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传玉专利>正文

自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无功能心肌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72968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8 12:25
自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无功能心肌的方法,它涉及一种自体干细胞经适当间期连续两次通过冠状动脉内移植途径修复无功能心肌的方法。采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14±1天后再次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取少量的自体骨髓培养出较多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干细胞数量,同时克服了单次单个核细胞移植滞留率低和单次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失败的问题;为人类干细胞移植技术开辟新的途径,具有取材容易、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快速,且能提高干细胞移植后的滞留和存活,避免了排斥反应和医学伦理问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体涉及一种自体干细胞经适当间期连续两次通过冠状动脉内移植途径修复无功能心肌的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观点认为心肌细胞不能再生,梗死区域最终将会被斑痕组织所代替,并逐步发生左室重构而导致心力衰竭,心脏移植可能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惟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但其花费巨大、供体的缺乏,因此很难被临床广泛应用。骨髓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组织,具有易于采集、可在体外大量扩增;纯度高、特异性分化能力强;自体干细胞移植,可避免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及胚胎干细胞移植的伦理学问题等优点。通过移植上述功能细胞替代和修复或加强受损的心脏的生物学功能,即干细胞治疗学的干预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目前,国内外自体干细胞移植修复无功能心肌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经冠状动脉注射:能满足氧的供给、创伤少,相对简单、快速,但干细胞滞留率低制约着其临床疗效;2)经外周静脉注射:因干细胞归巢问题的不明确性,其有效性尚存在争议;3)直接室壁内注射:包括经心外膜和经心内膜注射两条途径,虽可准确定位,但其有岛样心肌细胞形成而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潜在风险;4)经冠状静脉注射:相对安全有效,但需复杂的导管系统伴行技术协作操作;5)经心外膜种植组织工程构建的细胞膜片:定位准确,但创伤大,且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其中经冠状动脉注射法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病人乐意接受,是在临床上广为应用的 移植途径。但因干细胞注射后滞留率低、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失败导致手术不成功等问题,制约着其临床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它为人类干细胞移植技术开辟新的途径,具有取材容易、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快速,且能提高干细胞移植后的滞留和存活,避免了排斥反应和医学伦理问题等优点。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的操作步骤为:1、静息Te99mSPECT检查发现有灌注缺损区(放射计数低于正常心肌放射计数40%的区域)的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在实验室经双侧髂后上棘6点法抽取骨髓80 IOOml ;2、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浮液NX IO8个/IOml ;3、用流式细胞仪对获得干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及成份鉴定;4、分离获得的干细胞10ml,细胞活性90%以上;5、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对缺血型灌注缺损患者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注入干细胞,对非缺血型灌注缺损患者分别于左冠、右冠注入2/3、1/3的干细胞;6、抽取骨髓后,同时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干细胞悬浮液达NX IO8 个/IOml ;7、同样用流式细胞仪对获得干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及成份鉴定;8、分离获得的干细胞10ml,细胞活性90%以上;9、于14± I天再次经冠状动脉途径行干细胞移植术(注射方法同上)。本专利技术采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14± I天后再次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取少量的自体骨髓培养出较多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干细胞数量,同时克服了单次单个核细胞移植滞留率低和单次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失败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自体骨髓、自体血清可避免排斥反应及道德、伦理问题;2、创伤小、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快速,可重复性强;3、能提高干细胞移植后的滞留和存活,克服了单次单个核细胞移植滞留率低和单次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失败的问题;4、成本相对低廉、效果好,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的操作步骤为: 1、静息Te99mSPECT检查发现有灌注缺损区(放射计数低于正常心肌放射计数40 %的区域)的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在实验室经双侧髂后上棘6点法抽取骨髓90ml ;2、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浮液NX IO8个/IOml ;3、用流式细胞仪对获得干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及成份鉴定;4、分离获得的干细胞10ml,细胞活性90%以上;5、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对缺血型灌注缺损患者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注入干细胞,对非缺血型灌注缺损患者分别于左冠、右冠注入2/3、1/3的干细胞;6、抽取骨髓后,同时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干细胞悬浮液达NX IO8 个/IOml ;7、同样用流式细胞仪对获得干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及成份鉴定;8、分离获得的干细胞10ml,细胞活性90%以上;9、于14± I天再次经冠状动脉途径行干细胞移植术(注射方法同上)。本专利技术采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14± I天后再次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取少量的自体骨髓培养出较多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干细胞数量,同时克服了单次单个核细胞移植滞留率低和单次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失败的问题。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自体骨髓、自体血清可避免排斥反应及道德、伦理问题;2、创伤小、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快速,可重复性强;3、能提高干细胞移植后的滞留和存活,克服了单次单个核细胞移植滞留率低和单次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失败的问题;4、成本相对低廉、效果好,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实施例1:梁XX,男,56岁,患者反复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按“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在多家医院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严重时可于小便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BP105/80mmHg,半坐位,R25次/分,颈静脉怒张,双下肺弥漫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六肋间锁骨中线外2cm,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02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2次/分,QRS时间150ms ;Holter示:频发房性早搏,部分呈短阵二、三联律伴阵发性心房扑动及颤动,频发多源室性早搏,部分呈短阵二、三联律伴成对室早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脏综合超声示:LA 66mm, LVDD70mm, RV 18mm, EF 30% ;静息Te99niSPECT检查示:片状放射性稀疏。临床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扑动频发多源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2010年10月行CRT-D治疗,倍他乐克IOOmg/天,心率仍控制不理想,CRT-D没有发挥良好作用。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2010.11经冠状动脉途径行单个核细胞移植术,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2周后再次经冠状动脉途径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2周后症状进一步改善,心率控制在65次/分左右,奔马律消失,CRT-D正常工作。随访3月,无明显症状,能胜任一般体力活动。心脏综合超声示:LA46mm,LVDD 55mm, RV 18mm, EF45% ;静息Te99niSPECT检查示:片状放射性稀疏面积较前明显减小,放射性计数增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自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无功能心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操作步骤为:(1)、静息Te99mSPECT检查发现有灌注缺损区(放射计数低于正常心肌放射计数40%的区域)的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在实验室经双侧髂后上棘6点法抽取骨髓80~100ml;(2)、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浮液N×108个/10ml;(3)、用流式细胞仪对获得干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及成份鉴定;(4)、分离获得的干细胞10ml,细胞活性90%以上;(5)、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对缺血型灌注缺损患者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注入干细胞,对非缺血型灌注缺损患者分别于左冠、右冠注入2/3、1/3的干细胞;(6)、抽取骨髓后,同时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干细胞悬浮液达N×108个/10ml;(7)、同样用流式细胞仪对获得干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及成份鉴定;(8)、分离获得的干细胞10ml,细胞活性90%以上;(9)、于14±1天再次经冠状动脉途径行干细胞移植术(注射方法同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无功能心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操作步骤为: (1)、静息Te99mSPECT检查发现有灌注缺损区(放射计数低于正常心肌放射计数40%的区域)的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在实验室经双侧髂后上棘6点法抽取骨髓80 100ml ; (2)、用Ficol1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浮液NX IO8个/IOml ; (3)、用流式细胞仪对获得干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及成份鉴定; (4)、分离获得的干细胞10ml,细胞活性90%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传玉戴国友肖文涛杨曙艳李炜李牧蔚高畅
申请(专利权)人:高传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