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器,包括铝座和分离器,所述铝座顶部设有上腔盖,所述铝座上部外侧设有排气孔、若干进液口和若干出油口,所述排气孔通过内螺纹连接排气孔密封螺钉;所述铝座下部内套所述分离器上部,所述铝座下部和分离器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环;所述铝座内设有与装配口相配合的装配管,所述装配管内设有油路管,所述油路管内设有导油杆;所述进液口与装配管顶部相通,进液口、装配管与油路管的间隙及分离器之间形成进液通道,所述油路管顶部与出油口相通,所述分离器、油路管及出油口形成出油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水分离器,采用卡环连接,安装拆卸方便,整体式进液通道和出油通道,密封性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器。
技术介绍
油水分离器主要用于将液体中的油性成分和水性成分分离出来。目前最常用的车用油水分离器如图1和图2所示,铝座和油水分离器采用铝座上出油管外螺纹与分离器上内螺纹连接,螺纹外为进液通道,螺纹内为出油通道。这就必须保证出油管的螺纹连接具有极好的密封特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常用的油水分离器采用的设计是加多连接螺纹的圈数,过多的螺纹圈数导致了用户在使用时不易把握旋转的松紧程度。过紧不仅下次拧开不易,而且多次旋紧松开就会损伤螺纹本身导致密封性能下降,而过松则会发生泄漏。为了解决这个完全靠主观经验来控制油料泄漏的问题,本设计重新设计了进液和出油通道,避免了螺纹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水分离器,以克服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油水分离器,包括铝座和分离器,所述铝座顶部设有上腔盖,所述铝座上部外侧设有排气孔、左右贯通的两个进液口和左右贯通的两个出油口,所述排气孔通过内螺纹连接排气孔密封螺钉;所述分离器顶部中心设有装配口,所述分离器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分离器内设有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座下部设有下腔室,所述铝座下部内套所述分离器上部,所述铝座下部和分离器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环;所述铝座内设有与装配口相配合的装配管,所述装配管内设有油路管,所述油路管内设有导油杆;所述进液口和装配管与油路管间隙的顶部相通,进液口、装配管与油路管的间隙及分离器之间形成进液通道,所述油路管顶部与出油口之间形成上腔室,所述分离器、油路管及出油口形成出油通道,。进一步的,所述上腔盖通过密封圈和紧固螺环与铝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与进液通道相连。进一步的,所述下腔室内设有弹簧片。进一步的,所述铝座的一侧设有固定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水分离器,采用卡环连接,安装拆卸方便,整体式进液通道和出油通道,密封性好。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现有油水分离器铝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油水分离器分离器上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油水分离器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油水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油水分离器的半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铝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铝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铝座的半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油水分离器内的液体流向图。图中:1、铝座;2、分离器;3、上腔盖;4、排气孔;5、进液口 ;6、出油口 ;7、排气孔密封螺钉;8、装配口 ;9、出水口 ;10、滤芯;11、固定卡环;12、装配管;13、油路管;14、导油杆;15、密封圈;16、紧固螺环;17、弹簧片;18、固定耳;19、上腔室;20、下腔室。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油水分离器,包括铝座I和分离器2,所述铝座I顶部设有上腔盖3,所述铝座I上部外侧设有排气孔4、左右贯通的两个进液口 5和左右贯通的两个出油口 6,所述排气孔4通过内螺纹连接排气孔密封螺钉7 ;所述分离器2顶部中心设有装配口 8,所述分离器2底部设有出水口 9,所述分离器2内设有滤芯10,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座I下部设有下腔室20,所述铝座I下部内套所述分离器2上部,所述铝座I下部和分离器2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环11 ;所述铝座I内设有与装配口 8相配合的装配管12,所述装配管12内设有油路管13,所述油路管13内设有导油杆14 ;所述进液口 5和装配管12与油路管13间隙的顶部相通,进液口 5、装配管12与油路管13的间隙及分离器2之间形成进液通道,所述油路管13顶部与出油口 6之间形成上腔室19,所述分离器2、油路管13及出油口 6形成出油通道。所述上腔盖3通过密封圈15和紧固螺环16与铝座I连接。所述排气孔4与进液通道相连。所述下腔室20内设有弹簧片17。所述铝座I的一侧设有固定耳18。使用时,装配管12插入装配口 8中,固定卡环11套上铝座I旋转90度即可扣合,方便简单。进液口 5与需分离液体出口相连,需分离液体从进液口 5进入,通过装配管12与油路管13之间的间隙进入分离器2,因为油密度小于水,油上浮通过滤芯10,在导油杆14的助力作用下从油路管13顶部流下,从出油口 6流出;需分离液体内水性成分密度大于油,沉在底部,从分离器2底部的出水口 9流出。分离时旋转固定卡环11,弹簧片17将分离器2弹出。本技术通过重新设计了常用油水分离器的进液通道,摒弃了螺纹连接方式,使用过程更加方便,密封性能更好,没有增加额外的装置,没有增加生产企业的经济成本。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术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油水分离器,包括铝座(I)和分离器(2),所述铝座(I)顶部设有上腔盖(3),所述铝座(I)上部外侧设有排气孔(4)、左右贯通的两个进液口(5)和左右贯通的两个出油口(6),所述排气孔(4)通过内螺纹连接排气孔密封螺钉(7);所述分离器(2)顶部中心设有装配口(8),所述分离器(2)底部设有出水口(9),所述分离器(2)内设有滤芯(10),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座(I)下部设有下腔室(20 ),所述铝座(I)下部内套所述分离器(2 )上部,所述铝座(I)下部和分离器(2)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环(11);所述铝座(I)内设有与装配口(8)相配合的装配管(12),所述装配管(12)内设有油路管(13),所述油路管(13)内设有导油杆(14);所述进液口(5)和装配管(12)与油路管(13)间隙的顶部相通,进液口(5)、装配管(12)与油路管(13)的间隙及分离器(2)之间形成进液通道,所述油路管(13)顶部与出油口(6)之间形成上腔室(19),所述分离器(2)、油路管(13)及出油口(6)形成出油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盖(3)通过密封圈(15)和紧固螺环(16)与铝座(I)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4)与进液通道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腔室(20)内设有弹簧片(17)。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油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座(I)的一侧设有固定耳(18)。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器,包括铝座和分离器,所述铝座顶部设有上腔盖,所述铝座上部外侧设有排气孔、若干进液口和若干出油口,所述排气孔通过内螺纹连接排气孔密封螺钉;所述铝座下部内套所述分离器上部,所述铝座下部和分离器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环;所述铝座内设有与装配口相配合的装配管,所述装配管内设有油路管,所述油路管内设有导油杆;所述进液口与装配管顶部相通,进液口、装配管与油路管的间隙及分离器之间形成进液通道,所述油路管顶部与出油口相通,所述分离器、油路管及出油口形成出油通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水分离器,采用卡环连接,安装拆卸方便,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水分离器,包括铝座(1)和分离器(2),所述铝座(1)顶部设有上腔盖(3),所述铝座(1)上部外侧设有排气孔(4)、左右贯通的两个进液口(5)和左右贯通的两个出油口(6),所述排气孔(4)通过内螺纹连接排气孔密封螺钉(7);所述分离器(2)顶部中心设有装配口(8),所述分离器(2)底部设有出水口(9),所述分离器(2)内设有滤芯(10),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座(1)下部设有下腔室(20),所述铝座(1)下部内套所述分离器(2)上部,所述铝座(1)下部和分离器(2)上部外套有相配合的固定卡环(11);所述铝座(1)内设有与装配口(8)相配合的装配管(12),所述装配管(12)内设有油路管(13),所述油路管(13)内设有导油杆(14);所述进液口(5)和装配管(12)与油路管(13)间隙的顶部相通,进液口(5)、装配管(12)与油路管(13)的间隙及分离器(2)之间形成进液通道,所述油路管(13)顶部与出油口(6)之间形成上腔室(19),所述分离器(2)、油路管(13)及出油口(6)形成出油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华,龚宇鹏,陈可明,钟永,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田滤清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