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79355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2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其强化气缸内的气体流动而增大吸入空气量,并且可容易地适用于现有的气缸盖。该发动机的吸气装置(1)构成为具备:气缸盖(100),其具有将空气导入气缸C内的吸气通道(120);以及隔热体(200),其与吸气通道的入口部连接,且将空气导入吸气通道,其中吸气通道在燃烧室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向燃烧室侧改变方向的弯曲部(123),并且在吸气通道内具备整流板(210),整流板比弯曲部更靠上游侧且邻接于气缸侧的内周面而设置,且以从内周面的突出量从上游侧至下游侧连续地增大的方式与隔热体形成为一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尤其是涉及强化气缸内的气体流动而增大吸入空气量,并且可容易地适用于现有的气缸盖的发动机吸气装置。
技术介绍
从降低成本的观点出发,产业用等通用发动机的气缸盖通常不是通过汽车用等的LP铸造而是通过压铸形成。因此,需要将吸气通道(吸気#一卜)也设计为考虑采用压铸制造的形状,由于吸气通道的入侧(汽化器侧)和出侧(燃烧室侧)的分模,大多形成为具有急剧地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弯曲部的形状。当吸气通道存在这种弯曲部时,会对发动机的吸气性能造成在边缘部的流动被剥离、滚流(> > )等的气缸内气体流动会降低或空气流量会降低等影响。作为涉及这种通用发动机的吸气装置的现有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如下发动机,即,以减小发动机的吸气阻力为目的,使设置于气缸盖和汽化器之间的阻断热用的热绝缘体的一部分向气缸盖内延伸,构成吸气通道的一部分,从而使吸气通道的弯曲平滑。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2176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中,虽然能够减少吸气阻力,但关于对燃烧的改善有效的滚流等的气缸内气体流动强化,几乎没有考虑。另外,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需要将气缸盖和隔热体作为必须组合使用的专用零件进行设计,例如对现有的气缸盖不能按照改装件(後付K)进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其强化气缸内的气体流动而增大吸入空气量,并且能够容易地适用于现有的气缸盖。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的解决手段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包括:气缸盖,其具有将空气导入气缸内的吸气通道;隔热体,其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入口部连接,且将空气导入所述吸气通道,其中,所述吸气通道在燃烧室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向所述燃烧室侧改变方向的弯曲部,并且在所述吸气通道内具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比所述弯曲部更靠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邻接于所述吸气通道的气缸侧的内周面而设置,且以从所述内周面的突出量从上游侧至下游侧连续地增大的方式与所述隔热体形成为一体。根据本专利技术,在高阀升程的区域,通过整流板,使主流向避开弯曲部的边缘的方向偏向,因此抑制了边缘部的气流剥离,使得吸气阀跟前的流量增加。另外,在低阀升程的区域,通过整流板,能够在吸气通道的上下形成了流速差,因此强化了气缸内的滚流而改善燃烧。进而,具有这种整流板的隔热体,可以按照改装件适用于现有的气缸盖,对于生产中的机种也能够容易地采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基于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其中,所述整流板的在所述空气的主流侧的表面可以实质上形成为平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利用简单的形状就能够抑制气流与弯曲部的边缘部、阀座部的干涉,从而获得良好的吸气性能。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基于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其中,所述整流板的下游侧的端部可以形成有沿与所述吸气通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笔直的边缘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基于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其中,所述整流板的边缘部可以在比所述弯曲部更靠上游侧的区域中,离开所述吸气通道的内周面而配置。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可强化气缸内的气体流动而增大吸入空气量,并且可容易地适用于现有的气缸盖的发动机的吸气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吸气装置的实施例的示意性局部断面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气缸盖上的吸气通道部的压铸分模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 比较例的吸气通道中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吸气通道中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并且是表示高阀升程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吸气通道中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并且是表示低阀升程状态的图;图6是表不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阀升程和吸气量(质量流量)的相互关系的图表;图7是表示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阀升程和滚流比(夕X ^比)的相互关系的图表;图8是表示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发动机的转速和开足时的输出(全開時出力)的相互关系的图表;图9是表示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发动机的负荷率和THC排出量的相互关系的图表。符号说明I吸气装置100气缸盖110燃烧室120吸气通道121上游部122下游部123弯曲部130吸气阀200隔热体201气缸盖安装面部202汽化器安装面部 203吸气通路部210整流板211上面部212边缘部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以混合气飞越吸气通道弯曲部的边缘部而流动的方式进行整流的翼片(匕 > )状或跳台状的整流板与隔热体形成为一体,来解决提供一种可强化气缸内的气体流动而增大吸入空气量,并且可容易地适用于现有的气缸盖的发动机吸气装置的课题。下面,对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吸气装置(以下简称为“吸气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的吸气装置例如向通用的四冲程OHC单缸汽油发动机的气缸内导入新气(燃烧用空气)。图1是实施例的吸气装置的示意性局部断面立体图。如图1所示,吸气装置I具有气缸盖100和隔热体200构成。气缸盖100设于具有气缸C (参照图2)的气缸体的端部,除燃烧室110、吸气通道120、吸气阀130 (参照图4、图5等)以外,还具备未图示的排气通道、排气阀、火花塞,以及驱动吸气阀和排气阀的动阀驱动机构等。燃烧室110是将气缸盖100的气缸侧的端面(图1中的下面)凹进成例如浴缸状而形成。吸气通道120是将在未图示的汽化器中生成的混合气(空气及汽化的燃料)导入燃烧室110内的流路。吸气通道120在上游部121和下游部122之间具有弯曲部123。上游部121是经由隔热体200内将从汽化器供应的混合气导入气缸盖100的部分,且相对于气缸中心轴方向倾斜而配置。例如,在气缸中心轴方向为大致垂直配置的发动机的情况下,上游部121以隔热体200侧比下游部122侧高的方式倾斜。下游部122是将从上游部121导入的混合气导入燃烧室110的部分,且与气缸中心轴方向大致平行配置。在下游部122的燃烧室110侧的端部,形成有与吸气阀130的外周缘部抵接的阀座。气缸盖100通过铝压铸而形成。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气缸盖的吸气通道部的压铸分模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金属模中形成吸气通道120的上游部121的部分(图2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部分)沿着上游部121的长度方向向隔热体200侧被拔出,并且形成下游部122的部分(图2用虚线表示的部分)沿着气缸的中心轴方向向下方被拔出。由于这种分模,在吸气通道120的上游部121和下游部122之间形成有具有锐利的边缘部的弯曲部123。图4、图5所示的吸气阀130是将吸气通道120的燃烧室110侧的端部进行开闭的阀。吸气阀130通过从大致圆盘状的阀体的中央直立地设置圆柱状的阀杆而构成。隔热体200设于气缸盖100和未图示的汽化器之间,抑制从发动机本体向汽化器的热传导,从而防止汽化器的过热。隔热体200由例如合成树脂等,热传导率比气缸盖100低的材料一体形成。隔热体200具有气缸盖安装面部201、汽化器安装面部202和吸气流路部203。气缸盖安装面部201为固定于气缸盖100的吸气通道120的入口部的大致平面状的面部。汽化器安装面部202是设于气缸盖安装面部201的相对侧,且是固定有未图示的汽化器的凸缘部的大致平面状的面部。吸气流路部203是从汽化器安装面部202贯通到气缸盖安装面部201而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包括:气缸盖,其具有将空气导入气缸内的吸气通道;以及隔热体,其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入口部连接,且将空气导入所述吸气通道,其中所述吸气通道在燃烧室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向所述燃烧室侧改变方向,在所述吸气通道内具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比所述弯曲部更靠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邻接于所述吸气通道的气缸侧的内周面而设置,并且以从所述内周面的突出量从上游侧至下游侧连续地增大的方式与所述隔热体形成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04 JP 2011-2421281.一种发动机的吸气装置,包括: 气缸盖,其具有将空气导入气缸内的吸气通道;以及 隔热体,其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入口部连接,且将空气导入所述吸气通道, 其中所述吸气通道在燃烧室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向所述燃烧室侧改变方向, 在所述吸气通道内具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比所述弯曲部更靠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邻接于所述吸气通道的气缸侧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浦规郎广田健太郎河内洋文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