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切机构与使用其的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68651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03:31
一种模内切机构与使用其的成型装置,成型装置包括模具(3),模具包括上模(30)与下模(40),上模与下模可对接且具有型腔(50)、浇道(51)与浇口(52)。模内切机构包括第一顶出总成(10)与第二顶出总成(20)。第一顶出总成包括第一顶针(12)与第一顶板(11),第一顶针固定于第一顶板且对应浇口。第二顶出总成包括第二顶针(22)、第二顶板(21)与牵引部(25),第二顶板位于下模与第一顶板之间,第二顶针固定于第二顶板且对应型腔,牵引部的一端连接第二顶板而另一端连接上模。当下模远离上模时,会牵动第二顶板,使第二顶针被带动而顶出成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内切机构与使用其的成型装置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模内切机构与使用其的成型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牵引部的模内切机构与使用其的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塑料成品的制作方式中,以射出成型最为普遍。射出成型所需之成型装置包括成型机与模具,模具包括公模与母模。模具上需要预先制作浇道与型腔,其系为公模与母模互相对接而形成,浇道的对外端可提供成型机的喷嘴进行连接,浇道的对内端则通往型腔。型腔即是提供熔融状态的塑料填充并可固化形成成品的空腔。射出成型的过程系先由成型机通过喷嘴对浇道射出熔融塑料,熔融塑料受到压力挤压,会流经浇道,接着进入并填满型腔。待型腔内的熔融塑料填充完成,需对模具内部的熔融塑料维持适当压力,然后开始进行冷却,冷却将会使得模具内的熔融塑料固化。待冷却完成后,则可开模取出固化塑料。此时,因为浇道内所形成的料头与型腔内的成品系连接在一起,因此在开模时会先以顶针进行切断料头与成品连接处的工序,此种作法称之为模内切(gate cut in mold),但这种作法容易使成品产生毛边。现有一种改良的模内切(gate cut in mold)技术,可改善上述毛边问题。其系在熔融塑料尚未冷却之前,先进行一次预顶,即是以对应浇口的顶针先切断料头与成品的连接部份,接着在开模后,再进行二次顶出,以对应型腔的顶针顶出成品。但二次顶出时,需要额外的辅助设备以驱动所述顶针来顶出成品,因此成型机亦需满足可安装此种辅助设备的条件,或是成型机本身需具有驱动所述对应型腔的顶针的额外功能。综上所述,现有模内切技术会增加成型装置的结构以及工序上的复杂性,如此不但会影响制程稳定性,同时亦会提闻生广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提出一种模内切机构与使用其的成型装置,以期能降低成型装置的结构以及工序上的复杂性,同时能提高制程稳定性并降低生产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模内切机构,其应用于模具中。模具包括互相对应的上模与下模,上模具有浇道,上模与下模可分离的对接形成型腔,型腔与浇道透过浇口邻接,下模透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对应浇口,第二通孔对应型腔。所述模内切机构包括第一顶出总成与第二顶出总成。第一顶出总成包括第一顶针与第一顶板,第一顶针固接于第一顶板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第一通孔中。第二顶出总成包括第二顶针、第二顶板与牵引部,第二顶板位于下模与第一顶板之间且透设有第三通孔,第一顶针穿过第三通孔,第二顶针固接于第二顶板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第二通孔中,牵引部的一端连接第二顶板而另一端连接上模。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牵引部包括第一拉板、第二拉板与滑接件。第一拉板的一端连接第二顶板的侧边而另一端固设有滑接件,第二拉板的一端连接上模的侧边且第二拉板透设有滑槽,滑接件可滑移的卡合于滑槽中。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牵引部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的一侧固接第二顶板的侧边而另一侧固接第一拉板。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滑接件包括轴身与轴盖,轴身的一端连接第一拉板而另一端连接轴盖,轴盖与第一拉板夹持第二拉板,轴身可滑移的配置于所述滑槽中。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成型装置,其包括模具、前述之模内切机构与固定基座。模具包括互相对应的上模与下模,上模具有浇道,上模与下模可分离的对接形成型腔,型腔与浇道透过浇口邻接,下模透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对应浇口,第二通孔对应型腔。固定基座固接下模,固定基座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位于第一顶板与第二顶板之间,固定板具有第四通孔,第一顶针穿过第四通孔。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成型装置还包括成型机,成型机具有喷嘴、移动机构与顶持件,喷嘴可分离的连接浇道,移动机构连接固定基座,顶持件可移动的顶持第一顶板。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基座还包括固定壁与底板,第一顶板位于底板与固定板之间,固定壁配置于第二顶板外侧且固接底板、固定板与下模,底板透设有开口,开口对应第一顶板,顶持件穿过开口。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朝向第一顶板延设有定位销,第一顶板具有定位孔,定位孔与定位销互相对应,定位销穿过定位孔。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出总成还包括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抵顶第一顶板与固定板。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包括母模仁,下模包括公模仁,公模仁与母模仁可分离的对接形成型腔。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模内切机构与使用其的成型装置,可简化成型装置的机构与工序,提高制程稳定性,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为让本技术之目的、特征和优点能使该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更易理解,下文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所绘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的示意图。图2所绘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牵引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所绘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4所绘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成型与模内切过程的流程图。标识说明I:成型装置10:第一顶出总成11:第一顶板12:第一顶针13:定位孔14:第一弹性组件2:模内切机构20:第二顶出总成21:第二顶板211:上顶板212:下顶板213:第三通孔22:第二顶针24:第二弹性组件25:牵引部251:第一拉板252:第二拉板253:滑接件254:轴身255:轴盖256:滑槽257:连接板26:第三顶针3:模具30:上模31:母模仁40:下模401:第一通孔402:第二通孔405:第五通孔41:公模仁50:型腔51:浇道52:浇口60:固定基座61:固定板614:第四通孔62:固定壁63:底板65:定位销66:开口71:喷嘴72:顶持件SlOl:射出熔融塑料至型腔S103:移动第一顶针,分离成品与料头S105:回缩顶持件,第一顶板回位S107:移动下模,分离上模与下模,S109:带动牵引部,牵动第二顶板Slll:顶出成品与料头。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图1所绘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成型装置的示意图,图2所绘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牵引部的局部放大图。成型装置I包括模内切机构2、模具3、固定基座60与成型机。模具3包括互相对应的上模30与下模40,上模30具有浇道51,上模30与下模40可分离的对接形成型腔50。在其它实施例中,浇道亦可由上模与下模互相对接后形成。具体而言,上模30较佳的包括母模仁31,下模40较佳的包括公模仁41,但并不限于此。母模仁31与公模仁41互相对应。成型机具有移动机构(图中未绘示),且此移动机构连接至下模40而上模30固定不动,因此移动机构可带动下模40接近或远离上模30,当下模40透过移动机构带动而接近上模30,直至与上模30对接时,母模仁31与公模仁41会互相配合而形成型腔50,型腔50与浇道51系透过浇口 52邻接。下模40透设有第一通孔401、第二通孔402与第五通孔405,第一通孔401对应浇口 52,第二通孔402对应型腔50,第五通孔405对应浇道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401还从下模40延伸贯通至上模30(图中未绘示)。模内切机构2包括第一顶出总成10与第二顶出总成20。第一顶出总成10包括第一顶针12与第一顶板11,第一顶针12固接于第一顶板11上。第二顶出总成20包括第二顶针22、第二顶板21、牵引部25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内切机构,其用于一模具(3)中,该模具(3)包括互相对应的一上模(30)与一下模(40),该上模(30)具有一浇道(51),该上模(30)与该下模(40)可分离的对接形成一型腔(50),该型腔(50)与该浇道(51)透过一浇口(52)邻接,该下模(40)透设有一第一通孔(401)与一第二通孔(402),该第一通孔(401)对应该浇口(52),该第二通孔(402)对应该型腔(50),该模内切机构包括:  一第一顶出总成(10),包括一第一顶针(12)与一第一顶板(11),该第一顶针(12)固接于该第一顶板(11)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该第一通孔(401)中;  一第二顶出总成(20),包括一第二顶针(22)、一第二顶板(21)与一牵引部(25),该第二顶板(21)位于该下模(40)与该第一顶板(11)之间且透设有一第三通孔(213),该第一顶针(12)穿过该第三通孔(213),该第二顶针(22)固接于该第二顶板(21)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该第二通孔(402)中,该牵引部(25)的一端连接该第二顶板(21)而另一端连接该上模(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内切机构,其用于一模具(3)中,该模具(3)包括互相对应的一上模(30)与一下模(40),该上模(30)具有一浇道(51),该上模(30)与该下模(40)可分离的对接形成一型腔(50 ),该型腔(50 )与该浇道(51)透过一浇口( 52 )邻接,该下模(40 )透设有一第一通孔(401)与一第二通孔(402),该第一通孔(401)对应该浇口(52),该第二通孔(402)对应该型腔(50),该模内切机构包括: 一第一顶出总成(10),包括一第一顶针(12)与一第一顶板(11),该第一顶针(12)固接于该第一顶板(11)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该第一通孔(401)中; 一第二顶出总成(20),包括一第二顶针(22)、一第二顶板(21)与一牵引部(25),该第二顶板(21)位于该下模(40)与该第一顶板(11)之间且透设有一第三通孔(213),该第一顶针(12)穿过该第三通孔(213),该第二顶针(22)固接于该第二顶板(21)上且可滑移的配置于该第二通孔(402)中,该牵引部(25)的一端连接该第二顶板(21)而另一端连接该上模(3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切机构,其中该牵引部(25)包括一第一拉板(251)、一第二拉板(252)与一滑接件(253),该第一拉板(251)的一端连接该第二顶板(21)的侧边而另一端固设有该滑接件(253),该第二拉板(252)的一端连接该上模(30)的侧边且该第二拉板(252 )透设有一滑槽(256 ),该滑接件(253 )可滑移的卡合于该滑槽(256 )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内切机构,其中该牵引部(25)还包括一连接板(257 ),该连接板(257)的一侧固接该第二顶板(21)的侧边而另一侧固接该第一拉板(25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内切机构,其中该滑接件(253)包括一轴身(254)与一轴盖(255),该轴身(254)的一端连接该第一拉板(251)而另一端连接该轴盖(255),该轴盖(255)与该第一拉板(251)夹持该第二拉板(252),该轴身(254)可滑移的配置于该滑槽(256)中。5.一种成型装置,包括: 一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江张耀虎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塑胶制品上海松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