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陆地地效飞行器。一种陆地地效飞行器,包括:推进装置、发动机、主机翼、起落架、尾翼、机身;机身上设置有发动机,发动机通过转轴与推进装置连接,用于驱动推进装置,为飞行器提供动力;主机翼固定在机身的两侧,其两端末梢的连线与飞行器横轴平行;尾翼与机身的尾部固定连接;机身的底部设置有起落架;机身与主机翼的下表面构成的半封闭腔体为增升气腔,高速气流流入增升气腔,用于产生较大的垫升力。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陆地地效飞行器,由于本陆地地效飞行器设置有起落架,可以在地面上起飞和降落,对飞行器的材质、结构和动力系统要求较低,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陆地地效飞行器。
技术介绍
地效飞行器也称作翼地效应机,是一种利用翼地效应飞行的飞行器,是介于飞机、舰船和气垫船之间的一种新型高速飞行器。地效飞行器主要在地效区飞行,也就是贴近地面、水面飞行。飞行器贴近地面或水面飞行时,气流流过机翼后会向后下方流动,这时地面或者水面将产生一股反作用力,当飞行器在地效区飞行时,整个机体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阻力减小,阻挡飞行器机翼下坠。现有技术中,地效飞行器一般只能在水面起飞和降落,不能在陆地上起飞和降落。由于飞行器起飞或降落的速度很快,机体和水面的作用力很大,对飞行器的材质、结构和动力系统要求高,故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陆地地效飞行器,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陆地地效飞行器,包括:推进装置、发动机、主机翼、起落架、尾翼和机身;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所述发动机,所述发动机通过转轴与所述推进装置连接,用于驱 动推进装置,为飞行器提供动力;所述主机翼固定在所述机身的两侧,其两端末梢的连线与飞行器横轴平行;所述尾翼与所述机身的尾部固定连接;所述机身的底部设置有所述起落架;所述机身与所述主机翼的下表面构成的半封闭腔体为增升气腔,高速气流流入所述增升气腔,用于产生较大的垫升力。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陆地地效飞行器,由于本陆地地效飞行器设置有起落架,可以在地面上起飞和降落,对飞行器的材质、结构和动力系统要求较低,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陆地地效飞行器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陆地地效飞行器的侧视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中双垂尾翼的侧视图。图中:1螺旋桨 2 发动机 3 主机翼4小机翼 5 副翼 6 襟翼7水平尾翼 8 升降舵 9 起落架10垂直尾翼 11机身12端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陆地地效飞行器飞行器,包括:推进装置、发动机2、主机翼3、尾翼、起落架9、和机身11 ;机身11上设置有发动机2,发动机2的位置可以设置在机身11的任何位置,其可以固定安装,也可以整体偏转。发动机2通过转轴与推进装置连接,发动机2带动推进装置转动,用于推进装置,为飞行器提供动力,其中推进装置可以是螺旋桨1,也可以是涵道风扇。螺旋桨I可以采用固定角度安装,也可以采用可偏转安装。主机翼3固定在机身11的两侧,其两端末梢的连线与飞行器横轴平行。尾翼与机身11的尾部固定连接。尾翼可以是V型尾翼,也可以是T型尾翼,还可以为双垂尾翼。T型尾翼包括水平尾翼7和垂直尾翼10,垂直尾翼10与机身11的尾部垂直固定连接,水平尾翼7固定在垂直尾翼10上,水平尾翼7与垂直尾翼10的纵向截面为“T”形,水平尾翼7既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结构,在实施例中优选分体设计,其包括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8,水平安定面固定在垂直尾翼10上;升降舵8与水平安定面轴连接,连接轴与垂直尾翼10所在的面相互垂直;升降舵8能相对于水平安定面上下偏转。机身11的底部设置有起落架9 ;机身11与主机翼3的下表面构成的半封闭腔体为增升气腔,高速气流流入增升气腔,用于产生较大的垫升力。综上,由于设置有起落架9,陆地地效飞行器可以在陆地上起飞和降落,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地效飞行器只能在水中起飞和降落而产生的巨大作用力,对整体机身11的材质和结构要求低,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由于现有的地效飞行器常在海上起飞和降落,海水对飞行器材质的抗腐蚀性要求较高,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陆地地效飞行器在陆地上起飞和降落,故对整体飞行器材质的抗腐蚀性要求也较低。如图1和图3所示,本装置可选的双垂尾翼包括垂直尾翼10和水平尾翼7,两个垂直尾翼10沿机身11为中心线,固定在机身11的尾部两侧,与水平的角度为锐角;水平尾翼7固定在两个垂直尾翼10上;水平尾翼7包括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8,水平安定面与两个垂直尾翼10固定连接,升降舵8与水平安定面轴连接;升降舵8能相对于水平安定面上下偏转。如图2所示,本装置中的起落架可以是轮式起落架,浮筒式起落架、滑撬式起落架;考虑到飞行器仅在陆地上起落,起落方式单一,用途会受到局限,所以,起落架9还可以是浮筒轮式起落架或浮筒滑撬式起落架。所述浮筒轮式起落架既能在水中起落,也能在陆地上起落,起落架9上既安装有轮子,也安装有浮筒;所述浮筒滑撬式起落架既能在水中起落,也能在雪地或草地起落,起落架9上既安装有滑撬,也安装有浮筒。两种方式的起落架9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相应的更换。如图1所示,本装置还包括端板12,主机翼3在地面的投影为直角梯形,其中主机翼3较长的底边的一侧与机身11固定连接,较短的底边的一侧与端板12固定连接,端板12所在的面与主机翼3所在的面相互垂直,其纵向截面为“~1”形。此时,增升气腔为主机翼3的下表面、机身11和端板12组成的半封闭腔体。本装置还可以包括襟翼6,在主机翼3的前缘或后缘上设置有襟翼6 ;襟翼6与主机翼3轴连接,能相对于主机翼3上下偏转。襟翼6可以有效的增加飞行器的升力。此时,增升气腔为主机翼3的下表面、机身11、端板12和襟翼6组成的半封闭腔体。由这种特定的机构组成的增升气腔,飞行器起飞时产生的高速气流流入增升气腔,可以产生较大的垫升力。如图1和图2所示,本装置还可以包括小机翼4,小机翼4与主机翼3较短底边一侧固定连接,且小机翼4与水平面的角度为锐角。小机翼4可以提升飞信器的升力。另外,在小机翼4上还可以包括副翼5,副翼5与小机翼4轴连接,其能相对于所述小机翼4上下偏转。飞行员操纵左右副翼5差动偏转所产生的滚转力矩可以使飞机做横滚机动。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陆地地效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推进装置、发动机、主机翼、起落架、尾翼、机身;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所述发动机,所述发动机通过转轴与所述推进装置连接,用于驱动推进装置,为飞行器提供动力;所述主机翼固定在所述机身的两侧,其两端末梢的连线与飞行器横轴平行;所述尾翼与所述机身的尾部固定连接;所述机身的底部设置有所述起落架;所述机身与所述主机翼的下表面构成的半封闭腔体为增升气腔,高速气流流入所述增升气腔,用于产生较大的垫升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地地效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装置为螺旋桨或涵道风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地地效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为以下任意一种:T型尾翼或双垂尾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陆地地效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所述垂直尾翼与所述机身的尾部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水平尾翼固定在所述垂直尾翼上,所述水平尾翼与所述垂直尾翼的纵向截面为“Τ”形;所述水平尾翼包括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所述水平安定面固定在所述垂直尾翼上;所述升降舵与所述水平安定面轴连接,连接轴与所述垂直尾翼所在的面相互垂直;所述升降舵能相对于所述水平安定面上下偏转; 或,所述双垂尾翼包括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两个所述垂直尾翼沿所述机身为中心线,固定在所述机身的尾部两侧,与水平的角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陆地地效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推进装置、发动机、主机翼、起落架、尾翼、机身;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所述发动机,所述发动机通过转轴与所述推进装置连接,用于驱动推进装置,为飞行器提供动力;所述主机翼固定在所述机身的两侧,其两端末梢的连线与飞行器横轴平行;所述尾翼与所述机身的尾部固定连接;所述机身的底部设置有所述起落架;所述机身与所述主机翼的下表面构成的半封闭腔体为增升气腔,高速气流流入所述增升气腔,用于产生较大的垫升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亮,
申请(专利权)人:孙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