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丽轮枝菌的分泌型激发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02921 阅读:3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来自大丽轮枝菌的分泌型激发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分泌型激发子蛋白为下述1)或2)或3):1)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由序列表中序列2的第20-239位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3)将1)或2)所限定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分泌型激发子相关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实验证明,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分泌型激发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病基因表达、引起植物(叶片)形成坏死斑,以及引起植物(叶片)产生活性氧(H2O2)中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泌型激发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特别涉及一种来源于大丽轮枝菌的分泌型激发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技术介绍
由土壤丝状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 dahliae Kleb.)所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威胁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多年来一直严重影响着我国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棉花黄萎病1914年始见于美国的费吉尼亚州,随后在其它州和世界各植棉国先后发现,1935年随引进美棉品种传入我国,但危害不重。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黄萎病在我国南北局部棉区陆续发生,扩散蔓延速度加快。80年代末,黄萎病已遍及全国478个植棉县(市)。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黄萎病扩展蔓延迅猛,尤其是1993、1995、1996、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损失严重。至今,我国大部分主产棉区已成为黄萎病重病区。黄萎病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半知菌亚门,丛梗抱目,淡色孢科,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的寄主范围很广,涉及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茄科、唇形花科、菊科等,目前已达660多种植物,并且还在逐年扩大。由于棉花黄萎病危害的严重性和寄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蛋白质,为下述1)或2)或3):1)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由序列表中序列2的第20?239位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3)将1)或2)所限定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分泌型激发子相关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惠珊周邦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