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64921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9 0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增压器。压缩机壳体(30)的进气部(31)形成进气通路的一部分,贯通该进气部(31)的导入路(35)将窜缸混合气从进气部(31)的外侧朝进气部(31)的内侧引导。并且,在导入路(35)与形成于进气部(31)的内侧的进气通路汇合的汇合部分设置有节流部(47),该节流部(47)使该汇合部分处的通路截面积小于隔着该汇合部分位于进气上游侧的部分的通路截面积以及位于进气下游侧的部分的通路截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用于将窜缸混合气朝进气通路引导的机构的内燃机所搭载的增压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具备用于将窜缸混合气朝进气通路引导的机构的内燃机,例如提案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内燃机。如图7所示,在该内燃机中,在进气通路200中的节气门201和浪涌调整槽202之间设置有接头204。进而,在该接头204连接有供窜缸混合气流动的还原用管路203的下游端203a。另外,在接头204内形成有用于加快进气通路200内的进气的流速的节流部205。因此,在还原用管路203内流动至下游端203a的窜缸混合气借助文丘里效应而被高效地引导至进气通路200内。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101472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内燃机中,为了将还原用管路203连接于进气通路200,追加在内部形成有节流部205的复杂形状的接头204。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使用复杂形状的接头就能够朝进气通路引导窜缸混合气的增压器。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增压器具备:叶轮;压缩机壳体,该压缩机壳体具有进气部,该进气部构成为形成内燃机的进气通路的一部分,且该进气部将进气朝上述叶轮引导。该增压器还具备:导入路,该导入路贯通上述进气部,并从该进气部的外侧朝该进气部的内侧引导窜缸混合气;以及节流部,该节流部设置于上述导入路与在上述进气部的内侧形成的进气通路汇合的汇合部分,该节流部使该汇合部分处的通路截面积小于隔着该汇合部分位于进气上游侧的部分的通路截面积以及位于进气下游侧的部分的通路截面积。根据上述结构,在导入路与在进气部的内侧形成的进气通路汇合的汇合部分设置有节流部。结果,进气从上游朝下游通过节流部,由此进气的流速变快。因此,能够利用文丘里效应将窜缸混合气经由导入路高效地朝进气通路弓I导。并且,如果将朝进气通路引导窜缸混合气的还原路从进气部的外侧连接于导入路,则无需另外设置接头就能够将还原路连接于进气通路。即,压缩机壳体也起到现有技术中所说的接头的功能,因此,无需使用接头就能够朝进气通路引导窜缸混合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在上述进气部的内侧设置有分支部件。该分支部件使上述进气通路在比上述汇合部分靠进气上游侧的位置分支成不包含上述汇合部分的第一通路和包含上述汇合部分的第二通路,并且,在比上述汇合部分靠进气下游侧的位置使上述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汇合。并且,上述节流部设置于上述第二通路。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进气部的内侧设置分支部件,能够使进气部的内侧的进气通路分支成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即,无需为了形成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而使压缩机壳体的结构复杂化。并且,根据上述结构,在进气部的内侧的进气通路流动的进气中,仅在第二通路流动的进气通过节流部。与此相对,当采用在进气部内不使进气通路分支成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而通过使进气通路整体的通路截面积变小来形成节流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进气通路流动的进气全部通过节流部。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与在进气部内不使进气通路分支成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而通过使进气通路整体的通路截面积变小来形成节流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小在进气通路内从上游朝下游流动的进气的流动阻力。结果,能够抑制因设置节流部而引起的进气效率的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上述分支部件是具有与上述进气部的内周面对置的外周面的环状的部件。并且,上述第二通路包括位于上述分支部件的外周面与上述进气部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以在环状的分支部件的外周面与进气部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方式将分支部件配置于进气部内,能够使进气部的内侧的进气通路分支成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优选形成为:上述分支部件形成为,使得在上述第一通路内流动的进气的流量多于在上述第二通路内流动的进气的流量。根据上述结构,节流部并非形成于主要供进气流动的第一通路、而形成于第二通路。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设置节流部而引起的进气效率的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上述进气部的内周面具有:第一内周部,上述导入路在该第一内周部开口 ;以及第二内周部,该第二内周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内周部靠进气下游侧的位置。并且,上述第一内周部的直径大于上述第二内周部的直径。进而,上述分支部件在上述进气通路中配置于由上述第一内周部包围的部分。根据上述结构,分支部件在进气部的内侧配置于直径大的部分。因此,与将分支部件配置在直径小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因在进气部的内侧设置分支部件而引起的进气的流动阻力的增加。因而,能够抑制在进气通路中从上游朝下游流动的进气的流量的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在上述进气部的内周面设置有与上述导入路的下游端连通的凹部。并且,上述凹部的开口面积大于上述导入路的下游端的开口面积。根据上述结构,流动至导入路的下游端的窜缸混合气被引导至凹部内。进而,凹部内的窜缸混合气借助因进气通过进气通路的节流部而带来的文丘里效应被朝进气通路引导。此处,由于凹部的开口面积大于导入路的下游端的开口面积,因此,与在进气部的内周面不设置凹部、而从导入路的下游端朝进气通路引导窜缸混合气的情况相比较,在进气通路内流动的进气与窜缸混合气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变得宽广。因而,根据上述结构,与在进气部的内周面不设置凹部而从导入路的下游端朝进气通路引导窜缸混合气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窜缸混合气高效朝进气通路引导。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将分支部分形成为环状的部件的情况下,优选形成为:在上述进气部的内周面设置有槽部,该槽部与上述导入路连通,并且沿着该内周面呈环状延伸,在上述分支部件的外周设置有与上述槽部对置的环状的凸部。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二通路中的与导入路汇合的汇合部分处,利用设置于环状的分支部件的环状的凸部来形成环状的节流部。因此,能够利用文丘里效应将槽部内的窜缸混合气高效地朝进气通路弓I导。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将分支部件形成为环状的部件的情况的一个方面中,上述进气部的内周面具有:第一内周部,上述导入路在该第一内周部开口 ;以及第二内周部,该第二内周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内周部靠进气下游侧的位置。进而,上述第一内周部的直径大于上述第二内周部的直径,并且,上述分支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二内周部的直径相等的内径,并且在上述进气通路中配置于由上述第一内周部包围的部分。根据上述结构,环状的分支部件在进气部的内侧配置于直径大的部分。进而,分支部件的内径与第二内周部的直径相等。因此,即便将分支部件配置在进气部的内侧,也能够将第一通路的通路截面积保持在与第二内周部的通路截面积相等的水准。因而,能够抑制因设置分支部件而引起的进气的流动阻力的增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将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增压器的内燃机具体化了的一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增压器的压缩机壳体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压缩机壳体的内部结构的剖视立体图。图4是示出压缩机壳体的汇合部分附近的侧剖视图。图5中,Ca)是对从导入路流入槽部内的窜缸混合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作用图,(b)是对窜缸混合气被吸入到进气通路内的样子进行说明的作用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壳体的汇合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接头将窜缸混合气朝进气通路引导的构造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1 图5对将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增压器的内燃机具体化了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内燃机1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增压器,其中, 所述增压器具备: 叶轮; 压缩机壳体,该压缩机壳体具有进气部,该进气部构成为形成内燃机的进气通路的一部分,且该进气部将进气朝所述叶轮引导; 导入路,该导入路贯通所述进气部,并从该进气部的外侧朝该进气部的内侧引导窜缸混合气;以及 节流部,该节流部设置于所述导入路与在所述进气部的内侧形成的进气通路汇合的汇合部分,该节流部使该汇合部分处的通路截面积小于隔着该汇合部分位于进气上游侧的部分的通路截面积以及位于进气下游侧的部分的通路截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其中, 所述增压器还具备分支部件,该分支部件设置于所述进气部的内侧, 该分支部件使所述进气通路在比所述汇合部分靠进气上游侧的位置分支成不包含所述汇合部分的第一通路和包含所述汇合部分的第二通路,并且,在比所述汇合部分靠进气下游侧的位置使所述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汇合, 所述节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压器,其中, 所述分支部件是具有与所述进气部的内周面对置的外周面的环状的部件, 所述第二通路包括位于所述分支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进气部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增压器,其中, 所述分支部件形成为,使得在所述第一通路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井裕树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