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0325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有由动电极和静电极组成的电极,用于控制所述动电极和静电极相互导接的驱动装置,以及一体化成型的传动基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直流电机和减速传动机构,减速传动机构设于传动基座上,并通过倒扣板、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共同作用下一并安装固定在壳体内,且与安装在壳体内的直流电机和动电极相连接。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快捷,效率更高,且一体化成型的传动基座使减速传动机构的齿轮之间的定位和间距控制精确,保证继电器工作性能稳定;同时其打滑传动机构避免了触点闭合或断开时限位块对减速传动机构和直流电机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使继电器更耐用、寿命更长,也保证准确控制两触点之间的距离状态,工作性能更可靠。(*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电网使用的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自动控制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电子元器件,一般的机械继电器驱动装置均采用电磁线圈和导磁材料制成电磁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拉动电极完成开关动作,这种继电器线圈需一直通电方能保持开关吸合;在智能电网中广泛使用的磁保持继电器开关则是靠永久磁铁吸力来保持开关吸合(电磁线圈只在动作时通电,动作完成后不需通电),但因永久磁铁吸力有限,触点间接触压力小,接触电阻大,触点温升高,且抗震动能力差,性能不稳定,磁保持继电器开关在智能电网使用中存在容易烧触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智能电网使用的电机驱动的大功率的继电器,该继电器接触电阻低,动作可靠,其一体化的传动基座结构使其安装方便、传动机构定位和间距控制准确,加上其设有的打滑传动机构既保证准确控制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距离状态,又使继电器更耐用、寿命更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继电器,包括有由动电极和静电极组成的电极,用于控制所述动电极和静电极相互导接的驱动装置,以及一体化成型的传动基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直流电机和减速传动机构,所述减速传动机构设于所述传动基座上,且一并安装在所述继电器壳体内,与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直流电机和动电极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内设有倒扣板,且两侧侧壁上设有扣位,所述传动基座的缘边与所述倒扣板卡扣连接,且所述减速传动机构的转动轴端部卡入所述扣位内。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两侧侧壁上还设有纵向设计的用于供所述转动轴端部滑入所述扣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下端与所述扣位连接。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基座上端还设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传动基座一体成型,并压住、固定所述直流电机。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减速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直流电机相连的第一小齿轮、与第一小齿轮啮合的第一大齿轮、与第一大齿轮一体的第二小齿轮、与第二小齿轮啮合的第二大齿轮、与第二大齿轮同步连接的第三小齿轮、与第三小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和连杆,所述传动基座两侧侧面分别设有第一轴孔、第二轴孔和第三轴孔,所述壳体内侧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所述第一大齿轮和第二小齿轮以两端分别卡在所述第一轴孔和第一扣位内的第一转动轴固定,所述扇形齿轮以两端分别卡在所述第二轴孔和第二扣位内的第二转动轴固定,所述第二大齿轮与第三小齿轮以穿设在所述第三轴孔上的第三转动轴连接、固定,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扇形齿轮和动电极转动连接。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扇形齿轮的弧形缘边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小齿轮啮合驱动的齿牙区域、上打滑区域和下打滑区域,所述上打滑区域和下打滑区域分别位于所述齿牙区域的上下两端。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扇形齿轮为四分之一齿轮。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杆两端分别通过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与扇形齿轮和动电极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动电极连接一导电弹片组件的一端,所述导电弹片组件另一端依次设有一动触点和一动弹片,所述动弹片的端部向右弯曲延伸并与所述连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静电极设有一静触点,该静触点和动触点以可分离的方式对应接触。 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弹片组件位于动触点与动电极之间设有其预压弹力与动触点闭合方向一致的U型叠加部,所述U型叠加部设于所述动电极的导电弹片上。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的传动基座和减速传动机构通过倒扣板、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共同作用下固定在壳体内,无需任何螺钉等零件进行固定,结构简单,组装操作方便、快捷,生产效率更高,且一体化成型的传动基座使减速传动机构的齿轮之间的定位和间距控制更好、更精确,保证继电器工作性能稳定,加上传动基座上端设有的一延伸部,进一步简化了继电器内部组成部件的固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组装更便捷。 另外,本技术通过该打滑传动机构,避免了在继电器触点闭合或断开时限位块对减速传动机构和直流电机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使继电器更耐用、寿命更长,并保证准确控制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距离状态,工作性能更可靠;而且本继电器采用直流电机和包含本打滑传动机构的减速传动机构作为驱动装置,增大了触点间的接触压力,减小了触点间的接触电阻,从而解决了在大电流负载时触点容易烧坏的问题,同时在触点完全闭合或完全断开后齿轮会打滑,直流电机可以继续运转,这样就放宽了驱动电路中对驱动电流脉冲宽度的要求。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继电器的触点闭合即通电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I所述继电器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继电器的触点分离即非通电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述继电器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继电器未安装减速传动机构和电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述继电器沿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第三小齿轮与扇形齿轮啮合、打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I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继电器包括由动电极2和静电极I组成的电极,用于控制所述动电极2和静电极I相互导接的驱动装置,以及一体化成型的传动基座5,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直流电机3和减速传动机构,所述减速传动机构设于所述传动基座5上,且一并安装在所述继 电器壳体6内,与安装在壳体6内的直流电机3和动电极2相连接。具体为所述减速传动机构包括与直流电机3相连的第一小齿轮41、与第一小齿轮41啮合的第一大齿轮42、与第一大齿轮42 —体的第二小齿轮43、与第二小齿轮43啮合的第二大齿轮44、与第二大齿轮44同步连接的第三小齿轮45、与第三小齿轮45啮合的扇形齿轮46和连杆47,所述传动基座5两侧侧面分别设有第一轴孔51、第二轴孔52和第三轴孔53,所述壳体6内设有倒扣板61,内侧侧壁上设有与第一轴孔51和第二轴孔52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扣位62和第二扣位63 ;组装时,所述传动基座5设于壳体6内,且传动基座5的缘边与倒扣板61卡扣连接,所述第一大齿轮42和第二小齿轮43以两端分别卡在第一轴孔51和第一扣位62内的第一转动轴48固定,扇形齿轮46以两端分别卡在第二轴孔52和第二扣位63内的第二转动轴49固定,第二大齿轮44与第三小齿轮45以穿设在所述第三轴孔53上的第三转动轴40连接、固定,所述连杆47两端分别通过第一传动轴471和第二传动轴472与扇形齿轮46和动电极2转动连接。这样,所述传动基座5和减速传动机构通过倒扣板61、第一扣位62和第二扣位63共同作用下固定在壳体6内,无需任何螺钉等零件进行固定,结构简单,组装操作方便、快捷,生产效率更高,而且一体化成型的传动基座5使减速传动机构的齿轮之间的定位和间距控制更好、更精确,保证继电器工作性能稳定。 另外,本实施例所述传动基座5的上端还设有一延伸部54,该延伸部54与传动基座5 —体成型,当传动基座5安装在壳体6内时,该延伸部54压紧在直流电机3上,直流电机3即得以固定;进一步简化了继电器内部组成部件的固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由动电极和静电极组成的电极,用于控制所述动电极和静电极相互导接的驱动装置,以及一体化成型的传动基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直流电机和减速传动机构,所述减速传动机构设于所述传动基座上,且一并安装在所述继电器壳体内,与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直流电机和动电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中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