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食用菌栽培
技术介绍
平燕,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山珍”和“植物肉”之美名。平菇地畦栽培,常规的采用大床栽培。在大床栽培中,常常发现,床边的平菇菌丝长得洁白、粗壮,长出的平菇菇体肥大、柄短、盖厚,且色味俱佳,而大床中部菌丝却长得稀疏,很多小的菇蕾不能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个体也小、肉质也薄。地畦多床栽培法中单位面积中的床边总长度大大超过地畦大床法,因此在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品质量上具有明显优势。由于平菇地畦多床栽培法是在二行稻株间作床,而水稻根系的通气组织比较发达,所以用此法栽培的平菇在床边位置,长势更旺。收菇后的菌渣直接还田,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避免土壤板结,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及阳离子交换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平燕地睦大床栽培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地H圭窄行多床栽培的新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从10月中、下旬至翌年5月,均可用此法进行平菇生产。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①场地选择:选择排灌方便的中、晚稻收割后的未耕田块;②作畦:按长IOm以内(有利于出菇时,用二头揭膜进行通风),宽1.4m整理畦床,田圭床四周开排水沟,排水沟沟底低于坑底5cm。每日圭内利用二行稻株间(机插田约为30cm)的空白处,刨4条宽20cm、深16cm-18cm的窄行坑作为菇床,由于菇床间有大量稻根存在,而稻根又有十分发达的通气组织,所以也十分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③消毒:在平菇栽培前3d_4d,将菇床浇足底水,待土壤表面没有积水,在菇床内外撒一薄层生石灰,对燕床进行消毒处理;④铺料、播种:先在 ...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畦窄行多床栽培平菇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①场地选择:选择排灌方便的中、晚稻收割后的未耕田块;②作畦:按长10m以内(有利于出菇时,用二头揭膜进行通风),宽1.4m整理畦床,每畦内利用二行稻株间(机插田约为30cm)的空白处,刨宽20cm、深16cm?18cm的窄行坑,每畦刨4条坑,作为菇床,各菇床间由稻株根系、泥土相隔,畦床四周的排水沟沟底低于坑底5cm;③消毒:在平菇栽培前3d?4d,将菇床浇足底水,待土壤表面没有积水,在菇床内外撒一薄层生石灰,对菇床进行消毒处理;④铺料、播种步骤:菇床底部放入2cm?3cm厚的平菇发酵料一撒入四分之一菌种??铺第二层发酵料(料层厚度6cm?10cm)??撒四分之一菌种在料面??整平、压实??铺第三层发酵料(总料厚约17cm)??整平、压实??把余下的菌种均匀撒于料面??拍平(菌种总播种量是发酵料的15%);⑤盖膜、发菌:播种后,先在窄行坑的料面上覆盖薄膜,抺平、贴紧,薄膜宽度同窄行坑,再在整个畦面上贴地盖上棚膜,棚膜宽度比畦面多50cm,在畦上居中铺好后,把披在排水沟上的多余的薄膜齐畦侧向上折起,然后在棚膜上覆草帘等遮阳物,经过 ...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地畦窄行多床栽培平菇的新方法,其特征在于: ①场地选择:选择排灌方便的中、晚稻收割后的未耕田块; ②作畦:按长IOm以内(有利于出菇时,用二头揭膜进行通风),宽1.4m整理畦床,每田圭内利用二行稻株间(机插田约为30cm)的空白处,刨宽20cm、深16cm_18cm的窄行坑,每畦刨4条坑,作为菇床,各菇床间由稻株根系、泥土相隔,畦床四周的排水沟沟底低于坑底5cm ; ③消毒:在平菇栽培前3d-4d,将菇床浇足底水,待土壤表面没有积水,在菇床内外撒一薄层生石灰,对燕床进行消毒处理; ④铺料、播种步骤:菇床底部放入2cm-3cm厚的平菇发酵料一撒入四分之一菌种一铺第二层发酵料(料层厚度6Cm-10Cm) —撒四分之一菌种在料面一整平、压实一铺第三层发酵料...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