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02629 阅读:3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环丙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环丙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该包括下述步骤:式Ⅱ所示烯烃在亚甲基转移试剂和添加剂的作用下经环丙烷化反应,即得到式Ⅰ所示环丙烷类化合物;所述亚甲基转移试剂为二乙基锌和二碘甲烷的混合物,所述添加剂为酸和醚的混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环丙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不同结构的烯烃为底物,采用二乙基锌溶液和二碘甲烷为亚甲基试剂,在催化量的三氯乙酸和等当量的1,2-二甲氧基乙烷协同作用下,最终高产率获得环丙烷化合物。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易于大量操作,底物使用范围广,产率高,具有较大的工业化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由于环丙烷类化合物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得环丙烷类化合物在医药、农业等领域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很多药物活性分子都是环丙烷类化合物或从环丙烷衍生而来。在有机化学中,环丙烷类化合物可以作为重要的中间体。目前在有机合成中制备环丙烷类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有金属催化的环加成、分子内的取代反应、重排反应以及Simmons-Smith环丙烧化反应等。其中Simmons-Smith环丙烧化反应是一种很有效的烯烃环丙烷化的方法,通过在反应体系内添加入酸或醇,比如三氟乙酸,可以极大提高环丙烷化反应的效率。但是该方法常需要过量的酸,来维持高活性。比如:对于惰性的二苯乙烯,需要使用4当量的三氟乙酸才能得到较高的环丙烷化合物产率。此外,大量酸的使用,使得体系偏酸性,导致该方法不太适合酸敏感化合物。因此,开发一种使用催化量的酸的环丙烷化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该方法的底物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产率高 ,是一种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式I所示,包括下述步骤:权利要求1.式I所示,包括下述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丙烷化反应的溶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1,2- 二氯乙烷、甲苯、乙腈和正己烷中任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丙烷化反应的温度为-40 40°C ;所述环丙烷化反应的时间为2 48小时。4.根据权利要求1-3 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为三氯乙酸、三氟乙酸、丙酮酸、乙酸、乙酰氧基乙酸、甲氧基乙酸、苯甲酸、2,4,6-三氯苯酚和三氟乙醇中任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醚为乙醚、四氢呋喃、二氧六环、叔丁基甲醚、正丁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1-甲氧基-2-乙酰氧基乙烷和2-甲氧基乙酸乙酯中任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乙基锌、所述二碘甲烷、所述酸、所述醚与式II所示烯烃的摩尔比为I 3:2 6:0 3:0 10:1,且所述酸和所述醚的添加量均不为零。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I所示烯烃在所述环丙烧化反应的反应体系中的摩尔浓度为0.05 0.5摩尔/升。8.根据权利要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式I所示环丙烷类化合物进行萃取、干燥和柱层析分离的步骤。9.根据权利要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萃取的溶剂为二氯甲烷或乙醚; 所述干燥的干燥剂为硫酸钠或硫酸镁; 所述柱层析分离的洗脱剂为正戊烷。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该环丙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该包括下述步骤式Ⅱ所示烯烃在亚甲基转移试剂和添加剂的作用下经环丙烷化反应,即得到式Ⅰ所示环丙烷类化合物;所述亚甲基转移试剂为二乙基锌和二碘甲烷的混合物,所述添加剂为酸和醚的混合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以不同结构的烯烃为底物,采用二乙基锌溶液和二碘甲烷为亚甲基试剂,在催化量的三氯乙酸和等当量的1,2-二甲氧基乙烷协同作用下,最终高产率获得环丙烷化合物。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易于大量操作,底物使用范围广,产率高,具有较大的工业化潜力。文档编号C07C2/86GK103193582SQ201310130880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6日专利技术者史一安, 程东浩, 黄德顺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式Ⅰ所示环丙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式Ⅱ所示烯烃在亚甲基转移试剂和添加剂的作用下经环丙烷化反应,即得到式Ⅰ所示环丙烷类化合物;所述亚甲基转移试剂为二乙基锌和二碘甲烷的混合物,所述添加剂为酸和醚的混合物;式Ⅰ和式Ⅱ中,R1、R2、R3和R4均选自氢原子、甲基、乙基、正戊基、正辛基、苯基、硅氧基、取代烷基和取代苯基中任一种;所述取代烷基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所述取代烷基中的取代基为羟基、硅氧基、酯基或苯基;所述取代苯基为单取代苯基或双取代苯基,所述取代苯基中的取代基为甲基、正丁基、叔丁基、甲氧基、酯基、氰基、氟原子、氯原子或溴原子。FDA00003054955600011.jp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一安程东浩黄德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