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0912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包括有壳体,壳体内设有由动电极和静电极组成的电极,以及驱动装置;所述静电极的其中一段为锰铜分流器,该锰铜分流器由两片相互对称且平行的锰铜电阻组成,两片锰铜电阻之间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取样接点,并均与静电极连接一体;在工频磁场环境下,两片锰铜电阻所产生的干扰信号相互抵消,提高了电子式电能表抗工频磁场干扰的能力。而且驱动装置的传动基座和减速传动机构通过倒扣板、第一扣位、第二扣位、第三扣位和第四扣位固定在壳体内,并采用了一体化成型的第二大齿轮和第三小齿轮,结构简单,组装便捷。(*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自动控制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电子元器件,一般的继电器驱动装置均采用电磁线圈和导磁材料制成电磁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拉动电极完成开关动作,这种继电器线圈需一直通电方能保持开关吸合;在电子式电能表中广泛使用的磁保持继电器开关则是靠永久磁铁吸力来保持开关吸合(电磁线圈只在动作时通电,动作完成后不需通电),但因永久磁铁吸力有限,触点间接触压力小,接触电阻大,触点温升高,且抗震动能力差,性能不稳定,磁保持继电器开关在电子式电能表使用中存在容易烧触点的问题;而且原有传统的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如图8),其静电极I’上的锰铜分流器12’都是采用整片式的锰铜电阻结构,取样接点13’设于静电极I’的侧端,其抗工频磁场干扰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电子式电能表使用的电机驱动的大功率的继电器,该继电器的静电极上设有抗工频磁场干扰能力强的锰铜分流器。而且继电器的接触电阻低,动作可靠,其独特的齿轮减速传动结构使继电器结构更简化,组装便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由动电极和静电极组成的电极,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动电极和静电极相互导接的驱动装置;所述静电极的其中一段为锰铜分流器,所述锰铜分流器由两片相互对称且平行的锰铜电阻组成,两片所述锰铜电阻之间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与电阻取样线连接的取样接点,两片所述锰铜电阻和两个所述取样接点均与所述静电极连接一体。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直流电机和减速传动机构,所述减速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直流电机相连的第一小齿轮、与第一小齿轮哨合的第一大齿轮、与第一大齿轮一体成型的第二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大齿轮、与第二大齿轮一体成型的第三小齿轮、与第三小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和连杆;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传动基座,所述传动基座上设有轴孔,所述壳体内侧侧壁上设有第一扣位、第二扣位和第三扣位,其内还设有扣位座,所述扣位座上设有第四扣位,所述轴孔内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两端伸出所述传动基座外,且一端端部上设有所述第一大齿轮和第二小齿轮,另一端端部上设有所述扇形齿轮,并分别卡在所述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内,一体成型的所述第二大齿轮与第三小齿轮内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两端分别卡在所述第三扣位和第四扣位内,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扇形齿轮和动电极转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内设有倒扣板,所述倒扣板卡扣在所述传动基座的缘边上。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两侧侧壁和所述扣位座的侧壁上还设有纵向设计的用于供所述第一转动轴的端部和第二转动轴的端部分别滑入所述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第三扣位和第四扣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下端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扣位、第二扣位、第三扣位或第四扣位连接。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基座上端还设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传动基座一体成型,并压住、固定所述直流电机。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扇形齿轮的弧形缘边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小齿轮啮合驱动的齿牙区域、上打滑区域和下打滑区域,所述上打滑区域和下打滑区域分别位于所述齿牙区域的上下两端。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扇形齿轮为四分之一齿轮。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杆两端分别通过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与扇形齿轮和动电极转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动电极连接一导电弹片组件的一端,所述导电弹片组件另一端依次设有一动触点和一动弹片,所述动弹片的端部向右弯曲延伸并与所述连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静电极设有一静触点,该静触点和动触点以可分离的方式对应接触。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弹片组件位于动触点与动电极之间设有其预压弹力与动触点闭合方向一致的U型叠加部,所述U型叠加部设于所述动电极的导电弹片上。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的静电极上的锰铜分流器采用两片与取样接点相互对称且平行的锰铜电阻,在工频磁场环境下,两片锰铜电阻所产生的干扰信号相互抵消,提高了电子式电能表抗工频磁场干扰的能力。而且所述传动基座和减速传动机构通过倒扣板、第一扣位、第二扣位、第三扣位和第四扣位共同作用下固定在壳体内,无需任何螺钉等零件进行固定,结构简单,组装便捷,一体化成型的第二大齿轮和第三小齿轮进一步简化了结构。 另外,本技术设有的打滑传动机构在触点完全闭合或完全断开后齿轮打滑,直流电机可继续运转,放宽了驱动电路中对驱动电流脉冲宽度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的触点分离即非通电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述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的触点闭合即通电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述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未安装减速传动机构和电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述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沿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第三小齿轮与扇形齿轮啮合、打滑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现有技术中的继电器静电极所带锰铜分流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包括有壳体6,所述壳体6内设有由动电极2和静电极I组成的电极,用于控制所述动电极2和静电极I相互导接的驱动装置,所述静电极I的其中一段为锰铜分流器,所述锰铜分流器由两片相互对称且平行的锰铜电阻12组成,两片锰铜电阻之间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与电阻取样线连接的取样接点13,两片锰铜电阻12和两个取样接点13均与静电极I连接一体;在工频磁场环境下,两片锰铜电阻所产生的干扰信号相互抵消,提高了电子式电能表抗工频磁场干扰的能力。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直流电机3和减速传动机构,所述减速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直流电机3相连的第一小齿轮41、与第一小齿轮41啮合的第一大齿轮42、与第一大齿轮42 —体成型的第二小齿轮43、与第二小齿轮43啮合的第二大齿轮44、与第二大齿轮44 一体成型的第三小齿轮45、与第三小齿轮45啮合的扇形齿轮46和连杆47 ;所述壳体6内还设有传动基座5和倒扣板61,所述倒扣板61卡扣在传动基座5的缘边上,所述传动基座5上设有轴孔51,所述壳体6内侧侧壁上设有第一扣位62、第二扣位63和第三扣位64,其内还设有扣位座65,所述扣位座65上设有第四扣位66,所述轴孔51内设有第一转动轴48,所述第一转动轴48的两端伸出所述传动基座5外,且一端端部上设有所述第一大齿轮42和第二小齿轮43,另一端端部上设有所述扇形齿轮46,并分别卡在所述第一扣位62和第二扣位63内,一体成型的所述第二大齿轮44与第三小齿轮45内设有第二转动轴49,所述第二转动轴49的两端分别卡在所述第三扣位64和第四扣位66内,所述连杆47两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驱动电子式电能表专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由动电极和静电极组成的电极,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动电极和静电极相互导接的驱动装置;所述静电极的其中一段为锰铜分流器,所述锰铜分流器由两片相互对称且平行的锰铜电阻组成,两片所述锰铜电阻之间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与电阻取样线连接的取样接点,两片所述锰铜电阻和两个所述取样接点均与所述静电极连接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中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