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枣果实成熟促进剂,它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组成:多效唑5~6份,硼酸钠7~9份、氯化铜2~5份、氯化铁5~8份、氯化锰4~8份、氯化锌3~5份、净水1000份。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剂的10倍稀释液在枣果实膨大期开始喷施,喷施2两次后,枣果实在20天后全面着色,比对照可提早成熟15天以上、裂果率降低了35%以上、黑斑病发生率下降了20%以上,而果实中的Vc、可溶性糖含量和单果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剂的制备及使用方法简单,枣农可以自行配置操作,便于推广,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调控果实发育进程的制剂,特别是指一种促进枣果实提早成熟的复方制剂。
技术介绍
红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20世纪90年代,枣树由零星栽培、间作栽培已逐步演变为园艺式的集约化栽培模式,枣树面积急剧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幅上升。国家林业局、全国枣产业发展协作组2010年发表的《中国枣产业发展报告(1949 - 2007)》指出:全国枣树栽培面积已达150万公顷,枣果年产量300多万吨,占全世界近99%的枣树种植面积、产量和全球近100%的国际贸易,年总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2007年全国枣区人口达2341.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8%,部分主产区红枣收入占到农民年收入的70%以上,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枣主产区雨季推迟到8月下旬 9月上旬,与枣果实发育的脆熟期至着色期相遇,导致大面积、大范围的裂果发生,枣园经营效益明显下滑。2007年,全国因裂果损失的枣产量在70%以上,而占全国枣树面积90%的北方五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几乎绝收,五省损失枣产量达到20多亿公斤,经济损失60多亿元。枣产业已逐渐成为种植面积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经营风险最高、经济效益最不稳定的经济林产业。枣农经营枣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了枣农因连年亏损放弃枣树管理,或挖掉枣树改种其它作物的现象。近十多年来,众多研究者进行了枣裂果机理的研究,其中,通过增加果实中钙水平以增强细胞间结合力防止果实开裂的研究得到多方认可,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枣树育种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原有的枣品种资源中抗裂品种品质不佳,抗裂果抗病的新品种选育进展缓慢;在生产中采取的搭建遮雨棚、喷施微量元素、合理修剪等措施可缓解裂果的发生。这些措施在降雨量较少的情况下有一定的效果,但果实发育后期降雨量一旦增大,持续时间变长,防治效果就差,损失依旧难以控制,目前80%的枣农仍然是靠天收枣。由于枣产业中防控枣裂果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裂果灾害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枣农也成为受灾频率高、受损程度大的生产者。为此,尽快突攻克防裂关键技术,尤其是寻求一种省时、省工、省钱、操作简便、枣农易掌握的在雨季到来之前可以使果实提前成熟的果实生理代谢调节剂,对于防止果实开裂、霉烂和增加枣农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枣果实成熟促进剂,在枣果实膨大后喷施,该制剂能使枣果实提前成熟、减少裂果、减少生理病害、着色鲜艳,尤其可使枣果实提前成熟15天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枣果实 成熟促进剂由下列质量份的原料组成:多效唑5 6份,硼酸钠7 9份、氯化铜2 5份、氯化铁5 8份、氯化锰4 8份、氯化锌3 5份、净水1000份。本专利技术的枣果实成熟促进剂优选下列质量份的原料组成:多效唑6份,硼酸钠7.5 8.5份、氯化铜3 4份、氯化铁6 7份、氯化锰5 6份、氯化锌4 4.5份、净水1000份。所述的多效唑为15%的可湿性粉剂。所述的硼酸钠、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锰和氯化锌均为分析纯试剂。本专利技术制剂的制备方法是:先用少量的净水将多效唑稀释后,依次加入硼酸钠、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锰和氯化锌,搅拌混匀后倒入剩余的净水中,充分搅拌混匀后即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方法是:在7月20至8月I日枣果实膨大期开始喷施该制剂的10倍稀释液,每亩每次喷施60升,间隔15天再喷I次,共喷施2次。在本专利技术的复方制剂中,多效唑是内源赤霉素合成的抑制剂,也是植物生长的延缓剂。多效唑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新梢或植株旺长,提高座果率,增加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光合速率,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增加果实钙含量,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促进果实中ABA产生以及果实钙积累和成熟。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锰和氯化锌中的金属离子是植物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主要作为某些酶的组成成分,如Fe参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有的作为叶绿体和线粒体内重要电子传递体的组分,如铁氧还蛋白、铁硫蛋白、各种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都是含铁化合物,所以参与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以及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从而参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因此,充足微量元素供应有利于植株光合速率的提高,促进枣树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升。硼酸钠中的 硼为植物必须的元素,主要分布在繁殖器官。硼参与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促进蔗糖的合成。缺硼使植物体筛孔被堵,阻碍糖的运输。硼与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多糖结合从而影响细胞壁结构,所以缺硼会抑制纤维素合成和细胞壁的形成。充足的硼对维持植物叶片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缺硼时,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体退化,植物光合产物明显减少,糖含量也会降低。由于枣产区主要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其土壤大多较瘠薄,且为碱性土壤,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不足,也很容易被固定而不容易被率树吸收。为了避免由于喷施多效唑后果实生长发育期缩短,而影响到果实中糖等成分的积累,本制剂加入上述微量元素并加入有利于促进糖运输的硼酸钠,可降低由于果实提前采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I)枣果实提早成熟效果明显在枣果实膨大期,施用本专利技术制剂后,果实在20天后全面着色,比对照果实提早成熟15天以上。(2)裂果少枣果实最容易裂果时期是脆熟期至着色期,施用本专利技术制剂后,由于果实成熟期提前,在雨季来临之前,果实已发育过了最易裂果的时期或成熟采收,避免了下雨带来的危害。据多年试验结果来看,其裂果率仅为4.18%,而对照裂果率达到39.34%,裂果率降低了 35%以上。(3)病害少枣在白熟期后,由于受降雨、雾等气候的影响,果实顶部发生黑色斑点等症状,俗称“黑斑病”。施用本专利技术制剂后,据多年试验结果表明,黑斑病发病率由30.16%降至8.71%,发病率仅为原发病率的28.88%。(4)着色均匀且色泽艳丽由于枣树花期长,坐果时期差异很大,果实着色、成熟期差异明显。施用本专利技术制剂后,果实成熟集中,着色均匀,颜色鲜艳,果面光洁。(5)经济效益显著根据当前各种试剂市场价,制备本专利技术每升制剂仅0.24元,按每亩喷施I次需60升计算,在果实能提前15天成熟以上的前提下,需喷施两次,每亩需用制剂的成本仅为28.8元。如果枣果实因提前15天成熟每亩增产20%计算,每亩增收1000余元,施用制剂增加的成本不到增收效益的3%。(6)制备及施用方法简单,枣农可以自行配置操作,便于推广。本专利技术促进枣果实提早成熟制剂的相关试验 试验于2010-2012年在山西清徐县杜村的山西省林科院枣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的3-5年生壶瓶枣,栽植密度2.0 mX2.0 m,选大小、长势基本一致、生长健壮的壶瓶枣树作为试验材料。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I为空白对照(喷水);处理2为喷施本制剂的10倍液;处理3为喷施本制剂的20倍液;处理4为喷施本制剂的30倍液。以10株为I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各处理均于7月20日 8月I日喷药,隔15天喷施I次,共喷2次。于8月20日开始, 观察果实着色情况,并每株树调查50个果实中的裂果、病果数,每小区调查500个果,计算裂、病果率,分析果实品质。试验结果用SAS 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I) 本专利技术制剂对枣果实促进提早成熟的试验结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枣果实成熟促进剂,其特征是枣果实成熟促进剂是由下列质量份的原料组成:多效唑5~6?份,硼酸钠7~9份、氯化铜2~5份、氯化铁5~8?份、氯化锰4~8份、氯化锌3~5份、净水1000份;枣果实成熟促进剂的制备方法是:先用少量的净水将多效唑稀释后,依次加入硼酸钠、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锰和氯化锌,搅拌混匀后倒入剩余的净水中,充分搅拌混匀;枣果实成熟促进剂的使用方法是:在7月20至8月1日枣果实膨大期开始喷施该制剂的10倍稀释液,每亩每次喷施60升,间隔15天再喷1次,共喷施2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枣果实成熟促进剂,其特征是枣果实成熟促进剂是由下列质量份的原料组成:多效唑5 6份,硼酸钠7 9份、氯化铜2 5份、氯化铁5 8份、氯化锰4 8份、氯化锌3 5份、净水1000份; 枣果实成熟促进剂的制备方法是:先用少量的净水将多效唑稀释后,依次加入硼酸钠、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锰和氯化锌,搅拌混匀后倒入剩余的净水中,充分搅拌混匀; 枣果实成熟促进剂的使用方法是:在7月20至8月I日枣果实膨大期开始喷施该制剂的10倍稀释液,每亩每次喷施60升,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六林,宋宇琴,卢桂宾,邓茗丹,付丽娇,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