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
的排气再循环系统,特别是一种利用内燃机余热催化裂解氢能载体(包括甲醇、乙醇、氨水及汽油等)的富氢排气再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节能与环保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鉴于中长期内交通运输用动力装置主流仍将为内燃发动机,降低内燃机油耗及有害物排放乃为可代替动力装置大规模普及前实现节能减排的最为有效之策略。排气再循环技术是降低内燃机氮氧化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应用排气再循环可以降低发动机缸内传热损失,提高工质比热比,增加燃烧放热的等容度,改善发动机抗爆性能,从而提高发动机热效率10 15%。然而,过量的排气再循环在低负荷时使得发动机稳定性恶化,在高负荷时增加对进气增压的要求,因而限制了排气再循环更有效的应用。再循环气中加入少量的氢气可以增加发动机对排气再循环的容许度,从而可以利用排气再循环更大限度地改进发动机油耗和排放。然而,目前的相关工作基本上停留在排气再循环中添加氢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探讨之上,实际应用中怎样实现富氢排气再循环方面还鲜有公开报道。利用发动机排气余热催化裂解氢能载体不仅可以有效地生产富氢气体,而且可以部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富氢排气再循环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管(1)、发动机(2)和发动机排气管(3),发动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于发动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制氢器(4)、排气再循环进气管(5)、第一制氢器出气管(6)、排气再循环冷却器(7)、排气再循环控制阀(8)、第二制氢器(9)、第二制氢器进气管(10)、第二制氢器出气管(11)、第二换热管(12)、第一制氢器进气管(13)、第二质量流量控制器(14)、第一质量流量控制器(15)、增压器(16)、富氢气体缓存罐(17)、第三质量流量控制器(18)、氢能载体存储罐(19)、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富氢排气再循环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管(I)、发动机(2)和发动机排气管(3),发动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于发动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制氢器(4)、排气再循环进气管(5)、第一制氢器出气管(6)、排气再循环冷却器(7)、排气再循环控制阀(8)、第二制氢器(9)、第二制氢器进气管(10)、第二制氢器出气管(11)、第二换热管(12)、第一制氢器进气管(13)、第二质量流量控制器(14)、第一质量流量控制器(15)、增压器(16)、富氢气体缓存罐(17)、第三质量流量控制器(18)、氢能载体存储罐(19)、蒸发器(20)、蒸发器流进管(21)、蒸发器流出管(22)、第一换热管(23)、第一温度传感器(24)、第二温度传感器(25)和压力传感器(26),沿排气流动方向在发动机排气管(3)上依次安装第二制氢器(9)和蒸发器(20),排气再循环进气管(5)的进气口与第二制氢器(9)上游的发动机排气管(3)相连通,第一制氢器(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排气再`循环进气管(5)的出气口、第一制氢器出气管(6)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一制氢器出气管(6)的进气口与发动机进气管(I)相连通,沿气体流动方向在第一制氢器出气管(6)上依次安装排气再循环冷却器(7)和排气再循环控制阀(8),第二换热管(12)安装在第二制氢器(9)内,第二换热管(1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第二制氢器进气管(10)的出气口、第二制氢器出气管(11)的进气口相连接,第二制氢器出气管(11)的出气口与排气再循环控制阀(8)上游的第一制氢器出气管(6)相连通,沿气体流动方向在第二制氢器出气管(11)上依次安装增压器(16 )、富氢气体缓存罐(17 )和第三质量流量控制器(18 ),第一换热管(23 )安装在蒸发器(20 )内,第一换热管(23 )的进出口分别与蒸发器流进管(21)的出口、蒸发器流出管(22 )的进口相连接,蒸发器流进管(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