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146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7 00:43
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其特征是将辐条的直端分离,将近轮圈端通过不同的方式固定或不固定于轮圈上,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通过内螺纹套筒相互连接在一起,同时花毂的辐条弯头插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在不必拆卸任何车轮部件的情况下可方便的更换力车辐条。(*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对力车(包括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辐条在使用及拆装、更换、维修上的改进和完善,花毂的改进也服务于这一目的。
技术介绍
自从1790年自行车的雏形专利技术以来,尤其是1869年英国的雷诺采用钢丝辐条代替木制及锻铁辐条以来,自行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技术突飞猛进,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使以自行车为代表的力车性能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包括辐条材质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非辐条非金属的轮圈支撑体。除开道路状况良好的力车竞速场地,金属辐条的轻便、支撑及减震作用在全路况使用中至今仍然无可替代。但是,一百多年来,辐条的设计及安装方式至今仍无太大变化。在力车的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辐条损坏所涉及的维修更换,往往需要拆卸力车的飞轮、链罩、链条、拔链器及脚撑等部件,甚至拆除内外胎才能更换及维修,费时费力同时增大维修费用。重要的是,由于经常拆卸飞轮等部件,影响了力车的整体协调性,导致使用中的故障率增大。尤其是目前大量的力车采用橡胶、聚氨酯或其他材质的实心轮胎或其他的不可拆卸轮胎的使用,包括轮椅、童车或一些小范围劳动工具等,辐条的损坏往往导致整个车轮的报废。在本申请人申请中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201110462022.6及申请中的中国技术专利201120578218.7的实施中,申请人对于轮胎的改进便遭遇了传统辐条对改进轮胎的限制,这也是出现本专利申请的原因。在过往专利的检索中,也有不少对力车辐条改进的构想,如中国专利02200075.5便公布了一种“Z”形挂钩的自行车辐条,但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在辐条的更换中同样需要拆卸轮胎拧紧条母,其次在有些花毂与刹车盘或电动车电机间歇过于紧密时辐条的弯头无法钩入花毂孔中。而中国专利201120206179.8及中国专利92213764.1除存在以上的不足,同时还有另一缺陷:辐条在被条母拉紧后不仅仅只有收紧的作用,在车轮运动或静止时辐条同时还有支撑的作用。在上述专利辐条弯头没有钢帽的情况下,剧烈行驶、颠簸或负重过大、暴力操控等均有可能使辐条弯头脱离花毂。另外中国专利98233139.8公开了一种“凸”字花毂筒,但其缺陷是在使用时只有收紧花毂及轮圈的作用,当辐条需要一个支撑力时,辐条弯头将向侧后方沿“凸”字的底边滑动,不具可行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力车辐条和花毂设计的缺陷,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的辐条和花毂的改进型设计,所述设计广泛用于使用辐条类车辆,包括力车、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坐寸ο本技术所述的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即是将辐条的直端分离,将近轮圈端通过不同的方式固定或不固定于轮圈上,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通过内螺纹套筒相互连接在一起,同时花毂的辐条弯头插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在不必拆卸任何车轮部件的情况下可方便的更换力车辐条,并且上述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可单独或合并使用。为方便表达,下面以自行车辐条及花毂为例详细阐述。众所周知,自行车辐条起固定及支撑作用,其金属辐条的轻便及减震作用至今无可替代,但传统辐条的维修、拆卸、更换及安装异常繁琐,已限制了包括自行车在内的力车轮胎在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继续发展。本专利中请首先假定在辐条的拆卸更换及安装过程中,不用拆除车轮的外围部件甚至不用拆除轮胎,那么必须在花毂与辐条的结合处加以改进使其不必拆卸车轮部件便可安装与拆卸辐条弯头包括钢帽。本专利申请的解决办法即将花毂的辐条弯头插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圆孔大于辐条弯头的钢帽以便于辐条弯头的钢帽进入钩住花毂,同时辐条弯头沿“V”形结构的两侧边分别滑动至所述两侧边的端点,所述一组内两辐条弯头所在的辐条直端相互交叉与所述“V”形结构组成一个透视呈菱形图案并各自沿所述两侧边的端点向所述两侧边内区收紧;同时因其条母不必从轮圈外缘穿入,就应当将条母与辐条直端尽头设计为一个整体同时所述整体与轮圈相连接,并且将辐条直端分离,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通过内螺纹套筒相互连接在一起。为减少所述整体的损坏可能,应将此所述整体的长度尽可能缩短并采用高一级别的不易损坏材质制造。所述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与所述内螺纹套筒连接处的两端辐条外螺纹线的设置应呈相反方向,在转动内螺纹套筒时,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相对靠近而被拧紧。这样,当需要拆卸更换辐条时,首先反向转动内螺纹套筒而使辐条被分离的两端中的近花毂端松解,近花毂端头的辐条弯头沿所述“V”形结构的两侧边的一边沿斜上方滑动至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因所述尖端圆孔稍大于辐条弯头的钢帽,此时辐条弯头的钢帽从所述尖端圆孔退出;继续反向转动所述内螺纹套筒从而使近花毂端的辐条完全从所述内螺纹套筒退出并取下所述近花毂端的辐条。安装新的近花毂端辐条时,首先将所述新的近花毂端辐条通过所述内螺纹套筒与近轮圈端的辐条连为一体,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将所述新的近花毂端辐条与近轮圈端辐条逐渐靠近,当所述新的近花毂端头的辐条弯头钢帽位于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圆孔时,将所述新的近花毂端头的辐条弯头钢帽钩入所述的“V”形结构的尖端圆孔,继续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在所述新的近花毂端辐条与近轮圈端辐条逐渐被收紧的过程中,所述近花毂端头的辐条弯头沿所述“V”形结构的两侧边的一边沿斜下方滑动至所述“V”形结构的所述两侧边的一边尽端,继续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直至所述新的近花毂端辐条与近轮圈端辐条被彻底收紧并在此过程中调整好轮圈的动平衡。这样,新的辐条便拆卸更换并安装调试完毕可以正常使用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并未拆除车轮的外围部件包括拆除轮胎。在自行车的使用时,辐条弯头位于所述“V”形结构的两侧边的尽端,除具有收紧的作用,辐条弯头顶住所述“V”形结构两侧边某一边尽端的侧边,同时具有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上述对于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在实际的使用中,可单独或合并使用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性及使用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2是改进后辐条直端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3是另一种改进后辐条直端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三种改进后辐条直端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5是传统辐条及花毂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6是辐条及改进后的花毂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或者类似部分,其中:1.辐条弯头钢帽;2.辐条直端;3.辐条螺纹;4.辐条条母;5.辐条直端分离处连接螺纹;6.辐条内螺纹套筒;7.辐条近轮圈端套入轮圈辐条孔圆形区域;8.辐条直端钢帽;9.辐条近轮圈端限位器;10.辐条近轮圈尽端的螺纹;11.轮圈辐条孔;12.轮圈局部;13.螺母;14.限位螺母;15.辐条近轮圈端套入轮圈辐条孔多边形区域;16.花毂;17.花毂 “V” 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几个最佳实施例,使本技术的上述阐述及实施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图1是传统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展示了传统辐条及辐条配件的外形结构及安装布局。传统辐条分为直端(2)及弯端,弯端的尽头设置有钢帽(I),弯头的作用用以钩住花毂上的辐条孔,辐条弯头钢帽(I)防止辐条弯头从花毂上的辐条孔脱落。辐条直端(2)的尽头设置有辐条螺纹(3),与辐条螺纹(3)配套使用的是辐条条母(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其特征是将辐条的直端分离,将近轮圈端通过不同的方式固定或不固定于轮圈上,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通过内螺纹套筒相互连接在一起,同时花毂的辐条弯头插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冰余前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道尔轮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