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蛋白及其用途、其抗疟疾疫苗和抗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29826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1 1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融合蛋白的用途、其抗疟疾疫苗和抗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从N端到C端依次含有SEQ?ID?No.: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和SEQ?ID?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融合蛋白及疫苗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重组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理化性质稳定,能激发可持续、高滴度特异性抗体,小鼠免疫血清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能诱发显著的T细胞应答,并能较好抑制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是极具潜力的候选疫苗,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融合蛋白及其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痕疾的药物中的用途、含有该融合蛋白的抗痕疾疫苗、以及抗体或杂交瘤细胞或抗血清。
技术介绍
由蚊媒传播的疟疾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最古老的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但时至今日仍旧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最严重的三大传染病之一。据最新统计数据估计,全球约40%的世界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而每年有5亿人受到疟原虫感染,约100万人死于恶性疟疾,其中大部分是五岁以下的儿童和孕妇。疟疾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近几年来由于抗药性疟原虫虫株及抗杀虫剂蚊媒的产生及蔓延,传统防治疟疾的方法受到新的挑战,因此研制一种有效的疟疾疫苗是疟疾防治的重要替代途径,也是实现WHO提出的2010年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50%的目标的主要手段。生活在频繁传播疫区的居民天然条件下能获得临床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不仅能抵抗临床症状而且能对抗重症疟疾,另外也可能转为带虫免疫状态;用减毒子孢子或一些重组蛋白质疫苗(如红细胞前期(红前期)的RTS,S)免疫哺乳动物、灵长类以及人类,也能诱导部分或全部抗虫免疫;这些观察都为恶性疟疾疫苗研发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但是疟原虫的生活周期复杂,包括蚊体内繁殖期、红细胞前期、红细胞内期,各期均可表达大量不同抗原。因此,尽管目前已鉴定出约50个分别针对疟原虫不同的生活时期的抗原,有些作为疫苗已经进入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但迄今为止还未有可用的疟疾疫苗。其原因包括:人们对疟疾免疫保护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无法为疫苗的研制提供充分理论依据;仍缺乏具有显著保护作用的候选抗原;缺乏有效的动物模型;疟原虫抗原本身存在多态性、多变性和虫株特异性等特点,使得现有候选疫苗保护人群的范围可能非常有限等。再加上疟疾疫苗的研制投入大(每个候选疫苗平均投入5亿美元),周期长(10-12年)等因素,都可能延缓有效疫苗的出现。疟疾疫苗的研制按照保护人群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保护非疫区健康人不受感染的红细胞前期疫苗;保护疫区人群尤其是儿童抵抗感染、降低病死率的红内期疫苗;以及蚊媒传播阻断型疫苗。红细胞内期是恶性疟原虫致病和发病的唯一阶段,因此研制红内期疫苗就对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单期单价疫苗的免疫效果都不理想。目前所公知的是,针对疟原虫具有抗原阶段性、高变异性、差异性和多态性的特点,选取针对恶性疟疾不同生活时期、诱导产生多种免疫反应类型的不同抗原或表位,构建亚单位疫苗或多表位疫苗,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也已经成为疟疾疫苗研究的热点。对于红内期多表位疫苗的研制而言,最为理想的红内期疟疾疫苗应该能够模拟疫区人群所形成的天然免疫。通过选用来自多抗原的多个表位所产生的协同作用,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对疟原虫的免疫力,经降低虫载量达到降低病死率的效果。而在实际研究中,多个表位相互连接的组合顺序存在巨大的多样性,通过手工操作的办法难以获得具有最佳连接顺序的人工多表位抗原。在中国专利申请N0.200410080982.6中,公开了一种人工随机组合抗原——多表位人工抗原ES312 (本文中以M.RCAg-l/Exp.V-3表示),其具有32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约65kDa。其针对参与抗疟原虫红内期感染的免疫类型,借鉴分子育种技术的随机重组原理,利用表位改组技术构建了多表位基因库,并用库免疫血清筛选出免疫原性最佳、稳定性最好的人工随机组合抗原一M.RCAg-1。初步研究证实,免疫近交系小鼠、新西兰白兔和恒河猴后可诱导产生很高的抗体水平,并诱发显著的⑶4+T细胞反应。在这个随机组合抗原中所包含的所有表位都能诱导产生很强的特异性抗体反应。在对来自中国海南、巴西和喀麦隆的恶性疟患者血清进行的检测中,血清抗体识别重组蛋白M.RCAg-1的阳性率与正常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01),且血清抗体滴度与被检测者的年龄呈正相关。综上所述,M.RCAg-1蛋白质疫苗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候选疫苗,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因此,对M.RCAg-1抗原进行进一步地优化重建,以提高蛋白的稳定性和针对恶性疟原虫的活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其抑制疟原虫的活性得到显著提高的融合蛋白。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提供:(I) 一种融合蛋白,所述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从N端到C端依次含有SEQ IDN0.: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和SEQ ID N0.: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2)根据(I)所述的融合蛋白,其中,所述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0.:I所示的氨基酸序列。(3) 一种用于编码根据⑴或(2)所述的融合蛋白的DNA。(4)根据(3)所述的DNA,其中,所述DNA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0.: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5)根据(I)或(2)所述的融合蛋白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疟疾的药物中的用途。(6)根据(5)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的药物为抗疟疾疫苗。(7)根据(6)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的抗疟疾疫苗为抗红内期疟疾疫苗。(8) 一种抗疟疾疫苗,该抗疟疾疫苗含有⑴或⑵所述的融合蛋白。(9)根据(8)所述的抗疟疾疫苗,其中,所述抗疟疾疫苗还含有佐剂,所述佐剂为选自油包水型佐剂MontnidelSA720、MontnidelSA51、弗氏佐剂或氢氧化铝佐剂中的一种或几种。(10)根据⑶所述的抗疟疾疫苗,其中,所述融合蛋白的含量为10 100μ g/ml。(11)根据(9)所述的抗疟疾疫苗,其中,所述佐剂的含量为10 100 μ g/ml。(12)根据⑶所述的抗疟疾疫苗,其中,所述的抗疟疾疫苗为抗红内期疟疾疫苗。(13) 一种抗体或杂交瘤细胞或抗血清,所述的抗体或杂交瘤细胞或抗血清是以根据(I)或(2)所述的融合蛋白或根据(8)-(12)中任一项所述的疫苗为免疫原而制备得到的。(14)根据(13)所述的抗体或杂交瘤细胞或抗血清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疟疾的免疫制剂中的用途。本专利技术的融合蛋白及疫苗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融合蛋白(如重组蛋白M.RCAg-l/Exp.V_l)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理化性质稳定,能激发可持续、高滴度特异性抗体,小鼠免疫血清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能诱发显著的T细胞应答,并能较好抑制疟原虫体外生长,是极具潜力的候选疫苗,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本专利技术的融合蛋白(如重组蛋白M.RCAg-l/Exp.V-1)与M.RCAg-l/Exp.V_2、M.RCAg-l/Exp.V-3两种多表位蛋白在动物模型体内的免疫原性相似(p > 0.05),但蛋白免疫小鼠后却诱导了不同类型的T细胞反应。此外,上述三种蛋白的免疫血清IgG体外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3.9%,14.7%,54.3%,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M.RCAg-l/Exp.V_3,M.RCAg-l/Exp.V-1的体外抑虫活性得以大幅提高,即评价恶性疟疾红细胞内期疫苗有效性的标准-免疫兔血清抗体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生长抑制 (GIA)率,在目前没有疫苗体内评价模型的情况下,体外保护力实验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色谱技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融合蛋白,所述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从N端到C端依次含有SEQ?ID?No.: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和SEQ?ID?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张振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