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10)具备:具有在佩戴者的左右方向上长尺寸的基部(31)的腰部框架(30);连接于腰部框架(30)的下部的左右一对的下肢框架(50、50);连接于腰部框架(30)的基部(31)的上部的背部框架(40);和连接背部框架(40)和腰部框架(30)的基部(31)的连接部(70)。连接部(70)是前额面上的1自由度的旋转机构,例如由四节连杆机构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佩戴于人体,并辅助或者代替人体的肌肉力量的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佩戴于高龄人和残疾人等的身体上,通过辅助或者代替肌肉力量而支援步行和转移(轮椅和床之间的移动等)等的动作的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逐渐被实用化。该技术也应用于辅助体格健全者的繁重工作的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的开发中。为了长时间驱动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而需要寿命长的电池。这样的电池一般是大型的且为重物体。因此,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具备使佩戴者不承受包含电池和佩戴件等的装置的载荷的结构的佩戴型动作支 援装置。专利文献I中示出的佩戴式动作辅助装置,如图14A所示,具备具有执行器的佩戴件101、检测佩戴者的生物体信号的的生物体信号传感器102、和基于佩戴者的生物体信号操作执行器的控制装置103。佩戴件101具备卷绕在佩戴者的躯体上的腰部104、从上方插入于腰部104的背包105、和固定于佩戴者的腿部的腿部106。在背包105中容纳有电池和控制装置103等。腿部106具备固定于腰部104的下部的髋关节执行器111、大腿佩戴件112、膝关节执行器113、小腿佩戴件114以及脚部框架115,并且以该顺序连接。上述结构的佩戴件101具有装载佩戴者的脚部的脚部框架115,因此背包及佩戴件的所有载荷由脚部框架支持,而不施加到佩戴者上。又,在专利文献2中示出下肢外骨骼装置(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专利文献2的图9记载的下肢外骨骼装置如图15所示,具备骨盆框架120、连接于骨盆框架120的上部的背部框架121、和连接于骨盆框架120的下部的下肢框架123。在该下肢外骨骼中,在下肢框架123上也设置有装载佩戴者的脚部的脚部框架124。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5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公开公报US2006/0260620。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人在步行时,人体的骨盆在前额面上与水平方向以最大5-8度的角度摇动。在这里,“前额面”是指将人的身体前后剖切的面,“在前额面上摇动”是指以与前额面垂直的轴为中心与前额面平行地摇动的状态。前额面也称为冠状面或者前头面。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佩戴式动作辅助装置中,如图14B所示,随着佩戴者的骨盆的摇动而腰部104从水平方向摇动时,摇动传播至安装于腰部104的背包105上。即使在腰部104中发生少量的摇动,也使摇动在与此远离的背包105的上端部上放大。背包105摇动时,将背包105拴在佩戴者的身体(肩、胸或腋)上的部分与身体摩擦而对佩戴者带来不适感。此外,由于背包105是重物体,因此佩戴者为了保持平衡并使步行稳定化而消耗多余的肌肉力量活动。又,如图15所示,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下肢外骨骼装置中,骨盆框架120分割为左右两个构件,并且由一个枢轴相连接,骨盆框架120在前额面上具有旋转2自由度。背部框架121枢轴支持于使构成骨盆框架120的两个构件枢接的枢轴上。在这样的结构中,背部框架121所装载的载荷变重时,通过自重背部框架121向下方沉入,因此将背部框架121拴在佩戴者的身体上的肩带向佩戴者的肩部施加负担。因此,本专利技术是具备腰部框架、与腰部框架的上部连接的背部框架、和与腰部框架的下部连接的下肢框架的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其目的在于,抑制在佩戴者步行时因佩戴者的骨盆的摇动所引起的背部框架的摇动,并且抑制将背部框架拴在身体上的锁定件和身体之间的摩擦。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是辅助或者代替佩戴者的肌肉力量的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具备:具有在所述佩戴者的左右方向上长尺寸的基部,并且佩戴于所述佩戴者的腰部周围的腰部框架;连接于所述腰部框架的下部,并且佩戴于所述佩戴者的下肢上的左右一对的下肢框架;连接于所述腰部框架的上部,并且具有用于拴在所述佩戴者的肩部上的锁定件的背部框架;和连接所述背部框架和所述腰部框架的基部的前额面上的I自由度的旋转机构。在这里,“前额面上的I自由度的旋转机构”是指相对于腰部框架和背部框架中的一方的输入动作,使另一方输出前额面上的I自由度的旋转动作的机构。在上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所述旋转机构可以是由设置于所述腰部框架上且与所述基部大致平行的下连杆、设置于所述背部框架上的上连杆、分别与所述下连杆和所述上连杆接合的左连杆及右连杆构成,并且以所述腰部框架的左右中央作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四节连杆机构。根据上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在将装置佩戴在身体上的佩戴者步行时,随着佩戴者的骨盆的摇动而使腰部框架从水平方向摇动,但是该腰部框架的摇动不传递至背部框架。像这样,抑制背部框架的横摇动,因此可以防止将背部框架拴在佩戴者的身体上的部分与身体之间的摩擦。在所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四节连杆机构形成为将四节依次以线连接的形状为上下倒梯形。另外,在上述四节连杆机构中,四节相当于各连杆的接合部。又,在这里“上下倒梯形”是指上边长度大于下边长度,并且左边和右边的长度相等的梯形。根据上述结构,在处于单腿竖立状态时,随着腰部框架的倾斜而背部框架的重心移动至立腿侧,装置的载荷施加于立腿侧的下肢框架上。在所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下连杆及所述上连杆中的至少一方的与所述右连杆及所述左连杆的接合位置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可变。通过上述结构,四节连杆机构的上边(上连杆的与右连杆及左连杆的接合部之间)和下边(下连杆的与右连杆及左连杆的接合部之间)中至少一方的长度为可变。而且,通过改变四节连杆机构的上边及下边中至少一方的长度,可以使四节连杆机构的大小符合佩戴者的体型,或者可以调节下连杆摇动时相对于下连杆的上连杆的左右中央的位移量的最大值。在所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 所述旋转机构也可以由插通于分别设置在所述腰部框架的所述基部的左右约中央及所述背部框架的左右约中央的接合孔且与前额面垂直的轴构成。通过上述结构,腰部框架和背部框架成为在前额面上具有旋转I自由度的一对。在所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所述左右一对的下肢框架及所述腰部框架也可以具有总共为4的前额面上的旋转自由度和总共为4以上的矢状面上的旋转自由度。在这样的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例如所述左右一对的下肢框架分别具有佩戴于所述佩戴者的大腿部上的大腿支杆、佩戴于所述佩戴者的小腿部上的小腿支杆、和佩戴于所述佩戴者的脚部的脚底支杆,所述大腿支杆和所述小腿支杆在矢状面上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腰部框架和所述大腿支杆以及所述小腿支杆和所述脚底支杆在矢状面上以及前额面上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所述下肢框架也可以具有限制相对于所述脚底支杆的所述小腿支杆在前额面上的转动范围的限制构件。通过上述结构,即使在处于单腿竖立状态时背部框架的重心移动至立腿侧或抬腿侧,也可以防止小腿支杆相对于脚底支杆向外侧翻倒的情况。在所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所述下肢框架也可以具有佩戴于所述佩戴者的大腿部上的大腿支杆、佩戴于所述佩戴者的小腿部上的小腿支杆、和使所述大腿支杆由基准长度向平移方向能伸长的第一平移自由度机构。此外,在所述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中,所述第一平移自由度机构也可以兼有旋转I自由度。通过上述结构,佩戴者可以在由佩戴型动作支援装置辅助的同时无不适感地使脚部运动。在所述佩戴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扫部雅幸,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