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轴承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5293 阅读:4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轮轴承连接结构。该车轮轴承连接结构包括可旋转固定到车辆悬挂装置的车轮轮毂、安装到车轮轮毂外周面的圈形内轮、安装到内轮外侧的圈形外轮、以及具备到上述内轮和外轮之间的轴承钢珠的车轮轴承,并且是上述内轮的一侧内周面和上述车轮轮毂的外周面用螺栓结构来结合。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删除轨道成型工程步骤,具有提高耐性和品质,简化制造工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轮轴承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轮轴承连接结构的
,特别涉及提高车轮轴承的内部结构以及品质的车轮轴承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用在汽车车轴上的车轮轴承可以减少摩擦使车辆轮胎顺畅地回转,并且还可以做到把轮胎固定在车体的作用。图1说明现有车轮轴承和等速接头的组装状态。如图1说明现有车轮车承包括车轮轮毂(4)和紧贴在车轮轮毂(4)的内轮(3)和内轮(3)外侧的外轮(5)以及内轮(3)和外轮(5)之间的轴承钢珠,在这里,等速接头(CVJ)(6)的轴被设置在贯通轮毂的中间。如上所说,为了延长寿命,车轮车承会在轴承钢珠(2)和内轮(3)以及外轮(5)里加上预压。现有技术的话如图1所示,在车轮轮毂(4)的一端压入内轮(3),然后通过轨道成型工程加上材料的塑性永久变形组装成A部分,促使了车轮车承的预压加热。但是如上所说,如果按照轨道成型工程给车轮轴承加压的话,这个过程里因高荷重会导致车轮轴承内部的变形,而且还有扩大品质散布范围的问题。并且,如图1所示,现有的车轮轴承应要把等速接头(6)的轴贯通到车轮轮毂(4)中间设置,轴(6)的外周及车轮轮毂(4)的内周要和以半径方向形成的齒形构造(1)相连接,对上记贯通车轮轮毂(4)的轴的末端(7)要利用螺母连接来防止轴方向的脱离。但是,按照上所说的现有技术会存在车轮轮毂(4)和等速接头(6)轴齿形构造(1)连接部分一定的空隙,车辆行驶时出现的荷重会增加连接部分的空隙会产生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车轮轴承连接结构,是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它即会防止因轨道成型工程而产生的轴承内部变形,又会解决因车轮轮毂和等速接头轴之间的齿形构造产生的噪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轮轴承连接结构,包括:可旋转固定到车辆悬挂装置的车轮轮毂;设置在车轮轮毂的外柱面的圈形内轮;布置在内轮外的圈形外轮;及内轮和外轮之间设置的轴承钢珠,内轮一侧的内柱面和车轮轮毂的外柱面由螺丝构造结合,在内轮的内柱面形成中空的阳极部,上述车轮轮毂形成与上述中空同样大小贯通轴方向的中空部,包含插入阳极部中空的内柱面和中空部的内柱面部的圆筒形中心梢。其中,优选地,所述的车轮轴承连接结构,还可包括:内轮的另侧单面向轴方向形成辐射状齿形,结合对应吻合齿形部的由齿形构造形成的匀速接头。其中,优选地,所述的车轮轴承连接结构,还可包括:根据车轮轮毂和匀速接头,从车轮轮毂以贯通中心梢的圆筒形的内柱面连接到匀速接头的中空部的螺栓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车轮轴承连接结构,包括:可旋转固定到车辆悬挂装置的车轮轮毂;设置在车轮轮毂的外柱面的圈形内轮;布置在内轮外的圈形外轮;内轮和外轮之间具备的轴承钢珠,内轮一侧的内柱面和车轮轮毂的外柱面由螺丝构造结合,车轮轮毂形成贯通轴方向的中空部,内轮和车轮轮毂的侧单面向轴方向形成辐射状的齿形部,结合对应吻合齿形部的由齿形构造形成的匀速接头。其中,优选地,上述车轮轮毂和等速接头是,贯通上述车轮轮毂的中空部,并连接到上述等速接头中空部,并且以螺栓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再一种车轮轴承连接结构,包括:可旋转固定到车辆悬挂装置的形成了中空部的车轮轮毂;设置在上述车轮轮毂的外周面并形成了插座部的圈形内轮;安装到上述内轮外侧的圈形外轮;设置在上述内轮和上述外轮之间的轴承钢珠;形成插入到上述中空部的中空轴并安装到上述插座部的等速接头;将上述车轮轮毂和上述等速接头结合在一起的螺栓;其中,上述插座部的内径面是倾斜面并呈放射状的齿形,上述等速接头包括咬合安装到上述齿形结构的外径面。其中,优选地,上述内轮的另一侧内周面和上述车轮轮毂外周面用螺丝结构来结合。其中,优选地,上述螺丝结构结合的结合面中内轮内周面和上述车轮轮毂外周面各自形成相互对应的阶梯型;上述车轮轮毂的阶梯型外周面的内侧棱角和与此对应的上述内轮的阶梯型内周面的内侧棱角上,根据圆周方向各自形成依据所定深度的槽。其中,优选地,上述结合面中上述内轮的阶梯型内周面的外侧棱角形成根据圆周方向的倾斜面。专利技术效果:按照本专利技术的车轮轴承连接结构,可以省略轨道成型工程,所以会减少工程量,并且提高性能,还可以最小化产品散布。而且,按照本专利技术的车轮轴承连接结构,随着轴方向形成的放射状齿形结构连接到等速接头,会提供稳定的预压,防止出现缝隙,还有减少噪音的功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的车轮轴承构造。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轮轴承构造斜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而做成的车轮轴承构造内部斜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轮轴承构造的截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车轮轴承构造的截面图;图6A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车轮轴承构造的截面图;图6B是图6A中圆圈内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车轮轴承构造的截面斜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车轮轴承构造结合的流程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车轮轴承构造的截面图。【符号说明】100:车轮轮毂110:轮毂洞120:中空部130:齿形部140:阶梯型外柱面200:内轮202:螺丝构造210:阳极部220:齿形230:齿形部240:插座部分250:阶梯型内柱面300:外轮400:轴承钢珠500匀速接头510:齿形构造520中空部530:轴600:压入针610:齿条700:中心梢800: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以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面为参考,说明如下。图2是本专利技术按照第一实施例图示的车轮轴承的连接结构(10)的斜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按照第一实施例图示的车轮轴承的连接结构(10)的的内部斜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按照第一实施例图示的车轮轴承的连接结构(10)的截面图。如图2,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按照第一实施例图示的车轮轴承的连接结构(10)是车辆配置中可回转的固定的车轮轮毂(100)和车轮轮毂(100)外柱面设置的圆形内轮(200)和上述内轮(200)外侧的圆形内轮(300)及内轮(200)和外轮(300)之间具备的轴承钢珠,内轮(200)一侧的内柱面和车轮轮毂(100)的外柱面是和螺丝构造(202)相结合。按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轮轴承连接结构(10)车轮轴承内轮(200)的内柱面和车轮轮毂(100)的外柱面是和螺丝构造(202)会因内轮(200)而固定,加上预压。结合螺丝构造(202)的方式是螺丝的车轮轮毂(100)的外柱面和成为螺母的内轮(200)内柱面的螺丝螺母相结合。螺纹规的频率越小,螺丝构造(202)的结合率也越高。而且,不实行现有技术也能减少工程,内轮压入和车轮轴承预压工程也是同步进行。这些都有减少制作时间的效果。轨道成型工程中可以防止因高荷重引起的车轮轴承内部变形,提高内构结构,最小化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轮轴承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车轮轴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旋转固定到车辆悬挂装置的车轮轮毂;设置在车轮轮毂的外柱面的圈形内轮;布置在内轮外的圈形外轮;及内轮和外轮之间设置的轴承钢珠,内轮一侧的内柱面和车轮轮毂的外柱面由螺丝构造结合,在内轮的内柱面形成中工的阳极部,上述车轮轮毂形成与上述中工同样大小贯通轴方向的中工部,包含插入阳极部中工的内柱面和中工部的内柱面部的圆筒形中心梢。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轮轴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旋转固定到车辆悬挂装置的形成了中空部的车轮轮毂;设置在上述车轮轮毂的外周面并形成了插座部的圈形内轮;安装到上述内轮外侧的圈形外轮;设置在上述内轮和上述外轮之间的轴承钢珠;形成插入到上述中空部的中空轴并安装到上述插座部的等速接头;将上述车轮轮毂和上述等速接头结合在一起的螺栓;其中,上述插座部的内径面是倾斜面并呈放射状的齿形,上述等速接头包括咬合安装到上述齿形结构的外径面;上述内轮的另一侧内周面和上述车轮轮毂外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丙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日进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