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双大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1679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1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该起重机具有穿越并安装于前后上横梁上的两根悬臂梁,所述两根悬臂梁的间距近似等于欲装卸船的相邻舱的间距,所述起重机的外形尺寸在沿船长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相邻舱的总宽度。由于该集装箱起重机的两个悬臂梁的间距能够保证两根梁上的吊具分别位于欲装卸的相邻舱的上方,因此该起重机可以同时装卸相邻舱。同时由于起重机在船长方向上的宽度不超过相邻舱间距的总宽度,所以可以通过两台或者多台该起重机靠拢协同工作,同时装卸多个相邻舱甚至全船各舱,解决了目前世界上所有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不能同时装卸相邻舱的难题,也大大提高了装卸集装箱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重型装备领域,涉及一种可以装卸集装箱船相邻舱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技术介绍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工业领域内常用的装备,通常用于港口集装箱船的装卸作业。常规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一种实现港口集装箱船货物装卸功能的大型钢结构机器,其主要部分为:门腿、行走机构、上下横梁、大梁、小车和吊具等。工作时,借助大车行走机构驱动,起重机运行至合适位置。此时下放吊具至集装箱上部,用锁销将吊具和集装箱固定后起吊,吊至一定高度后将集装箱沿大梁方向水平移动至指定位置,实现集装箱的装卸。目前,世界港口所用集装箱起重机,因受到集装箱起重机大车长度(一般为27-30米)与船舱间距(通常为14米左右)干涉的限制,无法两台集装箱起重机靠拢同时装卸相邻舱(见附图1),即无法通过两台集装箱起重机靠拢工作同时装卸沿船长方向的相邻舱,致使一票货,只能装卸在这台起重机臂梁之下覆盖的各舱(垂直于码头各舱),而左右的相邻舱则不能同时被装卸。若等待由该台起重机装卸完其覆盖的各舱货物后,再移到相邻舱工作,将大大延长船在港停留时间,这是船方无法接受的。尤其是随着超大集装箱船的出现,一万八千TEU (—个TEU代表长度为20英尺的集装箱)箱船(它长400米,宽58米,吃水16-18米,又称“巨无霸”)将在2014年左右投入运营,这使得枢纽港和支港线将由概念变为现实。而枢纽港对快速装卸能力的要求极高,不能快速装卸,“巨无霸”船将失去意义。而当今世界难题就是岸边集装箱船不能装卸相邻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基于目前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不能同时装卸相邻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包括前后上横梁,还包括两根穿越并安装于所述前后上横梁上的悬臂梁。所述起重机还包括与所述悬臂梁通过滚轮连接的小车、固定连接在所述小车下的机房,以及位于所述机房内的平移机构;所述平移机构与吊具相连,以实现吊具在平行于船长方向的移动。所述悬臂梁的间距处于在平移机构的作用下所述吊具的运动范围包含欲装卸相邻舱集装箱上方的范围内。所述两根悬臂梁与前后上横梁之间刚性固定。所述两根悬臂梁均采用桁架或箱型结构。所述起重机的海 侧大车车轮数多于陆侧大车车轮数。所述起重机的陆侧下横梁下有1(Γ12米的空档。所述起重机的外形尺寸沿船长方向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欲装卸的两个相邻舱的总宽度。传统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只含有一个悬臂梁,且起重机的总宽度大于普通船舱的宽度,所以即使是两台集装箱起重机靠拢工作,也无法实现同时装卸相邻舱的功能。本专利技术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包含两根穿越上横梁的悬臂梁,通过平移机构的移动可以使得两根悬臂梁上的吊具分别位于欲装卸船的相邻舱上方,因此一台该起重机即可实现同时装卸相邻舱的目的。同时,由于该起重机在船长的方向上的总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欲装卸船的相邻舱的总宽度,因此可以通过两台或者多台起重机的协同工作,同时装卸多个相邻舱或者船上所有舱,解决了目前世界上所有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不能装卸相邻舱的难题,也大大提高了装卸集装箱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两台传统集装箱起重机靠拢工作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大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构架图的主视 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大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构架图的左视图;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大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装卸相邻舱示意图。图中:1、集装箱;2、悬臂梁;3、吊具;4、上横梁;5、小车;6、门框立柱;7、大车行走机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大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不同于传统的集装箱起重机只有一根悬臂梁,该集装箱起重机横跨前后上横梁安装有两根悬臂梁,这两根悬臂梁的间距近似等于相邻舱的间距。在单柱式支承的起重机上,上横梁悬臂式支承在单柱上,即前后上横梁各由前后两个单柱悬臂状支承,该专利技术所述的两根悬臂梁位于前后上横梁的外端部;而在门框式支承结构的起重机上,该专利技术所述的两根悬臂梁则处在上横梁位于门框内的部分上,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如图2所示的门框式支承的集装箱起重机。其中,I为待装卸的集装箱,2为悬臂梁,3为吊具,4为上横梁,5为小车,6为门框立柱,7为大车行走机构。该实施例中起重机的两根悬臂梁2采用桁架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悬臂梁不仅质量较轻,而且刚度也很强,该悬臂梁2也可以采用箱型结构。悬臂梁2沿臂架方向上设有轨道,装卸时该轨道垂直于船长方向,小车5通过上方的滚轮连接到悬臂梁2的轨道中,可以沿着悬臂梁2的轨道运动。在小车5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一个机房,机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平移机构。平移机构与吊具3连接,该平移机构通过液压方式或者机械补偿的方法能够带着吊具3在平行于船长的方向移动,即能够实现吊具的左右侧灵活移动,其移动范围为向内侧可达2.5米,向外侧移动可达0.5米。当小车沿悬臂梁2行走时,通过平移机构控制小车向内侧移动,从而可以避免集装箱I或舱盖板与门框立柱6的干涉碰撞。该集装箱起重机根据工况的不同,通过吊具3的安装可以制作成重型和轻型两种。重型起重机在悬臂梁2上安装单40英尺的吊具3,轻型起重机则安装双40英尺的吊具3。当只安装单箱吊具时,两根悬臂梁2上的小车同时工作可以实现每小时3(Γ50个工作循环(又称move)的生产率;若安装双箱吊具,则生产率会更高。为了使得水平运输工具(如半挂车、小型跨运车和无人搬运小车AGV等)可以穿越大车而过,便于迅速集散疏运装卸的集装箱,该起重机的陆侧下横梁下有10-12米空档。同时由于海侧门框比陆侧门框传递的载荷大,所以需要在海侧大车上布置较多的车轮来承受重量。此外,由于陆侧需要留有空档,供水平运输工具出入,而海侧则没有水平运输工具的出入,所以海侧和陆侧大车的宽度不等。海侧大车的最大宽度约26 28米,其下布满车轮,车轮数在2(Γ24只左右,而陆侧大车下只装有16只车轮。考虑到风的因素,根据该起重机使用的地区采用不同的大车行走驱动方式,以保证在大风来临时能够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风的阻力。由于驱动轮数越多,驱动力越大,因此在风不大的地方,采用1/2驱动的方式,即一半的车轮作为驱动轮;在中等风速地区,采用2/3驱动的方式,即2/3数目的车轮作为驱动轮;在经常有暴风的地区,采用全轮驱动的方式,即所有的车轮均为驱动轮。该集装箱起重机沿船长方向的宽度不大于相邻舱的总宽度,一般情况下小于28米。这一特征使得两台该集装箱起重机可以靠拢依次装卸各舱。如一台起重机装卸第一舱和第二舱,与之靠拢工作的另一台起重机则可以同时装卸第三舱和第四舱。如果有多台这样的起重机,则可依次同时装卸全船各舱,从而大大提高了装卸的效率。该双大梁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运作时,整机高压供电,漏波通讯,采用半自动化的控制方法。整个工作过程由计算机控制,由人来监护,整个过程只需一名司机操作两个小车并监控其工作。该集装箱起重 机起吊船的相 邻舱集装箱时,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完成一个工作循环:首先将起重机运行至合适位置,即两吊臂对准两船舱的中心,自行小车运行至吊具对准集装箱的位置。此时下放吊具,将集装箱装在吊具上。然后起吊其中的一个吊具至一定高度,使该吊具上的集装箱的位置高于另外一个集装箱,保证在下一步的平移中不发生干涉。之后再起吊另一个吊具,两个吊具一起向上运行,直至后吊起的集装箱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包括前后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还包括两根穿越并安装于所述前后上横梁上的悬臂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包括前后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还包括两根穿越并安装于所述前后上横梁上的悬臂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还包括与所述悬臂梁通过滚轮连接的小车、固定连接在所述小车下的机房,以及位于所述机房内的平移机构;所述平移机构与吊具相连,以实现吊具在平行于船长方向的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梁的间距处于在平移机构的作用下所述吊具的运动范围包含欲装卸相邻舱集装箱上方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氢管彤贤孙远韬严云福冯小明胡军聂飞龙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