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膨体纱,所述膨体纱包含通过在亲水性溶剂中从复合加捻纱中溶解并除去水溶性纱而得到的膨体短纤单纱,在所述复合加捻纱中将短纤单纱和水溶性纱在与所述短纤单纱的捻向相反的方向上捻在一起。当长度为100厘米的膨体纱在将该纱线的两端在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距10厘米固定的状态下垂挂时,不发生扭转或从扭转部的最上端到纱线的第一和第二固定端的距离的平均值为30厘米或更大。该膨体纱具有优异的质地、轻量性和抗起球性以及优异的机织和针织性质和生产率。此外,包含该膨体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更轻量,更蓬松,更柔软并具有优异手感,绝热性和透气性更好,具有更大的抗起球性,不脱毛,并具有更好的快干性,尽管吸水性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织物或针织物制造用的膨体纱和络纱、包含该膨体纱或络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比典型的短纤纱更膨松且透气性、绝热性和吸水性更好、柔软且不脱毛并能经受纱线染色和匹染的膨体纱和络纱,和包含该膨体纱或络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的膨体纱和络纱,由其获得轻质但蓬松、柔软并具有优异手感、透气性、绝热性、吸水性和快干性优异并具有这些性质的优异耐久性、不脱毛并具有高抗起球性(起毛或杂乱绒毛)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包含这种膨体纱或络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提供拉伸性质和改善质地、轻量性和膨松感,已积极地用由短纤纱和聚氨酯弹性纱组合构成的复合纱来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通过将短纤纱和聚氨酯弹性纱组合而获得的复合纱的典型实例是通过纺棉包覆由聚氨酯弹性纱构成的芯丝周围和捻合它们而得的包芯纱、通过在由聚氨酯弹性纱构成的芯丝周围一次或反复缠绕短纤纱而得的单包覆纱和双包覆纱,等等。在使用这些复合纱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时,可以提供拉伸性质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容积度,但在许多情况下,该机织物或针织物的柔软性、轻柔质地、轻量性和膨松感不足。除上述复合纱外,通过使纱线收缩来使纱线膨松的方法也是已知的,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使用合成纤维、如丙烯酸纤维的纱线,并难以用于棉纤维,以致这种方法缺乏通用性。此外,短纤纱的扭转成为破坏质地、轻量性和膨松感的因素,因此广泛采用通过使用具有降低了捻数的短纤纱来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作为降低捻数的方法,存在通过在纺丝法中的精纺中减少设定捻数来制造短纤纱的方法等。但是,由于捻数减少,尽管质地改进,但容易发生起球和摩擦(或磨损)且在洗涤时脱落的纤维容易增加。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0.2006-225797 (JP-2006-225797A,专利文献I)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0.2007-154339 (JP-2007-154339A,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方法,其中通过在与短纤纱的捻向相反的方向上将短纤纱和水溶性纱加捻至短纤纱捻数的0.5至1.0倍的捻数,制造复合加捻纱,使用这种复合加捻纱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然后溶解水溶性纱。但是,借助这种方法,尽管获得具有良好质地的机织物或针织物,但由于纱线的交织点和交织部分(例如机织物中的经纱和纬纱之间的接触点、针织物中的重叠毛圈部分),不能充分获得轻量性和膨松度,以致容易发生起球和摩擦,在洗涤时脱落的纤维容易增加。另一方面,日本专利N0.4393357 (JP-4393357B,专利文献3)公开了通过在与短纤纱捻向相反的方向上将短纤纱和水溶性纱加捻至短纤纱捻数的1.3至3倍的捻数而制成的复合加捻纱,和通过提供由该复合纱构成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和随后在水中溶解和除去水溶性纱而制成的机织物或针织物。这种机织物或针织物的质地、轻量性和透气性优异并具有拉伸性质。但是,这种复合纱包括水溶性纱,其加捻扭矩如此大以致该复合纱无法用于机织和针织,因此,其需要热定型步骤,如蒸汽定型,和除去通过热定型溶解的水溶性纱的步骤。此外,即使该纱线经受热定型,其整经性和机织针织性质不足,例如当在机织过程中发生断纱时,张力产生扭矩并使纱线扭转(卷曲),并且难以重启机织/针织机。此外,由于强扭矩,例如如果纱线用于单面针织,发生纬斜,细编织困难并容易出现断纱。在复合加捻纱中包括水溶性纱,以致加捻纱根据热定型相互粘合,如果该复合加捻纱以络纱形式长期保存,则加捻纱容易相互粘合,以致保存稳定性在潮湿环境中特别低。在使用染色纱时,复合加捻纱由染色纱和水溶性纱制成,在使用这种复合加捻纱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后,水溶性纱必须溶解和除去,但在通过溶解除去中,染色纱的颜色可能改变或褪色,特别难以在95°C下从含有水溶性纱和用染料直接染色的棉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中通过溶解除去水溶性纱。此外,在除去机织物或针织物中的水溶性纱的方法中,在复合加捻纱限定(或束缚)在机织物或针织物内的状态下通过溶解除去水溶性纱,以致在机织物或针织物中的纱线的交织点和交织部分,轻量性和膨松度不足。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JP-2006-225797A 专利文献 2: JP-2007-154339A 专利文献 3: JP-4393357B。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优异的质地、轻量性和抗起球性以及优异的机织和针织性质和生产率的膨体纱和络纱、包含该膨体纱或络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具有优异的保存稳定性并可以在潮湿环境中长期保存的膨体纱和络纱、包含该膨体纱或络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适用于使用染色纱的机织和针织方法和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并随后染色的方法的膨体纱和络纱、包含该膨体纱或络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轻质但蓬松、柔软并具有优异手感、绝热(或保温)性质、透气性、吸水性和抗起球性优异并具有这些性质的优异耐久性的包含膨体纱或络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包含膨体纱或络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由所述膨体纱或络纱可以制造不脱(或掉)毛并具有优异的吸水性和快干性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包含具有从高支纱到低支纱的任何支数(厚度)的各短纤纱的机织物或针织物,其适用作各种短纤纱,如天然纤维的短纤纱、合成纤维的短纤纱和半合成纱的短纤纱并适用于小批量和大量生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制造轻质但蓬松、柔软并具有优异手感、具有优异的绝热性和抗起球性、具有这些性质的优异耐久性并且不脱毛且吸水性和快干性优异的机织物或针织物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之前开发的并描述在专利文献3中的专利技术是提供如下获得的膨松且可拉伸的机织物或针织物的专利技术:在用由短纤纱和水溶性纱构成的特定复合加捻纱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后,通过在水中溶解除去机织物或针织物中的水溶性纱;在申请该专利技术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认为,不为通过将短纤纱和水溶性纱加捻而获得的复合加捻纱形式下,不可能顺利进行用于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的机织或针织工序。也就是说,在当时,由于可以与织物精练步骤同时进行水溶性纱的溶解,且易于进行这些步骤,因此在织物状态下溶解水溶性纱。另一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充足的浴比和膨化空间是获得充分质地所必需的,既没有实施也没有设想在加捻纱状态下的水溶性纱溶解。但是,在大量考虑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意外地发现,在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之前通过溶解在亲水性溶剂中而从包括短纤单纱的特定复合加捻纱中除去水溶性纱时,获得比除去水溶性纱之前的复合加捻纱更大膨化并具有更小扭矩的膨体纱,可以改进该纱线的质地、轻量性和抗起球性以及机织和针织性质和生产率。基于上述发现实现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的膨体纱包含通过在亲水性溶剂中从复合加捻纱中溶解除去水溶性纱而得到的膨体短纤单纱,所述复合加捻纱是将短纤单纱和水溶性纱在与所述短纤单纱的捻向相反的方向上捻在一起的复合加捻纱,当长度为100厘米的膨体纱在将该纱线的两端(第一和第二端)在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距10厘米固定的状态下垂挂时,不发生扭转或从扭转部(缠绕部分)的最上端到纱线的第一和第二 (左和右)固定端的距离的平均值为30厘米或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4.20 JP 2010-0966041.体纱,其包含通过在亲水性溶剂中从复合加捻纱中溶解并除去水溶性纱而得到的膨体短纤单纱,所述复合加捻纱是其中将短纤单纱和水溶性纱在与所述短纤单纱的捻向相反的方向上捻在一起的复合加捻纱,在所述膨体纱中,当长度为100厘米的膨体纱在将该纱线的两端在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距10厘米固定的状态下垂挂时,不发生扭转或从扭转部的最上端到纱线的第一和第二固定端的距离的平均值为30厘米或更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体纱,其是用于制造机织物或针织物的原纱。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膨体纱,其具有相对于膨化前的短纤单纱的直径为1.2或更多倍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膨体纱,其可在没有用于降低扭矩的热处理的情况下使用。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膨体纱,其中通过下述等式表示的B值为3 8:B = (N2/N1) X (D2/D1)2 其中NI是短纤单纱的捻数,N2是复合加捻纱的捻数,Dl是短纤单纱的平均直径,且D2是膨体短纤单纱的平均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膨体纱,其基本上由膨体短纤单纱构成。7.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膨体纱,其通过将两根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手岛宏一,浅野雅己,
申请(专利权)人:可乐丽贸易有限公司,浅野撚糸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