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多模式转向阀、转向液控系统以及轮式起重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693807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控多模式转向阀、转向液控系统以及轮式起重机,转向阀包括:分流集流阀、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阀体包括四组成对的阀门油口,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分别与阀体的第一组阀门油口相通,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分别与阀体的第二组阀门油口相通,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与分流集流阀的集流口相通,分流集流阀的第一分流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分别与阀体的第三组阀门油口相通,分流集流阀的第二分流口和第二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分别与阀体的第四组阀门油口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工程车辆的多模式转向,而且工作可靠,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控多模式转向阀、转向液控系统以及轮式起重机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控多模式转向阀、转向液控系统以及轮式起重机。
技术介绍
目前工程车辆为应对复杂的场地条件一般都设有多模式转向功能。这里的多模式转向是指车辆的多种转向模式,常见的转向形式有:前桥(前组)独立转向、后桥(后组)独立、小转弯(又称协调)转向、蟹行转向等。小转弯转向时,前组车轮和后组车轮的转向方向相反,可以实现最小的转弯半径,故称小转弯转向;蟹行转向时,前组车轮和后组车轮的转向方向相同,可以实现像螃蟹行走一样运动,故称蟹行转向。图1为常见的四种转向模式示意图。这种多模式转向的实现形式一般为手动操控和电控操控。对于手动操控方式,一般可采用手动控制的多模式转向阀,使用多模式转向阀的转向原理如图2所示。驾驶员在操作方向盘a4时,全液压转向器a3根据方向盘的左右转动将转向泵提供的液压油从A 口或B 口输出,然后经过串联的多模式转向阀a2进入前组转向油缸al和后组转向油缸a5,推动车轮左右转动。当多模式转向阀a2的阀芯处于左侧第I位置时,从转向器输出的液压油只经过前组转向油缸,实现前桥独立转向功能;当多模式转向阀a2的阀芯处于左侧第2位置时,从转向器输出的液压油依次经过前组转向油缸、后组转向油缸,推动车轮转动,此时前后组车轮转动方向相反,实现小转弯转向功能;当多模式转向阀a2的阀芯处于左侧第3位置时,从转向器输出的液压油只经过后组转向油缸,实现后桥独立转向功能;当多模式转向阀a2的阀芯处于左侧第4位置时,从转向器输出的液压油依次经过前组转向油缸、后组转向油缸,推动车轮转动,此时前后组车轮转动方向相同,实现蟹行转向功能。对于电控操控方式,目前可采用电液比例控制和电磁阀控制两种方式,其中电液比例控制的多模式转向系统的原理参见图3,前组车轮由驾驶员通过操纵方向盘控制,后组各个车轮的转角根据前组某一车轮的转角大小和驾驶员选择的转向模式通过控制器中设定的程序来输出不同的电信号,进而控制电液比例阀的开度、液压油的流量,使转向油缸按照驾驶员的操作意图推动车轮转动,实现多模式转向功能。而车轮的转角通过安装在车桥上的编码器进行检测。电磁阀控制的并联多模式转向方案的原理参见图4,利用电磁阀的阀位切换,进行多模式选择,通过分流集流阀,使前后桥油缸实现并联动作。上面所给出的三种现有多模式转向方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其中,图2所示的手动操控的多模式转向阀在切换到小转弯和蟹行转向位置(即阀体处于左侧第2个位置和第4个位置)时,前、后组转向液压油缸形成一串联结构,此时液压系统提供的压力在推动前桥转向后,剩余的压力还要能推动后桥转向,这样会使前组转向油缸的压力过大,对密封性要求较高,同时手动操控的切换阀本身结构复杂,阀芯机能特殊,因此成本较高。图3所示的电液比例多模式方案中,车轮转角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可靠性过于依赖电气元件、液压元件的精度和可靠性,一旦电气元件(尤其是编码器、控制器)出现故障,转向系统将不能按照驾驶员的意图工作,这对于高速行驶车辆是十分危险的。另外这种控制系统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检修不便,成本也相对较高。图4示出的双分流并联多模式转向阀由于采用了两个分流集流阀,因此会造成系统压损较大。同时,在前桥独立转向和后桥独立转向时,经转向器输出的油液只有部分流入前(后)组转向油缸,有一半或更多的油液被浪费掉了,与此同时,当在这两种模式下进行小角度转向时,由于转向器输出的油液较少,分流集流阀无法实现正常分流,易出现小角度转向无动作的故障,而高速行驶状态下,经常需要小角度修正方向,因此该缺陷将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控多模式转向阀、转向液控系统以及轮式起重机,能够实现工程车辆的多模式转向,而且工作可靠,成本较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控多模式转向阀,包括:分流集流阀、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电控多模式转向阀的阀体包括四组成对的阀门油口,所述分流集流阀具有集流口、第一分流口和第二分流口,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的第一组阀门油口相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的第二组阀门油口相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与所述分流集流阀的集流口相通,所述分流集流阀的第一分流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的第三组阀门油口相通,所述分流集流阀的第二分流口和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的第四组阀门油口相通。进一步的,所述电控多模式转向阀具有通过切换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实现的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阀体的第一组阀门油口与所述第二组阀门油口相通;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阀体的第一组阀门油口与所述第三组阀门油口和第四组阀门油口均相通。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具有两组成对的油口,所述分流集流阀的第二分流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第一组油口相通,再通过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第二组油口与所述阀体的第四组阀门油口相通。进一步的,所述电控多模式转向阀还具有通过切换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和第三电磁换向阀实现的第三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阀体的第一组阀门油口与所述第三组阀门油口和第四组阀门油口均相通,且所述第一组阀门油口与所述第四组阀门油口的油液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的油液流动方向不同。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电磁换向阀,所述第四电磁换向阀具有两组成对的油口,所述阀体的第一组阀体油口与所述第四电磁换向阀的第一组油口相通,再通过所述第四电磁换向阀的第二组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相通。进一步的,所述电控多模式转向阀还具有通过切换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和第四电磁换向阀实现的第四工作模式,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下,所述阀体的第一组阀门油口与所述第二组阀门油口相通,且所述第一组阀门油口与所述第二组阀门油口的油液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的油液流动方向不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均为二位三通电磁换向阀。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和第四电磁换向阀均为二位四通电磁转向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液控系统,包括:方向盘、全液压转向器、安全阀组、第一组独立转向油缸和第二组独立转向油缸,所述全液压转向器具有两组油口,所述全液压转向器的第一组油口分别与压力回路和回油回路建立系统回路,其中还包括前述的电控多模式转向阀,所述电控多模式转向阀的阀体的第一组阀门油口与所述全液压转向器的第二组油口相通,所述电控多模式转向阀的阀体的第二组阀门油口与所述第一组独立转向油缸相通,所述电控多模式转向阀的阀体的第三组阀门油口和第四组阀门油口分别通过所述安全阀组与所述第一组独立转向油缸和第二组独立转向油缸相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轮式起重机,包括:车体和驾驶室,所述车体具有两组车轮,所述驾驶室内设有方向盘和多模式电控选择开关,其中还包括前述的转向液控系统,所述方向盘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控多模式转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集流阀、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电控多模式转向阀的阀体包括四组成对的阀门油口,所述分流集流阀具有集流口、第一分流口和第二分流口,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均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的第一组阀门油口相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的第二组阀门油口相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与所述分流集流阀的集流口相通,所述分流集流阀的第一分流口和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的第三组阀门油口相通,所述分流集流阀的第二分流口和所述第二换向阀的第三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的第四组阀门油口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先信丁宏刚叶海翔方新张付义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