,而使该连动件36的两导引槽37可导引两啮合块21呈交错状前、后移动,藉以改变啮合于该驱动体40的啮合块21,达到单向连动该驱动体40作动的功效。如图6及图7所示,其系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而扳手柄10、作动组20、控制组30、定位件50的整体型态大致与上述的结构相同。其中,该驱动体43轴向突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系为一套筒接头45,而该套筒接头45朝外嵌设有一钢珠46。一快脱装置70,该快脱装置70贯穿该驱动体43,且该快脱装置70设有一容置于该驱动体43内顶部的弹性体71,而贯穿该弹性体71设有一插销72,该插销72设呈外径不同大小的阶级柱状,且顶部大径端供该弹性体71弹性撑顶,而小径端贯穿该驱动体43,并相邻该钢珠46设有一斜面73,以供该斜面73受该钢珠46的抵紧限位,而该插销72连通该斜面73朝大径端凹设有一凹弧74,以增加换向驱动旋转扳手的应用范围。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当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权利要求1.一种换向驱动旋转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扳手柄,该扳手柄的一端设为一头部,且该头部设有一穿孔,而该头部朝该握持端方向凹设有一连通该穿孔的容置槽;一驱动体,该驱动体容置于该穿孔内,且该驱动体中央贯穿设有一结合孔;一作动组,该作动组容置于该容置槽内,且该作动组设有两啮合块,两啮合块间设有一弹性体,两啮合块朝该穿孔方向分别设有一齿面,并其中之一该啮合块的齿面可啮合于该驱动体;一控制组,该控制组设有一拨钮及一连动件,该拨钮系穿入于该头部相对于该容置槽位置,且与该连动件相互结合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向驱动旋转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扳手柄,该扳手柄的一端设为一头部,且该头部设有一穿孔,而该头部朝该握持端方向凹设有一连通该穿孔的容置槽;一驱动体,该驱动体容置于该穿孔内,且该驱动体中央贯穿设有一结合孔;一作动 组,该作动组容置于该容置槽内,且该作动组设有两啮合块,两啮合块间设有一弹性体,两啮合块朝该穿孔方向分别设有一齿面,并其中之一该啮合块的齿面可啮合于该驱动体;一控制组,该控制组设有一拨钮及一连动件,该拨钮系穿入于该头部相对于该容置槽位 置,且与该连动件相互结合固定,且该连动件可导引两啮合块分别朝该驱动体及其相异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泰佐
申请(专利权)人:陈泰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