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7641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叉,包括:车体侧管;车轴侧管;减震器;储存箱;阻尼力调节流路;电磁阀,其具有设在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中途的滑阀容纳部、以沿轴向移动自由的方式插入滑阀容纳部内的滑阀和沿轴向驱动滑阀的电磁元件,上述电磁阀调节阻尼力调节流路的流路面积;使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上游侧的压力所作用的滑阀的轴向两侧的受压面积相等,在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下游侧设置有配置在至少比滑阀容纳部的上端靠上方处上方配置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叉
技术介绍
作为前叉,例如已知有用于悬架骑乘式车辆的前轮的前叉。而且,具有能够调节内置于前叉内的减震器的阻尼力的前叉。日本JP2008 - 14431A公开了一种减震器主体,该减震器主体包括:缸体,其与外管相连结;活塞,其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缸体内而将缸体内划分为压侧室和伸侧室;以及活塞杆,其插入缸体内,且一端与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外管内的内管相连结,另一端与活塞相连结。该减震器主体包括:通路,其连通减震器主体的压侧室与伸侧室;单向阀,其设在通路的中途,仅容许从压侧室朝向伸侧室的流动、或仅容许相反地从伸侧室朝向压侧室的流动;针阀,其设在该通路的中途;以及步进电动机,其固定在活塞杆的另一端侧并用于驱动针阀。该前叉在伸长时利用设在活塞上的活塞阀对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发挥阻尼力,在收缩时利用设在缸体的端部上的座阀对从缸体向储存箱流出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而发挥阻尼力。进而,通过驱动针阀而调节针阀上的流路阻力,能够使前叉所产生的阻尼力变化。由于上述前叉为了驱动针阀而使用了步进电动机,因此变更阀开度要花费时间。由此,在利用天棚(skyhook)控制等这样的主动控制来调节前叉的阻尼力的情况下,阻尼力调节的响应赶不上控制,因此难以实施上述控制。另外,为了提高阻尼力调节的响应性,也考虑使用电磁元件。但是,由于前叉等的骑乘式车辆用减震器的冲程量与四轮汽车用减震器相比较非常长,且流量也较大,因此作用于针阀的压力变得非常高。由此,需要极其增大驱动针阀的电磁元件的推力,可能导致电磁元件大型化而有损于对骑乘式车辆的搭载性,并且成本增高而有损于经济性。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用低成本且小型的电磁元件对阻尼力调节进行主动控制的前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前叉,包括:车体侧管,其与骑乘式车辆的车体相连结;车轴侧管,其与骑乘式车辆的车轴相连结,且以滑动自由的方式嵌合于车体侧管并与车体侧管一起在内部形成空间;减震器,其在内部具有该减震器伸长时被压缩的伸侧室和该减震器收缩时被压缩的压侧室,该减震器安装在车体侧管与车轴侧管之间而容纳在空间内;储存箱,其设在空间内的减震器外的区域中;阻尼力调节流路,其将压侧室或伸侧室作为上游,将储存箱作为下游,并将该上游与下游连通起来;以及电磁阀,其包括设在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中途的滑阀容纳部、以沿轴向移动自由的方式插入滑阀容纳部内的滑阀以及沿轴向驱动滑阀的电磁元件,电磁阀调节阻尼力调节流路的流路面积,使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上游侧的压力所作用的滑阀的轴向两侧的受压面积相等,在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下游侧设置有配置在至少比滑阀容纳部的上端靠上方处的上方配置路径。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前叉的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前叉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是通路形成构件的局部缺口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叉F包括:车体侧管10,其与骑乘式车辆的车体相连结;车轴侧管11,其与骑乘式车辆的车轴相连结,且以滑动自由的方式嵌合于车体侧管10而与车体侧管10 —起在内部形成空间L ;减震器D,其在内部具有伸长时被压缩的伸侧室Rl和收缩时被压缩的压侧室R2,且该减震器D安装在车体侧管10与车轴侧管11之间而被容纳在空间L内;储存箱R,其设在空间L内的减震器D外的空间内;阻尼力调节流路5,其将伸侧室Rl作为上游、将储存箱R作为下游而连通它们;以及电磁阀I,其设在阻尼力调节流路5的中途。减震器D包括:缸体2 ;活塞3,其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缸体2内而将缸体2内划分为填充工作油等液体的伸侧室Rl和压侧室R2 ;以及活塞杆4,其插入缸体2内而与活塞3相连结。减震器D在伸缩时发挥阻碍伸缩的阻尼力。电磁阀I设在连通减震器D的伸侧室Rl与储存箱R且仅在减震器D伸长时容许液体通过的阻尼力调节流路5的中途,该电磁阀I能够调节减震器D所产生的阻尼力。将减震器D容纳在由车体侧管10和车轴侧管11形成的空间L内,该车体侧管10为了易于搭载在骑乘式车辆上而将活塞杆4与二轮车等骑乘式车辆的车体相连结,该车轴侧管11与骑乘式车辆的车轴相连结并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车体侧管10内。通过借助壳体6将活塞杆4与车体侧管10相连结、且将缸体2直接连结于车轴侧管11,使减震器D安装于车体侧管10与车轴侧管11之间,并容纳于利用车体侧管10与车轴侧管11封闭的空间L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叉F作为将车轴侧管11以滑动自由的方式嵌合在车体侧管10内的、倒立型的前叉进行了说明,相反地,也可以是将车体侧管10以滑动自由的方式嵌合在车轴侧管11内的正立型的前叉。在减震器D的活塞杆4与缸体2之间安装有悬架弹簧12。悬架弹簧12借助减震器D向使车体侧管10与车轴侧管11分离的方向、即向使前叉F伸长的方向发挥反弹力。利用悬架弹簧12弹性支承骑乘式车辆的车体。如图1所示,减震器D包括:缸体2,其与车轴侧管11相连结;活塞3,其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缸体2内并将缸体2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即伸侧室Rl和压侧室R2 ;活塞杆4,其一端与活塞3相连结,另一端与车体侧管10相连结;阻尼通路13,其设在活塞3上,且连通伸侧室Rl与压侧室R2,并对通过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底部构件14,其设在缸体2的下端,并具有对液体从压侧室R2朝向储存箱R的流动施加阻力的压侧阻尼通路15、和仅容许液体从储存箱R朝向压侧室R2的流动的吸入通路16。在伸侧室Rl和压侧室R2内充满工作油等液体,在储存箱R内填充有液体和气体。缸体2借助嵌合在下端上的底部构件14固定在形成为有底筒状的车轴侧管11的底部。在缸体2的上端设有以滑动自由的方式轴支承活塞杆4的杆导引件17。活塞杆4包括:活塞杆主体4a,其具有沿轴向且沿图1中的上下方向贯通的空孔4b ;以及活塞连结部4c,其固定在活塞杆主体4a在图1中的下端,并保持活塞3。活塞杆4在图1中的上侧的顶端借助电磁阀I中的、容纳后述滑阀7的壳体6而固定在车体侧管10的上端。活塞连结部4c包括:连通路4d,其连通空孔4b与伸侧室Rl ;以及单向阀4e,其设在连通路4d的中途,仅容许液体从伸侧室Rl朝向空孔4b的流动。在活塞连结部4c在图1中的下端,使用活塞螺母24固定有环状的活塞3。在杆导引件17与设在壳体6的外周上的筒状的弹簧支架18之间安装有悬架弹簧12,减震器D被悬架弹簧12向伸长方向施力。由此,前叉F也被悬架弹簧12向伸长方向施力。活塞3固定于活塞杆4在图1中的下端、即活塞连结部4c的下端。设于活塞3的阻尼通路13包括:通路13a,其连通伸侧室Rl与压侧室R2 ;以及阻尼阀13b,其设在通路13a的中途,上述阻尼通路13对通过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阻尼阀13b是节流阀等,阻尼通路13容许液体从伸侧室Rl朝向压侧室R2的流动和液体从压侧室R2朝向伸侧室Rl的流动这两个方向的流动。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设置两条以上的通路,在一部分的通路上设置仅容许液体从伸侧室Rl朝向压侧室R2的流动的阻尼阀,在除此以外的通路上设置仅容许液体从压侧室R2朝向伸侧室Rl的流动的阻尼阀。储存箱R形成在上述空间L内的减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3.31 JP 2011-0793411.一种前叉,包括: 车体侧管,其与骑乘式车辆的车体相连结; 车轴侧管,其与上述骑乘式车辆的车轴相连结,且以滑动自由的方式嵌合于上述车体侧管并与上述车体侧管一起在内部形成空间; 减震器,其在内部具有该减震器伸长时被压缩的伸侧室和该减震器收缩时被压缩的压侧室,该减震器安装在上述车体侧管与上述车轴侧管之间而容纳在上述空间内; 储存箱,其设在上述空间内的上述减震器外的区域中; 阻尼力调节流路,其将上述压侧室或上述伸侧室作为上游,将上述储存箱作为下游,并将该上游与下游连通起来;以及 电磁阀,其包括设在上述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中途的滑阀容纳部、以沿轴向移动自由的方式插入上述滑阀容纳部内的滑阀以及沿轴向驱动上述滑阀的电磁元件,上述电磁阀调节上述阻尼力调节流路的流路面积, 使上述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上游侧的压力所作用的上述滑阀的轴向两侧的受压面积相坐寸, 在上述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下游侧设置有配置在至少比上述滑阀容纳部的上端靠上方处的上方配置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前叉,其中, 上述电磁阀具有壳体,该壳体包括:中空部,其形成上述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一部分;以及孔,其从外侧开口而与上述中空部相连通,且形成上述阻尼力调节流路的比上述中空部靠下游的一部分; 上述滑阀包括:压力导入孔,其从受到上述阻尼力调节流路的上游侧的压力的轴向的一端侧开口而与轴向的另一端侧相连通;以及滑阀孔,其从外周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望月隆久
申请(专利权)人: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