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属于水下平台姿态控制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通海阀、透气阀及用于控制透气阀开启与关闭的遥控单元。通海阀与平台固定连接。透气阀也与平台固定连接。同时,遥控单元通过控制透气阀开启与关闭能够实现控制通海阀吸水与排水,进而实现控制平台姿态。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旋转操纵手轮打开通海阀,并通过遥控单元打开压载舱中透气阀,压载舱自然进水;平台上浮起来后,关闭液压阀,开启电磁阀用压缩空气吹排压载舱内的海水,并手动关闭通海阀,防止外部海水进入压载舱。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压载舱内压载水的注入和排出来控制平台的姿态,且不需设置专用压载水泵及压载水管系,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节约能源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下平台姿态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一般船舶的压载水系统都是通过压载水泵从海水箱或江水箱内吸取压载水,通过压载水管系及阀将压载水泵入各压载舱。再根据平台的姿态,通过压载水调拨泵来调拨各压载舱的压载水,或将部分压载水排出舷外来控制船舶的姿态,以适应各种装载情况,保持适当的排水量、吃水及纵倾和横倾,保持船舶一定的航行性能,此种方法结构复杂、成本高且耗能巨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且不需设置专用压载水泵及压载水管系的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包括通海阀、透气阀及用于控制所述透气阀开启与关闭的遥控单元;所述通海阀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透气阀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遥控单元通过控制所述透气阀开启与关闭能够实现控制所述通海阀吸水与排水,进而实现控制所述平台水下姿态。进一步地,所述通海阀包括第一提升机构、第二提升机构、用于防止海水进入所述平台中压载舱的密封机构及用于海水进入的进水机构;所述第一提升机构靠近其顶端部位处与所述平台的甲板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底端与所述密封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机构与所述进水机构底部相接触;所述进水机构顶部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活动连接;所述进水机构底部与所述平台的底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操纵手轮、第一管轴及第一连接部件;所述操纵手轮与所述第一管轴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轴靠近其顶端部位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平台的甲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轴底端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顶端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管轴、螺纹杆及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二管轴的顶端与所述第一管轴的底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管轴的底端与所述螺纹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底端与所述密封机构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外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进水机构活动连接;所述操纵手轮通过依次控制所述第一管轴、所述第二管轴及所述螺纹杆的升降进而控制所述密封机构与所述进水机构相接触。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机构包括阀盘、不锈钢块及第一密封垫圈;所述第一密封垫圈、所述不锈钢块均呈圆环型,且分别与所述阀盘底部圆形边框相适配;所述不锈钢块与所述进水机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阀盘底部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垫圈与所述不锈钢块相接触;所述阀盘顶部与所述螺纹杆底端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进水机构包括空心圆柱筒、圆环形阀座及第三连接部件;所述空心圆柱筒的外壁设置有用于海水进入与排出的通孔;所述空心圆柱筒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螺纹杆外壁活动连接;所述空心圆柱筒的底部与所述圆环形阀座固定连接;所述圆环形阀座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件与所述平台的底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透气阀包括液压蝶阀、第三腹板、第一透气管、第二透气管、第四连接部件、第五连接部件及用于防止外界残渣进入所述透气管的钢丝网;所述液压蝶阀底部通过所述第四连接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透气管一端、所述第二透气管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透气管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腹板与所述平台的甲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腹板与所述第一透气管之间通过加强筋进行紧固;所述第二透气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五连接部件与所述钢丝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透气管是直管,所述第二透气管是中间部位呈90°的弯管。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螺栓、第一法兰、第一法兰垫片及第一腹板;所述第一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法兰、所述第一法兰垫片及所述第一腹板与所述平台的甲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第二螺栓、第三螺栓、环形支架、带有内螺纹的圆筒;所述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环形支架一侧与所述空心圆柱筒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螺栓穿过所述环形支架另一侧与所述空心圆柱筒顶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圆筒外壁与所述环形支架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圆筒内壁通过其内螺纹与所述螺纹杆外螺纹活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依次穿过所述圆筒、所述环形支架与所述阀盘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件包括:第四螺栓、第五螺栓、第二腹板及第二密封垫圈;所述第二腹板上表面与所述平台的底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螺栓依次穿过所述阀座一侧、所述第二密封垫圈与所述第二腹板下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螺栓依次穿过所述阀座另一侧、所述第二密封垫圈与所述第二腹板下表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件包括:第六螺栓、第七螺栓、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二法兰及第二法兰垫片;所述第二法兰垫片与所述液压蝶阀底部贴合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法兰置于所述第二法兰垫片外部,且一侧与所述第一透气管一端相通,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透气管一端相通;所述第六螺栓穿过所述第二法兰上部与所述第一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第七螺栓穿过所述第二法兰下部与所述第二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第五连接部件包括:第八螺栓、第九螺栓、第三螺母、第四螺母及第三法兰;所述第三法兰中心部位与所述第二透气管另一端相通,且所述钢丝网置于二者之间;所述第八螺栓穿过所述第三法兰上部与所述第三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第九螺栓穿过所述第三法兰下部与所述第四螺母螺纹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轴底端与所述第二管轴顶端通过万向节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管轴、所述第二管轴通过所述万向节能够实现二者处于同一竖直线上。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单元包括计算机、信息采集器、电磁阀箱、液压动力泵站、液压阀及电磁阀;所述计算机通过第一光缆与所述信息采集器连接;所述信息采集器通过第二光缆与所述电磁阀箱连接;所述电磁阀箱通过第一油管与所述液压阀连接;所述电磁阀箱通过第二油管与所述液压动力泵站连接;所述电磁阀箱分别通过电缆、第三光缆与所述电磁阀连接。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通过通海阀与平台固定连接。透气阀也与平台固定连接。实现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旋转操纵手轮打开通海阀,并通过遥控单元打开压载舱中透气阀,压载舱自然进水;平台上浮起来后,关闭液压阀,开启电磁阀用压缩空气吹排压载舱内的海水,并手动关闭通海阀,防止外部海水进入压载舱。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压载舱内压载水的注入和排出来控制平台的姿态,且不需设置专用压载水泵及压载水管系,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节约能源的特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中通海阀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中第一提升机构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中进水机构、密封机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中第一连接部件SO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中透气阀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中压控单元结构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中压控单元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包括:通海阀、透气阀及用于控制透气阀开启与关闭的遥控单元。其中,通海阀与平台(船体)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控制水下平台姿态的压载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海阀、透气阀及用于控制所述透气阀开启与关闭的遥控单元;所述通海阀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透气阀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遥控单元通过控制所述透气阀开启与关闭能够实现控制所述通海阀吸水与排水,进而实现控制所述平台水下姿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俊,王立洲,李胜,孟宪敏,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武船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