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导电聚合物自1977由美国科学家Heeger,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Shirakawa)合作发现后,由于其自身优异的物化性能,在国民经济、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较之于导电聚合物聚吡咯、聚苯胺的大量报道,苯胺-吡咯共聚体系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由于共聚材料可克服单一均聚体系中单一 η电子的缺点,得到性能更优异的复合材料,因此,对于苯胺-吡咯共聚体系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单一均聚体系类似,苯胺-吡咯共聚导电聚合物的共轭结构导致分子链刚性大,为了改善这一性能,可在合成过程中加入氧化剂、掺杂剂等。迄今为止,对于此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使用各种模板来合成具有纳米结构的单体共聚物。如用一步电化学法合成涂布在碳纤维上的PAN1-PPy复合材料及用化学共聚法使用模板制备吡咯/苯胺共聚纳米纤维坐寸ο球型聚电解质刷(SPB)是指高密度地将带电高分子链的一端连接于球体表面形成的一种特殊均聚或共聚高分子体系。由于其具有对称或准对称结构,高接枝密度、高电荷密度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稳定胶体、化学阀、生物医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球型聚电解质刷荷载有机导电复合微纳粒子,其特征在于:由球型聚电解质刷和苯胺?吡咯共聚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在所述的复合微纳粒子中,球型聚电解质刷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5%~15%,苯胺?吡咯共聚导电聚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85%~9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型聚电解质刷荷载有机导电复合微纳粒子,其特征在于:由球型聚电解质刷和苯胺-吡咯共聚导电聚合物复合而成;在所述的复合微纳粒子中,球型聚电解质刷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5% 15%,苯胺-吡咯共聚导电聚合物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85% 9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型聚电解质刷荷载有机导电复合微纳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型聚电解质刷的内核为粒径在50 200 nm范围内的SiO2,;外刷的平均分子量在500 2000 g/mol范围内的聚苯乙烯磺酸钠。3.—种如权利1-2所述的 球型聚电解质刷荷载有机导电复合微纳粒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苯胺单体和吡咯单体加入到球型聚电解质刷的酸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得到单体混合溶液; 2)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向混合单体溶液中加入氧化剂,于O 30°C下氧化聚合2 8小时,得到黑色固体颗粒; 将上步所得黑色颗粒用同步骤I中相同的酸溶液和醇水混合液分别洗涤至上清液为无色,离心即得球型聚电解质刷荷载的有机导电复合微纳粒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球型聚电解质刷荷载有机导电复合微纳粒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苯胺单体和吡咯单体的摩尔比为苯胺单体/吡咯单体=1:2 2:1。5.如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厚斌,苏娜,黄瑜,张雄志,刘兴海,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