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包括转阀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通过转阀片上端面的背压孔与阀芯腔连通;所述背压孔相对定阀片端面上的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至少两个进水孔转位关闭或连通。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多个单一进水孔的开关阀连为一体,一阀多用,结构紧凑体积小,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工作中,通过所述背压孔进入阀芯腔的流体作用在转阀片上端面向下产生的背压力,同作用在转阀片下端面返流沉孔内的流体向上产生的压力相等。当背压孔与阀体上的进水孔转位连通时,始终保持压力平衡,转动控制杆带动转阀片转位换向轻便快捷,明显地提高了转、定阀片端面对合连接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换向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水处理装置在工作中,根据不同水处理的加工要求,通常是在所述水处理装置进、出水孔的连接管路上,并联多个单一进水孔的开关阀,以依次实现对进入水处理装置的待处理水、经水处理设备净化的过滤水和压缩空气的开关控制。其存在不足一是由多个单一进水孔的开关阀并联连接的管路结构杂乱,体积庞大,生产成本高;二是所述单一进水孔的开关阀进水腔进水压力与阀芯腔大气压力存在较大的压力差,工作中,转动控制转阀片开关阀门阻力大,操作不轻便;三是因所述进水腔与阀芯腔存在较大的压力差,当进水压力过大时,常造成转、定阀片对合连接的端面密封不严,出现泄漏水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旨在实现一阀多用,结构紧凑,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开关阀门操作轻便和增加转、定阀片端面对合的密封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这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包括阀体阀芯腔上下连有端面对合密封的转、定阀片,以及转阀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通过转阀片上端面的背压孔与阀芯腔连通;它是所述的背压孔相对定阀片端面上的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至少两个进水孔转位关闭或连通。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专利技术第一种选择是,所述的背压孔相对定阀片端面上的第一水孔和第二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转位关闭。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专利技术第二种选择是,所述的背压孔相对定阀片端面上的第一水孔和第二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依次转位连通。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专利技术第三种选择是,所述的背压孔相对定阀片端面上的第一水孔、第二水孔和第三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第二进水孔和第三进水孔转位关闭。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专利技术第四种选择是,所述背压孔相对定阀片端面上的第一水孔、第二水孔和第三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第二进水孔和第三进水孔依次转位连通。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本专利技术第五种选择是,所述返流沉孔由半圆沉孔与扇形沉孔连接组成。本专利技术通过采取上述结构,将现有技术多个单一进水孔的开关阀连为一体,工作中控制所述背压孔相对定阀片端面上的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第二进水孔和第三进水孔转位关闭或连通,实现了进入水处理装置的待处理水、经水处理设备净化的过滤水和压缩空气的开关。一阀多用,结构紧凑体积小,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密闭容器内流体压力处处相等的原理,工作中,通过所述背压孔进入阀芯腔的流体作用在转阀片上端面向下产生的背压力,同作用在转阀片下端面返流沉孔内的流体向上产生的压力相等。当背压孔与阀体上第一、第二和第三进水孔依次转位连通时,始终保持压力平衡,转动控制杆带动转阀片转位换向轻便快捷,明显地提高了转、定阀片端面对合连接的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A-A向阀体上水孔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转阀片2的半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B-B向转阀片2的剖视图;图5为参照本专利技术图1中定阀片3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转、定阀片2、3端面对合密封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背压孔9转位关闭定阀片3端面上水孔的半剖视图;图8为图7中背压孔9转位连通定阀片端面上第一水孔I的半剖视图;图9为图8中背压孔9转位连通定阀片端面上第二水孔4的半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图10中C-C向阀体上水孔的剖视图;图12为参照本专利技术图10中定阀片3的俯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图10中转、定阀片2、3端面对合密封的剖视图;图14为图13中背压孔9转位关闭定阀片3端面上水孔的半剖视图;图15为图14背压孔9转位连通定阀片端面上第一水孔I的半剖视图;图16为图15背压孔9转位连通定阀片端面上第二水孔4的半剖视图;图17为图16背压孔9转位连通定阀片端面上第三水孔7的半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图1-图9所示。这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包括阀体阀芯腔上下连有端面对合密封的转、定阀片2、3,以及转阀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6通过转阀片上端面的背压孔9与阀芯腔连通。工作初始状态,所述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I和第二水孔4,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11和第二进水孔14转位关闭(图1、图2、图5、图6、图7所示);所述的返流沉孔6是由半圆与扇形连接组成的沉孔(图3、图7、图8、图9所示)。使用时(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三通多路水处理换向阀阀体上的中心水孔5与水处理装置的进水孔管路连通,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11、第二进水孔14依次与待处理水、经水处理设备净化的过滤水管路连通。当要对水处理装置输入待处理水时,转动阀芯控制杆8下端的拨叉带动转阀片2上端面的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I转位连通(图1、图3、图5、图8所示)。所述待处理水经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11和阀芯腔底部,通过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I进入返流沉孔6,小部分待处理水向上通过背压孔9进入阀芯腔内,大部分待处理水转向经定阀片3端面上的中心水孔5,通过阀芯腔底部从阀体上的中心水孔5排出输入水处理装置工作(图1、图2所示)。当要对水处理装置输入经水处理设备净化的过滤水时,转动阀芯控制杆8下端的拨叉带动转阀片2上端面的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二水孔4转位连通(图1、图5、图9所示)。所述过滤水经阀体上的第二进水孔14和阀芯腔底部,通过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二水孔4进入返流沉孔6,小部分过滤水向上通过背压孔9进入阀芯腔内,对转阀片2上端面向下产生背压力,同作用在转阀片2下端面返流沉孔6内的过滤水向上产生的压力相等,此时第二进水孔14与阀芯腔处的水压力平衡。大部分过滤水转向经定阀片3端面上的中心水孔5,通过阀芯腔底部从阀体上的中心水孔5排出输入水处理装置工作(图1、图2、图9所示)。根据密闭容器内的流体压力处处相等的原理,通过背压孔9进入阀芯腔的流体作用在转阀片2上端面向下产生的背压力,同作用在转阀片下端面返流沉孔6内的流体向上产生的压力相等。当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水孔与阀体上第一、第二进水孔11、14依次转位连通时,始终保持压力平衡,转动控制杆8带动转阀片2转位换向轻便快捷,明显地提高了转、定阀片端面对合连接的密封性(图1、图2所示)。实施例二,图10-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的是,工作初始状态,所述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1、第二水孔4和第三水孔7,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11、第二进水孔14和第三进水孔17转位关闭(图10-图14所示)。使用时,本专利技术四通多路水处理换向阀阀体上的中心水孔5与水处理装置的进水孔管路连通,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11、第二进水孔14和第三进水孔17依次与待处理水、经水处理设备净化的过滤水和压缩空气管路连通(图10、图11所示)。当要对水处理装置输入压缩空气时,转动阀芯控制杆8下端的拨叉带动转阀片2上端面的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三水孔7转位连通(图10、图12、图17所示)。所述压缩空气经阀体上的第三进水孔17和阀芯腔底部,通过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三水孔7进入返流沉孔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包括阀体阀芯腔上下连有端面对合密封的转、定阀片,以及转阀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通过转阀片上端面的背压孔与阀芯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至少两个进水孔转位关闭或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包括阀体阀芯腔上下连有端面对合密封的转、定阀片,以及转阀片下端面的返流沉孔通过转阀片上端面的背压孔与阀芯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水孔,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至少两个进水孔转位关闭或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1)和第二水孔(4),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11)和第二进水孔(14)转位关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路水处理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压孔(9)相对定阀片(3)端面上的第一水孔(1)和第二水孔(4),通过阀芯腔底部与阀体上的第一进水孔(1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凡刚,王晨,栾松,姜磊祥,刘广庆,王广渠,史振晓,曲昌通,于磊,孙绍杰,张文德,
申请(专利权)人:王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