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44125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换热器结构,包括封闭的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多根换热管,各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上,所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换热管构成多层螺旋管,各层螺旋管依次内外间隔套置,每层螺旋管中还同向螺旋盘绕有第一气管,各所述第一气管朝向所述壳体底部的管壁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气孔,各所述第一气管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连通外界气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壳体内设置了第一气管,其能够从内部对壳程内的流体进行全方位的扰动,即使在流体介质较脏、较粘乃至管间距、层间距都很紧密的情况下,都能够使流体介质混合不断趋于均匀,有效避免了流体在壳体内的沉积,提高传热效率,改善了换热效果,并方便设备的清洗、吹扫和维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领域,具体指一种换热器结构
技术介绍
在节能减排和原油劣质化的大背景下,换热器等冷换设备经受的原料介质一般都较脏、较粘,流经换热器时较脏较粘的介质除了会沉积到换热器内壁上外,重要的是会对介质在换热器内的流动性及流场分布均匀性产生影响;如果换热器壳程介质为气、液两相且气、液两相从两个管口分别进入换热器壳程,那么大粘度的介质势必影响两相介质均匀混合程度。混合不均不但会使流体产生偏流,更会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换热效果无法满足工艺要求,从而给设备的长周期平稳运行带来隐患。同时为提高设备的换热效率,管束等换热部件的布置都较为紧密,间距往往都较小,也会导致换热器壳程流体混合不均,影响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稳定运行、周期长且换热效率好、适用范围广的换热器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换热器结构,包括封闭的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多根换热管,各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上,所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换热管构成多层螺旋管,各层螺旋管依次内外间隔套置,每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结构,包括封闭的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多根换热管,各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上,所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换热管构成多层螺旋管,各层螺旋管依次内外间隔套置,每层螺旋管中还同向螺旋盘绕有第一气管,各所述第一气管朝向所述壳体底部的管壁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气孔,各所述第一气管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连通外界气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结构,包括封闭的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多根换热管,各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上,所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平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换热管构成多层螺旋管,各层螺旋管依次内外间隔套置,每层螺旋管中还同向螺旋盘绕有第一气管,各所述第一气管朝向所述壳体底部的管壁上分布有多个第一气孔,各所述第一气管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连通外界气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层所述螺旋管中还同向螺旋盘绕有第二气管,各所述第二气管朝向所述壳体顶部的管壁上分布有多个第二气孔,各所述第二气管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连通外界气源,并且第二气管与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贤安王健良胡兴苗刘利江吴力俊
申请(专利权)人: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