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30845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7 2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包括:环形辊、第一圆锥行星辊、第一承载件和太阳辊。第一圆锥行星辊摩擦地接合于环形辊。第一承载件可旋转地支撑第一圆锥行星辊。太阳辊可沿轴线运动。太阳辊摩擦地接合于第一圆锥行星辊。

Continuously variable bicycle speed variato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bicycle speed variator, which comprises an annular roller, a first conical planet roller, a first bearing part and a solar roller. The first cone planetary roller is engaged in the annular roller. The first bearing member rotatably supports the first cone planetary roller. The roller can move along the axis. The sun roller is engaged with the first cone planetary ro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大体涉及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摩擦辊的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
技术介绍
自行车通常具有链条驱动器,其包括安装到后毂的后驱动链轮,后毂被安装到自行车车架的后部。一些自行车具有包括内部变速机构的后毂,该内部变速机构用于在多个挡位之间换挡以便改变来自驱动链轮的输出齿轮比。这种后毂类型通常被称为内部齿轮毂。一些内部齿轮毂具有连续可变变速器。具有连续可变变速器的一种内部齿轮毂的示例公开于美国专利N0.7,762,919。在该公开物的这种内部齿轮毂中,连续可变变速器使用球形速度调节器,其各自具有可倾斜旋转轴线。球形速度调节器绕连续可变变速器的纵轴线分布于一平面内。
技术实现思路
理想的是,从连续可变变速器的组装或维护方面考虑,连续可变变速器具有简单机构。本公开提出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具有较简单机构的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上述目标可以基本上通过提供如下的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来实现,该变速器包括环形辊、第一圆锥行星辊、第一承载件和太阳辊。第一圆锥行星辊摩擦地接合于环形辊。第一承载件可旋转地支撑第一圆锥行星辊。太阳辊可沿轴线运动。太阳辊摩擦地接合于第一圆锥行星辊。从结合附图公开了优选实施例的下述具体描述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他目标、特征、方面和优点。附图说明现在参考构成本原始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自行车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具有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主视图。图3是图1所示具有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截面图,其示出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太阳辊,其轴向位于顶部齿轮(高速挡,top gear)位置以便建立毂组件的高齿轮比(高速挡齿轮比)。图4是图1所示具有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截面图,其示出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太阳辊,其轴向位于中间齿轮(中速挡,middle gear )位置以便建立毂组件的中间齿轮比(中速挡齿轮比)。图5是图1所示具有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截面图,其示出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太阳辊,其轴向位于下部齿轮(低速挡,low gear)位置以便建立毂组件的低齿轮比(低速挡齿轮比)。图6是图1所示具有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毂组件中的动力传输。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8是根据第三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10是根据第五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11是根据第六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12是根据第七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13是根据第八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14是根据第九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15是根据第十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图16是根据第十一实施例具有带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单元的毂组件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毂组件内的动力传输。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解释选定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本公开显而易见到对于实施例的下述描述仅是说明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首先参考图1,示出了自行车10,其装备有形成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的毂组件12。如图1所示,自行车10还包括车架14、后轮16、前链条链轮18以及链条20。虽然没有示出,不过自行车10还包括在其上安装有常规换挡器的把手。常规换挡器被进一步连接到Bowden型缆线以便操作毂组件12在最大和最小值之间改变经过有效齿轮比,这将在下文中更具体描述。后轮16被毂组件12可旋转地支撑在车架14上。前链条链轮18被构造成从骑车人的踩踏动作接收旋转动力。链条20被构造成以常规方式将旋转动力从前链条链轮18传递到毂组件12以便相对于车架14旋转后轮16。如图2所示,毂组件12基本包括连续可变变速器单元22 (之后称为“CVT单元22”)。毂组件12还包括后链条链轮24和静止毂轴26 (例如自行车车轴)。此外毂组件12包括作为自行车驱动构件示例的驱动器28以及作为从动构件示例的毂壳30。此外,毂组件12包括上游行星齿轮单元32 (例如上游行星齿轮机构)。如图3所示,后链条链轮24被可旋转地支撑于毂轴26。后链条链轮24被构造成经由链条20从前链条链轮18接收旋转动力。毂轴26以常规方式被静止地联接到车架14。毂轴26具有限定毂组件12和后轮16的旋转轴线的中心轴线Rl。毂壳30绕毂轴26被左轴套34、右轴套36和轴承组件37、38和39可旋转地支撑。毂壳30限定毂组件12的内部空间。毂壳30还包括辐条凸缘40和42。辐条凸缘40和42被构造成以常规方式支撑辐条和后轮16的外轮缘。左轴套34相对于毂轴26被轴承组件37可旋转地支撑,该轴承组件37被置于左轴套34和毂轴26之间。右轴套36被固定地联接到左轴套34。右轴套36相对于驱动器28被轴承组件38可旋转地支撑,该轴承组件38被置于右轴套36和驱动器28之间。驱动器28是大体环形构件。驱动器28被轴承组件39绕毂轴26可旋转地支撑,该轴承组件39被置于驱动器28和毂轴26之间。驱动器28支撑被固定地附接到驱动器28的后链条链轮24。因为后链条链轮24被不可旋转地附接到驱动器28,所以来自后链条链轮24的扭矩被直接传递到驱动器28。之后,后链条链轮24响应骑车人向前踩踏的动作绕中心轴线Rl旋转的旋转方向被称为绕中心轴线Rl的“前向旋转方向”(即绕图1中的毂组件12的顺时针方向)。此外,与前向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被称为绕中心轴线Rl的“逆向旋转方向”(绕图1中的毂组件12的逆时针方向)。此外,当握住中心轴线Rl以致除右手拇指之外的其他手指指向绕中心轴线Rl的前向旋转方向时右手伸出的拇指所指的轴向方向被称为毂轴26的中心轴线Rl的“第一轴向方向XI”(即沿图3中的毂轴26的中心轴线Rl的向左方向)。此外,与第一轴向方向相反的轴向方向被称为毂轴26的中心轴线Rl的“第二轴向方向X2”(即沿图3中的毂轴26的中心轴线Rl的向右方向)。如图3所示,CVT单元22和上游行星齿轮单元32被置于毂壳30的内部空间内。CVT单元22和上游行星齿轮单元32被操作地置于驱动器28和毂壳30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内。具体地,上游行星齿轮单元32相对于CVT单元22被操作地置于动力传输路径内的上游。具体地,上游行星齿轮单元32被操作地置于驱动器28和CVT单元22之间。CVT单元22被操作地置于上游行星齿轮单元32和毂壳30之间。在这种设置下,来自驱动器28的旋转动力经由上游行星齿轮单元32和CVT单元22通过动力传输路径被传递到毂壳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续可变自行车变速器,包括:环形辊;第一圆锥行星辊,其摩擦地接合于所述环形辊;第一承载件,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圆锥行星辊;和太阳辊,其可沿轴线运动,该太阳辊摩擦地接合于所述第一圆锥行星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部宏之正下昭彦山本贵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