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该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抑制脉动波并实现发动机输出增大和燃油消耗率的改善效果。在该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中,在内燃机用排气管1的中途设置腔室10。设置与排气管1的排气口端部连接的尾管20。在尾管20的内部,将多个翅片21配设成朝向废气的排出方向逐渐扩大的螺旋状。腔室10包括盖体11、被该盖体11包围的内部排气管12。内部排气管12包括管径宽的扩散用排气管13以及管径窄的压缩用排气管14。在内部排气管12的一部分侧面开通扩散用孔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通过组合改善的腔室(chamber)和安装于消音器端部的尾管,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
技术介绍
通常,在四冲程发动机中,在气缸中将吸气-压缩-爆炸-排气这一系列的运动作为活塞的往复运动而进行重复。此时,与活塞的运动同步开闭的进气阀和排气阀设置于气缸中。而且,结束爆发后的高压的废气随着爆炸声从排气阀挤压到排气管。当反复进行上述活塞运动时,在排气管内周期性地产生由废气引起的排气脉动。然后,伴随着排气脉动的高压的废气在设置于排气管的中途的腔室(消音器)中进行消音。最初,所谓的膨胀室(Expansion Chamber),主要是指在二冲程发动机的排气消音器中,为了提高混合气的填充效率而在排气管中设置的膨胀室。然后,当废气到达该腔室时,废气在腔室内急剧膨胀。在该膨胀时产生的冲击波在腔室中进行反射,产生将引入排气管的混合气推回气缸的作用。通过适时地利用该作用,可压缩填充超过气缸容积的混合气,结果是,能够取得与提高排气量相同的效果。一般在四冲程发动机的排气消音器中,腔室用作消音器。但是,在四冲程发动机中,与二冲程发动机的腔室一样,存在节能型的排气消音器,该节能型的排气消音器具备在排气管侧控制废气的流动、并将吹过排气管侧的未燃烧气体推回气缸的作用。即,为达到控制排气脉动的目的,在排气管的中途设置有粗细不同的管或扩大了容积的室(腔室)等节能型排气消音器。在该节能型的排气消音器中,已知的是,通过以将在腔室内产生的冲击波向气缸的排气阀方向反射,并高效地将未燃烧废气压入气缸的方式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改善发动机效率和燃油效率。作为现有的节能型的排气消音器,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通过促进发动机的燃烧作用而提高发动机效率的内燃机用排气装置。当采用该排气消音器时,吸引来自发动机的废气,并使其多阶段地压缩膨胀而进行消音,同时,使废气漩涡状地加速流出,促进内燃机的燃烧作用,使其提高效率。因此,在专利文献I中,通过在消音器的腔室内配设直线状的内管,并在该内管的外周设置螺旋板(翅片),加速吸引废气,从而降低成为发动机的负荷的背压,从而减少燃料消耗量。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内燃机用低速扭矩发生装置。该装置是在排气消音器的内部设置根据排气流量移动的运转阀体,通过使该运转阀体移动而调整排气量的装置。也就是说,设定在排气消音器的内部对发动机施加有负荷的状态,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并产生扭矩。另一方面,本申请人开发了降低排气噪音的内燃机用消音器(专利文献3)、提高排气效率的消音器装置(专利文献4)等,关于排气消音器的性能提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消音器的结构是下述结构的排气消音器,即、在形成为圆筒形的共鸣室的内部设置排气管,并在该排气管的内部设置扭转板状的导板,从而形成将沿着该导板闯入的废气的一部分送到共鸣室。其结果是,获得高的消音效果,而且还获得提高内燃机的排气效率的效果。而且,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消音器装置安装于排气消音器的端部,从而提高排气效率。该结构形成外筒与内筒双层筒,而且在内筒的内部配置中央筒。而且,在该中央筒的外侧面与内筒的内侧面之间设置多片翅片。根据该结构,废气被引导至翅片,螺旋状地旋转的同时被排出,提高排气效率,并成功地降低发动机的输出损耗。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3-2383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7-3070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274135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41747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现有的排气消音器中,当废气从排气消音器的出口排放到大气中时,高压的废气的容积在大气中突然膨胀,因而产生新的脉动波。该脉动波与腔室内的排气脉动相比较虽然微小,但是,尤其是,如同节能型的排气消音器,对于要有效利用冲击波改善发动机效率的这种类型的排气消音器而言,是极为麻烦的事情。S卩,当废气从排气消音器出口排放到大气中时,如果产生脉动波,则该脉动波沿着排气消音器进行传播,对在腔室内反射的冲击波的频率造成坏的影响。于是,妨碍冲击波将未燃烧气体压入气缸的有效定时,难以进行节能型的排气消音器中发动机效率和燃油效率的改善。因此,对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排放装置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扭矩发生装置的排气消音器而言,都不能够避免脉动波的影响。因此,如果根据不考虑该脉动波的设计时,即使在设计阶段中能够期待节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运转时,并不一定能够期待设计时的效果。在这一点上,专利文献I及2中没有与就燃油消耗率或功率、扭矩示出的具体数据有关的记载,实际上,实现到什么程度的效果是不明确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根据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及极多的试验得到了如下的见解:为了抑制脉动波并实现节能型的排气消音器,最有效果的是在排气消音器的腔室一部分和在排气口安装的尾管部分(消音器装置)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节能用的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该节能用的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抑制当从排气消音器的出口将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时产生的脉动波,而不妨碍腔室内的冲击波将未燃烧气体压入气缸的作用,从而能够实现发动机输出增大和燃油消耗率改善的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装置包括:腔室10,设置于内燃机用排气管I的中途;以及尾管20,与排气管I的排气口端部连接,在内部,多个翅片21被配设成朝向废气的排出方向逐渐扩大的螺旋状。其中,所述腔室10包括用于包围排气管I的侧面周围的盖体11以及在被该盖体11包围的排气管I的侧面开通有多个扩散用孔15而形成的内部排气管12,该内部排气管12包括在废气流入侧设置的管径宽的扩散用排气管13以及在废气排出侧设置的管径窄的压缩用排气管14,在内部排气管12的侧面的一部分侧面开通有所述扩散用孔15。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装置中,在所述腔室10中,所述扩散用排气管13与压缩用排气管14被串联连接,而且,形成将扩散用排气管13与压缩用排气管14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分成两部分的隔板16 ;以在扩散用排气管13的圆周侧面隔着隔板16对称的对称位置上进行分布的方式开通所述扩散用孔15。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装置中,在所述腔室10中,在盖体11的内部并联连接所述扩散用排气管13与压缩用排气管14,在该扩散用排气管13与压缩用排气管14的相互之间最远的位置的侧面开通所述扩散用孔15。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装置中,所述尾管20形成为从所述排气管I的端部至排气方向的直径相同的圆筒形,或形成为至排气方向的直径扩大的锥体形,或形成为至排气方向的直径变窄的反锥体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装置中,相对于所述内部排气管12的圆周,在30% 60%的范围内开通所述扩散用孔15,将其作为解决课题的手段。专利技术效果如权利要求1,包括:腔室10,设置于内燃机用排气管I的中途;以及尾管20,与排气管I的排气口端部连接,在内部,多个翅片21被配设成朝向废气的排出方向逐渐扩大的螺旋状,其中,通过在压缩用排气管14的侧面的一部分侧面开通所述扩散用孔15,由此,抑制废气从排气消音器出口向大气中排放时产生的脉动波,成功地避免了妨碍腔室内的冲击波将未燃烧气体压入气缸的有效定时的不良情况。其结果是,能提高内燃机的功率值及扭矩值,获得燃油效率高的改善效果。如权利要求2,采用串联连接扩散用排气管13和压缩用排气管14的腔室10,尤其是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17 JP 2010-2093451.一种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包括: 腔室,设置于内燃机用排气管的中途;以及 尾管,与排气管的排气口端部连接,在内部,多个翅片被配置成朝向废气的排出方向逐渐扩大的螺旋状, 其中,所述腔室包括用于包围排气管的侧面周围的盖体以及在被该盖体包围的排气管的侧面开通多个扩散用孔而形成的内部排气管, 该内部排气管包括在废气流入侧设置的管径宽的扩散用排气管以及在废气排出侧设置的管径窄的压缩用排气管, 在内部排气管的一部分侧面开通有所述扩散用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尾管的排气消音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腔室中,所述扩散用排气管和压缩用排气管被串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昇,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施欧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