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8376 阅读:3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纺纱工艺。所述混纺纱线包括纤维含量混纺比为50%的棉纤维,50%的粘胶纤维纤维,将上述纤维通过混纺工艺纺成纱线。本发明专利技术经过清花、梳棉等工序形成的生条,再与棉纤维精梳条进行条混形成纱线,采用紧密赛络纺纱技术,合理的原料搭配,解决了粘胶纤维容易变形,而弹性回复性能差、耐磨性较差、不耐酸等问题,发挥了粘胶纤维和棉纤维昀优点。采用一预并一混并的混合方式,有利于混纺比准确,成分均匀,生产出的单纱条干均匀,单纱强力高,棉结少,纱疵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纺纱
,具体涉及一种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对服装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服装的保健、手感、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粘胶纤维是指从木材和植物藁杆等纤维素原料中提取的a-纤维素,或以棉短绒为原料,经加工成纺丝原液,再经湿法纺丝制成的人造纤维。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在一般大气条件下,回潮率在13%左右。吸湿后显著膨胀,直径增加可达50%,所以织物下水后手感发硬,收缩率大。普通粘胶纤维的断裂强度比棉小,约为1.6 2.7cN/dtex ;断裂伸长率大于棉,为16%_22% ;湿强下降多,约为干强的50%,湿态伸长增加约50%。其模量比棉低,在小负荷下容易变形,而弹性回复性能差,因此织物容易伸长,只寸稳定性差。粘胶纤维的化学组成与棉相似,所以较耐碱而不耐酸,但耐碱耐酸性均较棉差。粘胶纤维的染色性与棉相似,染色色谱全,染色性能良好。此外粘胶纤维的热学性质也与棉相似,密度接近棉,为1.50 1.52g/cm3。粘胶纤维和棉纤维都有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需要与其它纤维进行混合纺纱,如何选用不同品种,不同比例的其他纤维与竹纤维进行混合,以及采用何种纺纱工艺才能纺制出各项性能都较佳的纱线,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纺纱方法,该混纺纱线既具有棉纤维的优点、又具有粘胶纤维的特点,纱线强度较高且成本较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所述混纺纱线包括纤维含量混纺比为50%的棉纤维,50%的粘胶纤维,将上述纤维通过混纺工艺纺成纱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二是:设计一种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相结合的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棉纤维梳棉工序:生条定量18.56g / 5m,采用“少抓、轻打、早落少落”原则适当提高锡林速度,适当降低盖板速度、道夫速度,适当放大锡林与盖板的隔距的工艺原则,锡林的速度设置在450-490r/min,刺辊的速度设置在900-1100r/min,盖板的速度控制在300-400mm/min,锡林与盖板隔距从进口到出口分别为 0.18mm、0.20mm、0.13mm、0.13mm ;B、粘胶纤维梳棉工序;生条定量18.56g / 5m,刺辊速度609r / min,锡林速度293r / min,盖板速度 102r / min,锡林 盖板隔距 0.33mm、0.30mm、0.25mm、0.25m。C、并条工序:在进行生产时粘胶纤维和棉纤维要进行预并,然后进行二次混并,并适当降低车速,出条速度控制在260-280m/min ;D、粗纱工序:采用“大隔距,大捻系数,小后牵伸”的工艺原则,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1.3-1.4,前罗拉中心距控制在8mm,中罗拉中心距控制在24mm,后罗拉中心距控制在32mm,锭速控制在940r/min,捻系数控制在98-108,机械总牵伸倍数控制在9_10,定量控制在 3.0-4.0g/10m ;E、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纺技术,细纱牵伸区为双根粗纱喂入,导纱动程要小掌握,控制在6-7_左右,采用较大的后区隔距和较大的后区牵伸倍数的工艺原则,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1.38-1.50,前罗拉中心距控制在44mm,后罗拉中心距控制在73mm,锭速控制在14300r/min,隔距块为2.2mm,捻系数控制在335-360,前罗拉速度控制在193r/min,总牵伸倍数控制在45-55 ;F、绪筒工序:络筒速度设置在1000-1350r/min。优选地,在梳棉工序中,针布采用小工作角、低矮纺化纤针布,锡林针布型号为AC2025*1660,道夫针布型号为AD4030*1890,刺辊针布型号为AT5615*05611,盖板针布型号为MC2-30型。优选地,预并和一并要加大后区牵伸倍数,预并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1.4-1.7,一并的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1.5-1.95。优选地,在所述并条工序中,预并为3棉纤维和3根粘胶纤维条生条预并,定量控制在18.56g/5m,前罗拉隔距控制在12mm,中罗拉隔距控制在5mm,后罗拉间距控制在19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粘胶纤维与棉纤维精梳条进行条混形成纱线,采用紧密赛络纺纱技术,合理的原料搭配,解决了粘胶纤维容易变形,而弹性回复性能差、耐磨性较差、不耐酸等问题,发挥了粘胶纤维和棉纤维的优点。采用一预并加一混并的混合方式,有利于混纺比准碗,成分均匀,生产出的单纱条干均匀,单纱强力高,棉结少,纱疵少。纱线品种可赋予织物良好的蓬松、柔软性、良好的弹力效果,解决了纯棉制品的易皱性和尺寸稳定性问题。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优选地具体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1、原料:纤维含量混纺比为50%的棉纤维,50%的粘胶纤维纤维。棉纤维品级为2级新疆细绒棉,粘胶短纤规格为1.67dtex 38mm。2、纺纱工艺流程:FA002A型自动抓棉机-A03 型混开棉机-FA106型开棉机-A092E型给棉机-A076E成卷机-A186G梳棉机一 A311型并条机-THF4433粗纱机-FA506型细纱机-SMARO型自动络筒机。3、各工序工艺配置及生产措施。3.1梳棉工序。棉纤维梳棉工序:生条定量18.56g / 5m,采用“少抓、轻打、早落少落”原则适当提高锡林速度,适当降低盖板速度、道夫速度,适当放大锡林与盖板的隔距的工艺原则,锡林的速度设置在450-490r/min,刺辊的速度设置在900-1100r/min,盖板的速度控制在300-400mm/min,锡林与盖板隔距从进口到出 口分别为 0.18mm、0.20mm、0.13mm、0.13mm ;粘胶纤维梳棉工序;生条定量18.56g / 5m,刺辊速度609r / min,锡林速度293r / min,盖板速度 102r / min,锡林 盖板隔距 0.33mm、0.30mm、0.25mm、0.25m。3.2并条工序。为了降低条子的重量不匀率,使芦荟和粘胶纤维混纺比准确,在进行生产时芦荟粘胶要进行预并。速度过高易产生静电,缠罗拉和皮辊,可适当降低车速。3.3粗纱工序。采用大隔距,大捻系数,小后牵伸工艺原则,由于细纱为赛络纺品种,粗纱定量在满足细纱上机要求的前提下按最大设计。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好粗纱张力,减少大小纱之间的张力差异。3.4细纱工序。赛络纺纱是将两根保持一定间距的粗纱平行喂入细纱牵伸区,牵伸后的须条经前罗拉输出合并加捻。细纱导纱动程要偏小掌握,一般在6-7mm。为了更好集聚纤维,采用上下喇叭口。由于细纱牵伸倍数为50倍左右,可采用高效牵伸工艺,使用双压力棒上销。赛络纺毛羽少,结构紧密,钢丝圈在运行过程中阻力大,必须配置与之相适应的钢丝圈,我们采用PGi4254型轴承钢钢领,7728/0纳米宝石蓝钢丝圈。胶辊表面对纤维要有足够的握持力,且不发生缠绕现象,赛络纺导纱动程小,胶辊易产生中凹,应采用不处理650软质胶辊。3.5络筒工序络筒工序的主要任务清除纱癍,减少外观疵点,生产成形良好的筒纱,电清工艺设定要合理,挡车工要加强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线包括纤维含量混纺比为50%的棉纤维和50%的粘胶纤维,将上述纤维通过混纺工艺纺成纱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线包括纤维含量混纺比为50%的棉纤维和50%的粘胶纤维,将上述纤维通过混纺工艺纺成纱线。2.一种适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棉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A、棉纤维梳棉工序:生条定量18.56g / 5m,采用“少抓、轻打、早落少落”原则适当提高锡林速度,适当降低盖板速度、道夫速度,适当放大锡林与盖板的隔距的工艺原则,锡林的速度设置在450-490r/min,刺辊的速度设置在900-1100r/min,盖板的速度控制在300-400mm/min,锡林与盖板隔距从进口到出 口分别为 0.18mm、0.20mm、0.13mm、0.13mm ; B、粘胶纤维梳棉工序;生条定量18.56g / 5m,刺辊速度609r / min,锡林速度293r /min,盖板速度 102r / min,锡林 盖板隔距 0.33mm、0.30mm、0.25mm、0.25m。C、并条工序:在进行生产时粘胶纤维和棉纤维要进行预并,然后进行一次混并,并适当降低车速,出条速度控制在260-280m/min ; D、粗纱工序:采用“大隔距,大捻系数,小后牵伸”的工艺原则,后区牵伸倍数控制在1.3-1.4,前罗拉中心距控制在8mm,中罗拉中心距控制在24臟,后罗拉中心距控制在32mm,锭速控制在940r/min,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龙易建设李琪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双盾纺织帆布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