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车身的表面处理设备,其具有第一处理区(8),该第一处理区包括第一输送系统(14),利用该第一输送系统可以将车辆车身(4)输送穿过所述第一处理区(8);和第二处理区(10),该第二处理区包括第二输送系统(56),利用该第二输送系统可以将车辆车身(4)输送穿过所述第二处理区(10)。所述设备还具有传输装置(66;112),利用该传输装置可以使车辆车身(4)从第一输送系统(14)传输到第二输送系统(56)。所述传输装置(66;112)包括支承构件(102,104;122,124),所述支承构件与车辆车身(4)的区域接合,其中尤其是至少一个所述区域设置在水平的且车顶向上定向的车辆车身(4)的最低位置处。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辆车身输送通过表面处理设备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车身的表面处理设备,该设备具有:a)第一处理区,其包括第一输送系统,能够利用该第一输送系统将车辆车身输送穿过所述第一处理区;b)第二处理区,其包括第二输送系统,能够利用该第二输送系统将所述车辆车身输送穿过所述第二处理区。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辆车身输送通过表面处理设备的方法,其中利用第一输送系统将车辆车身输送通过第一处理区并且利用第二输送系统将所述车辆车身输送通过第二处理区。
技术介绍
车辆车身在初步成形后将进行表面处理,该表面处理总体上包括相当多的单个处理步骤。因此用于车辆车身的表面处理设备包括许多不同的处理区,待处理的车辆车身必需按固定的顺序通过这些处理区。在市场上已知的表面处理设备中,车辆车身通过适合于所涉及的特定处理的不同输送系统被输送到不同的处理区。一个处理区也可以包括多个可以执行不同类型的处理的处理区域,但是输送系统不改变。只要车辆车身通过同一输送系统被输送通过相继的处理区域,则这些处理区域就属于一个处理区。用于车辆车身的表面处理设备包括例如下面的处理区BZ,处理区BZ可被分成以BB表示的处理区域并且在处理区之间分别设置传输区域:BZ-1 BB-1预处理(一个或多个浸溃池)BB-2 电泳浸涂(KTL)传输区域BZ-2 KTL-干燥器传输区域BZ-3 BB-1KTL-检查BB-2KTL-磨削BB-3 缝密封传输区域BZ-4底部涂覆传输区域BZ-5 中涂(Fuller)传输区域BZ-6中涂-干燥器传输区域BZ-7 BB-1 中涂检查BB-2中涂磨削传输区域BZ-8 面漆传输区域BZ-9面漆干燥器传输区域BZ-1O BB-1 面漆检查BB-2斑点修复BB-3空腔密封在各传输区域中,车辆车身被第一处理区的输送系统传输到随后的第二处理区的与第一处理区的输送系统不同的输送系统。在市场上已知的表面处理设备中,车辆车身被固定在所谓的滑橇(运件小车,skid)上并且被输送通过各个处理区。在此滑橇与车辆车身通常从第一输送系统被传输到第二输送系统,尽管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均与滑橇协作,但是它们在结构上不同,因为不同的处理区大多要求不同的输送系统。列举用于浸溃处理的电悬挂轨道和用于干燥操作的链条输送器作为不例。在各个处理区中,这种滑橇在大多数情况下经受与固定在其上的车辆车身相同的处理。因此滑橇例如在上面称为BZ-1的第一处理区中与车辆车身一起被引导通过现有的浸溃池。因此处理液也部分地被滑橇消耗。车辆车身在滑橇上也横穿随后的处理区BZ-2中的KTL干燥器。因此,相关的滑橇每次也随着各车辆车身被加热,并且随后与车辆车身被再次冷却。由此,在每次干燥操作中,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来加热滑橇。在滑橇未进行任何直接的材料处理的处理区中,滑橇也必需与车辆车身一起移动。因此待输送的车辆车身与滑橇的总质量比车辆车身本身的质量高得多。例如重约400kg的车辆车身在重约150kg的滑橇上被输送。因为需要移动较大的质量,因此传输车辆车身和滑橇与只传输车辆车身相比需要更多的能量。总之,在常见的通过滑橇输送车辆车身的技术中,在待处理的车辆车身方面的总能量平衡变差并因此提高了设备的总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考虑上述问题的上述类型的设备和方法。该目的在上述类型的设备中如此实现:c)存在一传输装置,通过该传输装置可以将车辆车身从第一输送系统传输到第二输送系统;d)所述传输装置包括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与车辆车身的区域接合,其中尤其是至少一个所述区域设置在水平的且车顶向上定向的车辆车身的最低位置处。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传输装置直接与待传输的车辆车身接合,并且可以实现使相继的处理区配设有在接纳车身方面具有不同工作方式的输送系统。因此可以使车辆车身例如在具有较低能耗的较窄的滑橇上或者在根本没有滑橇的情况下通过干燥器。至少可以在单独的处理区或其区域中省去输送滑橇。如果第一输送系统通过滑橇工作,但第二输送系统可以在没有滑橇的情况下移动车辆车身,则可以通过传输装置将车辆车身从滑橇取下并且将车辆车身输送到第二输送系统。如果相反地第一输送系统在没有滑橇的情况下工作,但第二输送系统需要通过滑橇输送车辆车身,则可以通过传输装置接收来自第一处理区的车辆车身并且将其传输到第二输送系统的滑橇上。相应有利的是,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或第二输送系统构造成,使得它们在没有用于车辆车身的独立的支承结构的情况下输送所述车辆车身。但是如果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均在没有用于车辆车身的独立的支承结构的情况下输送车辆车身则实现最大的优点。由此实现在没有滑橇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的整个输送。在最优情况下,用于设备的所有相继的处理区的所有输送系统均确保这一点。当前的车辆车身已经制造有与滑橇技术适配的耦联部件。车辆车身的这些耦联部件与滑橇上的相应的匹配的锁定部件协作,公知该锁定部件以及如何通过其将车辆车身固定在滑橇上。如果第一输送系统和/或第二输送系统在没有独立的支承结构、尤其是没有滑橇的情况下进行输送,则特别有利的是,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或第二输送系统包括与车辆车身的耦联部件协作的耦联元件。因此可以利用已经在车辆车身上存在的耦联构件。在实践中已经证实有利的是,所述传输装置的支承构件构造成,使得它们与车顶向上定向的车辆车身的底部区域协作,并且所述底部区域不被第一输送系统或第二输送系统使用。通过这种方式,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可以使用相同的耦联区域或耦联部件,并且所述输送系统的相应部件可以相同或结构类似地制成。如果所述传输装置包括支承导轨系统和在其上移动的运输车,并且带有用于车辆车身的支承构件,则保证了对车辆车身的可靠输送。如果可以调节支承构件的竖直位置,则可以使车辆车身有利地利用传输装置例如从第一输送系统被抬起并且下降到第二输送系统上。所述传输装置的支承导轨系统可为例如辊道输送器,并且所述运输车包括与其互补的行驶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利的是,所述辊道输送器与地面相距一段距离地设置,并且所述行驶机构与输送悬挂器稱联,所述输送悬挂器本身包括用于车辆车身的支承构件。对于上述调节支承构件的竖直位置的情况,在如下情况下是有利的,即所述辊道输送器的至少一段能够利用升降装置在上工作位置与下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替代地,所述传输装置的支承导轨系统是地面导轨系统并且所述运输车是在其上移动的滑车。由此所述滑车优选带有升降装置,可以通过该升降装置调节所述支承构件的竖直位置。此外有利的是,可以调节所述支承构件相对于滑车的水平位置。如果所述支承构件设计成具有至少两个支承尖头的叉式元件,则所述传输装置可以按照叉式升降机的原理工作。上述目的在上述类型的方法中如此实现:通过传输装置将所述车辆车身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传输到所述第二输送系统;其中所述传输装置的支承构件与车辆车身的区域接合,其中尤其是至少一个所述区域设置在水平的且车顶向上定向的所述车辆车身的最低位置处。其优点对应于上面针对设备论述的优点。相应有利的是,在没有用于车辆车身的独立的支承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或所述第二输送系统输送车辆车身。由于上述对相同内容提到的原因,同样有利的是,所述传输装置的支承构件与车顶向上定向的车辆车身的底部区域接合,所述底部区域不被所述第一输送系统或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10 DE 102010045014.61.个用于车辆车身的表面处理设备,具有: a)第一处理区(8),该第一处理区包括第一输送系统(14),利用该第一输送系统能够将车辆车身(4)输送穿过所述第一处理区(8); b)第二处理区(10),该第二处理区包括第二输送系统(56),利用该第二输送系统能够将所述车辆车身(4)输送穿过所述第二处理区(10); 其特征在于, c )存在传输装置(66 ; 112 ),通过所述传输装置能够将所述车辆车身(4 )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14)传输到所述第二输送系统(56); d)所述传输装置(66 ;112)包括支承构件(102,104 ; 122,124),所述支承构件与所述车辆车身(4)的区域接合,其中所述区域中的尤其至少一个设置在水平的且车顶向上定向的所述车辆车身(4)的最低位置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14)和/或第二输送系统(56)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或所述第二输送系统在没有用于所述车辆车身(4)的独立的支承结构的情况下输送所述车辆车身(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14)和/或所述第二输送系统(56)包括与所述车辆车身(4)的耦联部件协作的耦联元件(50,64)。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66;112)的所述支承构件(102,104 ;122,124)构造成,使得所述支承构件与车顶向上定向的所述车辆车身(4)的底部区域协作,所述底部区域不被所述第一输送系统(14)或所述第二输送系统(56)使用。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66;112)包括支承导轨系统(68,106 ; 116)和在所述支承导轨系统上移动的运输车(78 ; 114),所述运输车带有用于所述车辆车身(4)的所述支承构件(102,104 ;122,12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能够调节所述支承构件(102,104;122,124)的竖直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66)的所述支承导轨系统(68,106)设计成辊道输送器,并且所述运输车(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罗宾,T·戴姆扎克,J·汉夫,
申请(专利权)人:艾森曼股份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