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02986 阅读:2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杀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该杀菌聚烯烃薄膜由聚烯烃质量比100%、含有双键和胺结构的功能单体质量比1%~10%,自由基引发剂质量比为0.1%~4%经过双螺杆挤出机反应挤出,制备一种改性聚烯烃母粒。然后将改性聚烯烃母粒经过吹塑、流延薄膜成型工艺,制备出一种表面具有氯胺结构的功能性薄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具有抗菌功能的薄膜具有杀菌功能强、力学性能好等优点。克服了传统制备抗菌薄膜使用整理剂的后处理方法的弊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杀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杀灭一次细菌后,通过胺氯化作用,将含胺结构的官能团又转化成具有氯胺的抗菌结构的官能团,使薄膜材料具有循环抗菌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功能材料制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各种大规模的疾病呈现集中爆发的趋势。SARS、疯牛病、禽流感、HlNl疾病的大规模的爆发,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注意。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具有各种杀灭细菌等生物有害物质杀灭功能的材料成为了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目前,薄膜材料的基材主要为PE、PP聚烯烃材料,已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疗卫生、化工等领域,其中食品包装所占有很大的比例,如饮料包装、速冻食品包装、快餐蒸煮食品包装、保鲜膜等,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具有杀灭细菌等生物有害物质的聚烯烃薄膜材料的研发与制备则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迫切需要提供一种耐久的、有效的、可靠的、并能提供长期抗菌效果的聚烯薄膜。现在,国内的杀菌聚烯烃类薄膜主要有两种方法制得:(I)将具有抗菌功能的材料以纳米微米的形式添加到聚烯烃材料中,然后进行聚烯烃材料的薄膜的成型,(2)将具有杀菌功能的材料在聚烯烃材料上做涂层;(3)将薄膜材料用抗菌剂进行后处理加工获得抗菌性能。在抗菌纺织品的抗菌制备领域中,后整理方法约占70%。相比较而言,直接用抗菌纤维制备的织物抗菌效果持久,耐洗涤性好。后整理的方法虽加工处理简单,但在生产过程中三废多,耐洗涤性差、抗菌效果持久性差,对织物的外观影响较大,无法避免与多种整理剂、染色剂处理时带来的兼容性等问题。中国专利公开号CN1676226,公开日2005年10月5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纳米TiO2复合抗菌薄膜的制造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纳米TiO2复合抗菌薄膜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制备TiO2溶胶,制取ZnO的乙醇溶 液,将上述溶液混合,并用提拉法为该涂膜物品涂覆,并对涂膜制品进行热处理,即可制得表面有TiO2的复合抗菌膜。其不足之处在于通过物理涂层的方法,将具有抗菌效果的TiO2涂覆在薄膜表面,制备工艺复杂,另外抗菌涂层与薄膜之间的牢度不能确保,因此其杀菌的耐久性不好。中国专利公开号CN1408746,公开日2003年4月9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抗菌保鲜塑料薄膜及其制造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对食品或食品原料具有抗菌保鲜或延长其保质期作用的抗菌塑料薄膜的制造方法。其制备方法为,将起主要作用的抗菌沸石配方如下(重量份):沸石100份,纳米锌粉或ZnCl2或Zn (NO3)20.1 20份,活性助剂0.01 5份。其机理是菌类的负电荷表面及吸附Zn2+等,当其达到一定的浓度是,就会引起细菌的死亡,Zn2+易吸附在细胞膜等的蛋白质上,是蛋白质发生变性,破坏其生理机能。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200553,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该专利技术以聚乙烯醇和硝酸银为反应物,在110 250°C快速加热,通过指控硝酸银/聚乙烯醇的摩尔比,可以得到不同粒径的银纳米粒子。制备得到的复合膜具有较好的透明性,较大的光谱吸收,对大肠杆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可以作为建筑涂料,特殊包装材料等。上述例举的不足之处在于都是通过添加具有抗菌功能的纳米锌粉或纳米银粉等添加到基体材料中,然后成型,制备出具有内加型的抗菌薄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表面涂层复杂的工艺问题,但其不能达到很好的杀菌效果,杀菌剂的添加量大。在一定程度是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在上述的技术中,关于杀菌薄膜的制备存在着对薄膜的外观有较大的影响、对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对薄膜的后整理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在制备杀菌薄膜的过程中,除了应具有杀菌的广谱性、耐久性、杀菌效果好以外,对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能不能有太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I ,所述的具有抗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含胺结构功能单体的聚烯烃母粒的制备将聚烯烃材料、含双键和胺结构的功能单体、引发剂按照如下质量比混合均匀,其中,聚烯烃100含双键和胺结构的功能单体 I 10 引发剂0.1 4在加工温度为130°C 230°C的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反应挤出、造粒,即制备了聚烯烃分子链上有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具有抗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含胺结构功能单体的聚烯烃母粒的制备 将聚烯烃材料、含胺结构的功能单体、引发剂按照如下质量比混合均匀,其中,聚烯烃100 含双键与胺结构的功能单体 I 10 引发剂0.1 4 在加工温度为130°C 230°C的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反应挤出、造粒,制备出聚烯烃分子链上有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杀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该杀菌聚烯烃薄膜由聚烯烃质量比100%、含有双键和胺结构的功能单体质量比1%~10%,自由基引发剂质量比为0.1%~4%经过双螺杆挤出机反应挤出,制备一种改性聚烯烃母粒。然后将改性聚烯烃母粒经过吹塑、流延薄膜成型工艺,制备出一种表面具有氯胺结构的功能性薄膜。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抗菌功能的薄膜具有杀菌功能强、力学性能好等优点。克服了传统制备抗菌薄膜使用整理剂的后处理方法的弊端。本专利技术制备的杀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杀灭一次细菌后,通过胺氯化作用,将含胺结构的官能团又转化成具有氯胺的抗菌结构的官能团,使薄膜材料具有循环抗菌功能。文档编号C08F226/06GK103193939SQ201310103519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7日专利技术者王栋, 赵青华, 胡修元, 张新强, 李沐芳 申请人: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 武汉纺织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具有抗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含胺结构功能单体的聚烯烃母粒的制备?将聚烯烃材料、含胺结构的功能单体、引发剂按照如下质量比混合均匀,其中,?聚烯烃??????????????????????100?含双键与胺结构的功能单体????1~10?引发剂??????????????????????0.1~4?在加工温度为130℃~230℃的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反应挤出、造粒,制备出聚烯烃分子链上有?的聚烯烃母粒;?其中:R为H或叔丁基,R’为O或N;?所述的聚烯烃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所述的含双键与胺结构功能单体为丙烯酰胺(AAM)或基丙烯酰胺(MAM)或N?叔丁基丙烯酰胺(NTBA)或2,4?二氨基?6?二烯丙基氨基?1,3,5?三嗪(NDAM)或3?烯丙基?5,5?二甲基海因(ADMH)或3?(4乙烯苄基)?,5,5?二甲基海因(VBDMH)其中的一种;?所述的自由基引发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或DTBHY;?B表面具有胺结构聚烯烃薄膜的制备?将经步骤A得到的含胺结构功能单体的聚烯烃母粒经吹膜机、流延机成型,得到表面具有胺结构聚烯烃薄膜;?吹膜机加工温度????100~200℃?流延机加工温度????150~300℃?C具有抗菌功能的聚烯烃薄膜的制备?将经步骤B得到的表面具有胺结构的聚烯烃薄膜,浸渍在活性氯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中,其中活性氯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按质量比的分别为:?活性氯??????????????1000~10000ppm;?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05%~1%;?其中浸渍时间为5~100分钟,浸渍温度为0~60℃,取出、晾干,即得到了一种表面有共价键键接有?结构的抗菌聚烯烃薄膜;?其中:R为H或叔丁基,R’为O或N。?1.tif,FSA00000870166700021.tif...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栋赵青华胡修元张新强李沐芳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