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炉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0872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气化炉的以可燃气体为燃料的开工预热的燃烧器,其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中心管、内层管、中层管和外层管,且在中心管中心插入点火棒,点火棒以及各个管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各介质通道,由内至外分别为点火燃料气通道、点火氧化剂通道、开工燃料气通道和开工氧化剂通道;其特征在于:中心管和点火棒布置于内层管内部,内层管连接着稳燃装置;点火棒的位置避免了被高温火焰烧蚀;稳燃装置形成了点火燃料气的局部燃烧室,使点火火焰可靠燃烧,保证成功点燃开工燃料气,能够保证点火可靠性和开工火焰稳定性;开工过程中置换保护气,使得燃烧器内外压力平衡,不会有高温烟气回流至燃烧器通道,延长了燃烧器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气化炉的燃烧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气化炉的开工预热的燃烧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煤气化装置中,主燃料多选用干煤粉或水煤浆,无论煤的物理状态如何,利用高温火焰将其直接点燃的成功率较低。而目前较成熟的点火方案是“三级点火”,其工艺过程是:首先,在点火烧嘴中直接点燃较易着火的气体燃料并形成高温火焰,通过该火焰将开工烧嘴点燃,并使气化炉升压生负荷,最终将气化炉预热到高温、中压状态,而后通过工艺烧嘴进行投煤,煤进入气化炉内遇到高温环境和氧化剂并达到着火条件后自燃,即完成气化炉点火启动全过程。实际工程应用中,气化炉的预热过程多采用点火烧嘴和开工烧嘴联合运行,且两者多为独立分开,因此操作繁琐、过程复杂。特别的,目前以燃油为开工燃料的开工烧嘴,结构与工艺流程较复杂,投资成本大,且燃油的雾化方式不理想,影响燃烧流场的良好分布,导致开工烧嘴工作寿命较短。点火烧嘴常采用点火棒中心点火方式,而点火棒的点火位置常位于燃烧器外部,而气化炉开工过程中,点火棒长时间裸露火焰附近,易被烧蚀。目前,工业上为了防止点火棒烧蚀问题,采用可移动式点火棒,点火棒工作时伸出燃烧器,不工作后收缩到燃烧器内部,此点火方式投资成本大,操作较复杂,且高温高压下的密封问题也较难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可燃气体为燃料的气化炉开工预热燃烧器实现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下问题:(I)多烧嘴联合运行,操作复杂;(2)以燃油为开工燃料介质,雾化效果差,开工烧嘴工作寿命短;(3)传统固定式点火棒长时间工作易被烧蚀,可移动式点火棒的密封不完全,存在泄漏问题,且投资成本大。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以可燃气体为燃料的气化炉开工预热燃烧器实现的。该燃烧器包括:由自内至外同轴布置的位于燃烧器中心位置的点火棒、中心管、内层管、中层管和外层管,点火棒内置于燃烧器。通过这样一种结构,可以独立完成点火、开工预热的过程,不需要借助或联合其他燃烧器,也保护了点火棒,避免烧蚀现象的发生。针对以上技术问题,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气化炉的以可燃气体为燃料的开工预热的燃烧器,其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中心管、内层管、中层管和外层管,且在中心管中心插入点火棒,点火棒以及各个管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各介质通道,由内至外分别为点火燃料气通道、点火氧化剂通道、开工燃料气通道和开工氧化剂通道;其特征在于:中心管和点火棒布置于内层管内部,内层管连接着稳燃装置;点火棒的位置避免了被高温火焰烧蚀;稳燃装置形成了点火燃料气的局部燃烧室,使点火火焰可靠燃烧,保证成功点燃开工燃料气。以可燃气体为燃料的气化炉开工预热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燃烧器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中心管、内层管、中层管和外层管,且在中心管中心插入点火棒,且中心管和点火棒在内层管内部,防止点火棒被烧蚀;点火棒以及各个管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各介质通道,由内至外分别为点火燃料气通道、点火氧化剂通道、开工燃料气通道和开工氧化剂通道;点火氧化剂通道出口处加装了稳燃装置,由其构成了局部燃烧室;点火燃料气与保护气并接后与点火燃料气通道连接,两种气体通过阀门进行切换,当停止点火燃料气后切换保护气,保护气的通入既保护了点火棒,也使得燃烧器内外压力平衡,防止热气流回流至燃烧器内部;点火燃料气通道出口处布置了导流环,点火棒头部伸出中心管,点火燃料气与点火氧化剂形成半预混燃烧,且点火火焰在燃烧器内部形成,稳燃装置的缩径内腔使火焰速度加大、火焰加长,有利于点火火焰的可靠燃烧,并保证成功点燃开工燃料气。优选地,所述开工氧化剂通道,在其出口设置了旋流装置,更有利于燃烧流场的组织,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加装旋流装置。优选地,其中在所述点火燃料气通道出口处设置有导流环,其连接着点火棒与中心管,且使点火燃料剂均匀、加速地喷出。优选地,所述中心管、内层管、中层管和外层管,均可由双层冷却夹套替代,可以大大延长燃烧器使用寿命。优选地,所述开工燃料气通道和开工氧化剂通道的出口方向可以改变,可采用与燃烧器轴线夹角(Γ30°进行布置。优选地,所述开工燃料气通 道和开工氧化剂通道的出口位置可不在同一平面内。优选地,所述中心管、内层管、中层管和外层管之间可通过焊接密封盖板或法兰连接固定。每一部分不仅可以单独拆卸和维修,而且不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优选地,其中在点火燃料气与保护气并接后与点火燃料气通道连接,两种气体通过阀门进行切换,当停止点火燃料气后切换保护气,保护气的通入既保护了点火棒,也使得燃烧器内外压力平衡,防止热气流回流至燃烧器内部。优选地,该燃烧器通过安装法兰可单独布置在气化炉上,或与工艺烧嘴组合式地布置于气化炉上,可以替代目前工业中应用的开工烧嘴。优选地,为了适应更广的燃料种类,且仍需保证稳定工作,可以调节导流环和稳燃装置的尺寸结构,满足一定的混合流速,使燃烧火焰稳定而不影响燃烧器工作寿命。优选地,对于热值较高的点火燃料气,可以采用配气方式,从保护气路通入惰性气体,以适当降低点火燃料气热值,从而降低燃烧温度以保护点火棒。本技术的燃烧器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优点和特点:1.将点火和开工预热过程集成于一体,实现多功能工作,且适合不用结构的炉型或工艺烧嘴使用;2.该燃烧器对气体燃料种类适应性广,对气体热值范围要求较宽;3.采用中心点火方式,通道出口处设置导流环、稳燃装置和旋流装置等,能够保证点火可靠性和开工火焰稳定性;和/或4.保护气的引入,使得燃烧器内外压力平衡,不会有高温烟气回流至燃烧器通道,保证了燃烧器与点火棒的使用寿命,且对火焰位置与形状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燃烧器的主体结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列表:其中,1.高能点火装置,2.点火燃料气进口,3.点火棒,4.开工燃料气进口,5.点火燃料气通道,6.点火氧化剂通道,7.安装法兰,8.导流环,9.旋流装置,10.稳燃装置,11.中心管,12.内层管,13.中层管,14.外层管,15.开工燃料气通道,16.开工氧化剂通道,17.开工氧化剂进口,18.点火氧化剂进口,19.密封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1,本技术的以可燃气体为燃料的气化炉开工预热燃烧器,包括自内至外同轴布置的点火棒3、中心管11、内层管12、中层管13和外层管14,构成气化炉开工预热燃烧器的主体结构。并且燃烧器通过安装法兰7与炉体或工艺烧嘴(图1未示出)密封连接固定。而燃烧器内部的管路连接通过密封盖板19焊接完成,也可采用密封的法兰连接结构来实现,每一部分不仅可以单独拆卸和维修,而且不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所述点火棒3和中心管11构成了点火燃料气通道5,点火棒3布置在中心管11的中心,点火燃料气通道5的出口处设置了导流环8,既保证燃料气均布喷出和一定的喷口流速,又固定点火棒3,使其与中心管同心。点火燃料气与保护气并接后,通过点火燃料气进口 2与点火燃料气通道5连接,两种气体通过阀门进行切换。所述中心管11和内层管12同轴构成了点火氧化剂通道6,内层管12头部与稳燃装置10相连,点火氧化剂通过点火氧化剂进口 18进入点火氧化剂通道6。所述点火棒3和中心管11在内层管12内部,在气化炉开工过程中,通过此结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气化炉的以可燃气体为燃料的开工预热的燃烧器,其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中心管(11)、内层管(12)、中层管(13)和外层管(14),且在中心管(11)中心插入点火棒(3),点火棒(3)以及各个管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各介质通道,由内至外分别为点火燃料气通道(5)、点火氧化剂通道(6)、开工燃料气通道(15)和开工氧化剂通道(16);其特征在于:中心管(11)和点火棒(3)布置于内层管(12)内部,内层管(12)连接着稳燃装置(10);点火棒(3)的位置避免了被高温火焰烧蚀;稳燃装置(10)形成了点火燃料气的局部燃烧室,使点火火焰可靠燃烧,保证成功点燃开工燃料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坤姜从斌郭进军信伟周勇马冬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