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和电池端子用连接板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29786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6 1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基材与电池端子连接部彼此脱离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该电池端子用连接板(2)包括电池端子连接部(4),该电池端子连接部被嵌入到由第一金属形成的基材(3)的第二孔部(31)中,且包括供第二电池端子(1b)插入的连接用孔部(42)和凸缘部(4b),电池端子连接部至少包括由第二金属形成、配置在与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层(40),和由第三金属形成、配置在基材与第一层之间的第二层(4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具备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这样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例如已被日本特开2002-358945号公开。上述日本特开2002-35894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锂离子二次单电池的连接结构体(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包括板状Al部件和圆环状Cu部件,其中该板状Al部件包括供由Cu形成的外部端子部件插入的孔部,该圆环状Cu部件通过过盈配合而配置在Al部件的孔部的内周面。该锂离子二次单电池的连接结构体中,配置在Al部件的孔部的内周面的圆环状Cu部件的内周面与插入到Al部件的孔部中的由Cu形成的外部端子部件的外周面通过焊接而接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89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上述日本特开2002-35894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锂离子二次单电池的连接结构体中,即使在将圆环状的Cu部件通过过盈配合而配置于Al部件的孔部的内周面的情况 下,在对连接结构体施加热时,也会出现因热膨胀而导致Al部件的孔部的内径变得比圆环状Cu部件的外径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存在Cu部件从Al部件脱离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基材与电池端子连接部彼此脱离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和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包括板状的基材,包括供由第一金属形成的第一电池端子插入的第一孔部和供由与第一金属不同的第二金属形成的第二电池端子插入的第二孔部,该基材由与第一金属相同的金属形成;和被嵌入到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的电池端子连接部,包括供第二电池端子插入的连接用孔部和配置在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上的凸缘部,电池端子连接部至少包括由与第二金属相同的金属形成、配置在与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层,和由与第一金属和第二金属不同的第三金属构成、配置在基材与第一层之间的第二层。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如上所述,通过在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凸缘部,能够使凸缘部与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卡止,因此能够抑制电池端子连接部从基材脱离。另外,通过使由与第一金属相同的金属形成的板状基材包括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并且将包括由与第二金属相同的金属形成的、配置在与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层的电池端子连接部嵌入到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能够使第一电池端子与基材以相同的第一金属彼此接合,并能够使第二电池端子与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一层以相同的第二金属彼此接合。由此,能够使第一电池端子与基材的接合位置以及第二电池端子与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一层的接合位置处的电阻均得到降低。另外,电池端子连接部包括由与第二金属相同的金属形成、配置在与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层,和由与第一金属和第二金属不同的第三金属构成、配置在基材与第一层之间的第二层,由此,即使在采用了构成基材的第一金属与构成第一层的第二金属直接接触时第一金属与第二金属发生反应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配置在基材与第一层之间的第二层能够抑制第一金属与第二金属发生反应。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中,优选在基材与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二层的界面处,形成有含有由构成基材的第一金属和构成第二层的第三金属形成的合金的金属间化合物层。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金属间化合物层来提高基材与电池端子连接部的接合强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池端子连接部从基材脱离。该情况下,优选金属间化合物层形成在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与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二层的界面处,以及基材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与凸缘部中的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二层的界面处。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金属间化合物层来提高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与电池端子连接部的接合强度,以及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任一方与电池端子连接部的接合强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池端子连接部从基材脱离。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中,优选电池端子连接部由覆层部件构成,覆层部件至少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对第一层与第二层施加规定的压力进行接合,能够容易地形成至少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电池端子连接部。此外,与在第一层的表面上镀上构成第二层的第三金属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二层的厚度。 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中,优选第一金属是Al或Cu中的任一种,第二金属是Al或Cu中的另一种,第三金属是Ni。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利用由Ni形成的第二层,能够抑制Al (基材和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一层中的任一方)与Cu (基材和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一层中的另一方)直接接触。由此,能够利用配置在基材与第一层之间的由Ni形成的第二层,抑制因水滴等浸入到基材与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一层的边界部分而导致的Al发生腐蚀。该情况下,优选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二层具有5 以上的厚度。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由Ni形成的第二层来充分地抑制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一层与基材直接接触,并且能够抑制在将电池端子连接部嵌入到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时因由Ni形成的第二层的厚度过小而导致的由Ni形成的第二层发生断裂。上述第三金属为Ni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中,优选第一金属是Al,第二金属是Cu,电池端子连接部中,由Cu形成的第一层的厚度大于由Ni形成的第二层的厚度。这样,由于Cu具有电阻小于Ni的性质,因此,即使第一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层的厚度,也能够抑制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电阻因第一层的厚度而过度增大。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优选凸缘部以将第二孔部圆周状包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基材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以包围第二孔部的方式配置凸缘部,因此能够将凸缘部充分地卡止在基材的上表面上或下表面上。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池端子连接部从基材脱离。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中,优选电池端子连接部中,凸缘部的厚度为嵌入到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的部分的厚度以上。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凸缘部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凸缘部在厚度方向上变形。由此,即使在电池端子连接部受到沿着第二电池端子的插入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凸缘部在厚度方向变形而导致的凸缘部不再能够稳定地卡止在基材的上表面上或下面上。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中,优选第二电池端子从基材的下表面一侧向着上表面一侧被插入到连接用孔部中,凸缘部至少被配置在基材的上表面上。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配置在基材的上表面上的凸缘部,抑制电池端子连接部从基材的上表面一侧向着插入第二电池端子的一侧的基板的下表面一侧,从基材脱离(脱落)。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优选凸缘部具有配置在基材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凸缘部和配置在基材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凸缘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分别卡止在基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电池端子连接部从基材脱离。该情况下,优选第二电池端子从基材的下表面一侧向着上表面一侧被插入到连接用孔部中,电池端子连接部中,第二凸缘部的厚度小于第一凸缘部的厚度。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将第二电池端子从基材的下表面一侧向着上表面一侧插入到连接用孔部中,也能够使基材的下表面与第二电池端子的沿着插入向的距离减小第二凸缘部的厚度所小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2.28 JP 2010-2929171.一种电池端子用连接板(2、402),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状的基材(3),包括供由第一金属形成的第一电池端子(Ia)插入的第一孔部(30)和供由与所述第一金属不同的第二金属形成的第二电池端子(Ib)插入的第二孔部(31),该基材由与所述第一金属相同的金属形成;和 被嵌入到所述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31a)的电池端子连接部(4、404),包括供所述第二电池端子插入的连接用孔部(42)和配置在所述基材的上表面(3a)和下表面(3b)中的至少任一方上的凸缘部(4b、404c), 所述电池端子连接部至少包括由与所述第二金属相同的金属形成、配置在与所述基材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层(40),和由与所述第一金属和所述第二金属不同的第三金属构成、配置在所述基材与所述第一层之间的第二层(4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与所述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二层的界面处,形成有含有由构成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金属和构成所述第二层的所述第三金属形成的合金的金属间化合物层(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间化合物层形成在所述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二层的界面处,以及所述基材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与所述凸缘部中的所述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二层的界面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端子连接部由覆层部件构成,所述覆层部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是Al或Cu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二金属是Al或Cu中的另一种,所述第三金属是Ni。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端子连接部的第二层具有5 u m以上的厚度。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是Al,所述第二金属是Cu, 所述电池端子连接部中,由Cu形成的所述第一层的厚度大于由Ni形成的所述第二层的厚度。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以将所述第二孔部圆周状包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端子连接部中,所述凸缘部的厚度为嵌入到所述基材的第二孔部的内周面部分的厚度以上。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池端子从所述基材的所述下表面一侧向着所述上表面一侧被插入到所述连接用孔部中, 所述凸缘部至少被配置在所述基材的上表面上。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具有配置在所述基材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凸缘部(4b)和配置在所述基材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凸缘部(404c)。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端子用连接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池端子从所述基材的所述下表面一侧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织田喜光山本雅春石尾雅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新王材料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