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短距/垂直起降的飞翼布局飞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02037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飞翼布局飞机,包括:融为一体机身(1)和机翼(2);位于机翼(2)外段的副翼(3),用于平飞时的滚转控制;位于机身(1)最后方的升降舵(5),用于平飞时的俯仰控制;位于机身(1)的后方的双垂尾(4),用于增强平飞时的航向安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点包括:翼身融合技术继承了飞翼优异的气动特性,并且提供了较大的内部空间,且重量分布更合理,结构更轻,有利于增加载荷和航程;发动机内置、倾转前螺旋桨和固定且可收于垂尾的后螺旋桨在实现短距/垂直起降能力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对飞机整体气动外形的干扰;发动机之间的连轴设计大大提高了动力系统的可靠性,避免了一发失效的危险情况,保证了短距/垂直起降时的飞行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短距/垂直起降的飞翼飞机,属于航空飞行器中固定翼飞机设计

技术介绍
由于优异的气动及结构重量特性、良好的隐身性能和较大的内部空间,在军用领域,飞翼式布局获得了成熟的应用,如美国B-2幽灵隐形轰炸机,且目前各国诸多正在研究开发的无人作战或侦查飞机均采用了飞翼式布局,使得飞翼式布局成为军用飞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在通用航空领域,飞翼式布局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原因在于常规飞翼式布局固有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上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进一步导致其起降性能较差,起降滑跑距离长,对场地要求较高。操纵上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增强了对飞行员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起飞着陆过程中飞行员的工作负荷,降低了飞行的可靠性,这就进一步限制了该布局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所述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飞翼布局飞机。该布局采用新颖的动力布局设计,可实现短距/垂直起降。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布局为常规飞翼布局,宽机身,后掠机翼,翼身融合,机身尾部为两个并列垂直尾翼。宽机身和翼身融合的机翼的升力体设计使得该布局具有优异的气动特性。机翼后掠和双垂尾保证了良好的横测稳定性。其垂尾分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翼布局飞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融为一体机身(1)和机翼(2),位于机翼(2)外段的副翼(3),用于平飞时的滚转控制,位于机身(1)最后方的升降舵(5),用于平飞时的俯仰控制,位于机身(1)的后方的双垂尾(4),用于增强平飞时的航向安定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军刘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