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行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12488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0 0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行驶装置,所述行驶装置具有:转向架(11),其支承安装了行驶轮(3)的车轴(5);悬架框(15),其以转向架(11)为基准配置在车体(1)的中央侧,并具有自车体(1)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16);上连杆(14a)及下连杆(14b),其将垂下部(16)和转向架(11)这两者连结为,使转向架(11)能够相对于垂下部(16)向上下方向位移。下连杆(14b)中,下连杆(14b)与转向架(11)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11b)比下连杆(14b)与垂下部(16)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15b)更靠下方的位置。另外,上连杆(14a)中,上连杆(14a)与转向架(11)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11a)与下连杆相同,比上连杆(14a)与垂下部(16)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15a)更靠下方。下连杆(14b)与上连杆(14a)设置为相互平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别配置在车体下部的前侧和后侧的行驶装置以及具有所述行驶装置的车辆。本申请基于2010年12月1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 — 281732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除公共汽车和铁路以外的新交通工具,新交通系统备受瞩目。作为这样的新交通系统(Automated People Mover, Automated Transit Systems :自动旅客捷运系统,自动运输系统)的一种,已知使具有由橡胶车轮形成的行驶轮的车辆在轨道上行驶的交通系统。例如在下面的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具有由橡胶车轮形成的行驶轮的车辆的行驶装置。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的行驶装置具有一对行驶车轮;车轴,其连结该一对行驶车轮;车轴支承体,其支承车轴;悬架框,其位于车轴支承体的前侧或后侧,并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上连杆和下连杆,其连结悬架框的垂下部与车轴支承体;空气弹簧,其配置在车体与车轴支承体之间。上连杆和下连杆彼此平行地沿水平方向延伸,各连杆的一端部通过销结合与悬架框的垂下部连结,各连杆的另一端部通过销结合与车轴支承体连结。在上述行驶装置中,由悬架框的垂下部、车轴支承体、上连杆、下连杆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通过该平行四连杆机构,车轴支承体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悬架框和安装有悬架框的车体上下移动。另外,在上述行驶装置中,行驶路面R的凹凸所引起的随着行驶车轮和车轴的上下振动而产生的车轴支承体的上下振动被空气弹簧吸收。需要说明的是,当车辆在没有乘客的状态下停止时,上连杆和下连杆均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当车辆在行驶中遇到行驶路面R的凹凸时,随着行驶车轮和车轴的上下振动使车轴支承体上下振动。其结果是,上连杆和下连杆相对于水平方向稍稍倾斜。然而其倾斜角在O. 5°左右,可以说实质上处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1889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般而言,当车辆进行加减速时,与加减速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惯性力作用在车体上,由于该惯性力,产生使车体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为基准旋转的力矩。因此,车体在加减速时向前后方向倾斜。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中,在加速时车体的前部上扬,前侧行驶装置的空气弹簧沿上下方向膨胀,另一方面,车体的后部下沉,后侧行驶装置的空气弹簧沿上下方向收缩。另外,减速时与加速时相反,车体的前部下沉,车体的后部上扬。这样,如果在加减速时车体倾斜,则乘客除了加速度以外还受到重力分力的作用。因此,乘客将感受到超出实际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乘客(尤其是站立的乘客)将感受到超出实际的加减速时的乘坐不适感。S卩,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行驶装置中,存在车体在加减速时向前后方向倾斜从而使乘坐感不适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体在加减速时的倾斜,提高加减速时的乘坐舒适感的车辆及其行驶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行驶装置是分别配置在车体下部的前侧和后侧的车辆的行驶装置,该车辆的行驶装置具有车轴支承体,其支承安装了行驶轮的车轴;垂下部,其以所述车轴支承体为基准配置在所述车体的中央侧,自所述车体向下方延伸;连杆,其将所述车轴支承体和所述垂下部这两者连结为使所述车轴支承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垂下部向上下方向移动。所述连杆具有下连杆,其分别与所述垂下部和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上连杆,其配置于所述下连杆的上方,分别与所述垂下部和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另外,所述下连杆与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下连杆与所述悬架框的所述垂下部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更靠下方。而且,在上下方向上,将从所述下连杆与所述垂下部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到所述下连杆与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的距离设为上下间距的情况下,所述上连杆与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从所述上连`杆与所述垂下部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向下侧位于所述上下间距的范围内。如上所述,在设置各连杆时,由于加减速时作用于行驶轮的接地部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各连杆的力产生铅直方向上的分力。相对于在加减速时使车体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惯性力矩,该分力作为反方向的力矩作用在车体上。因此,根据上述行驶装置,能够抑制车体在加减速时沿前后方向倾斜。在此,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行驶装置中,所述上连杆与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自所述上连杆与所述悬架框的所述垂下部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向下侧离开所述上下间距的位置。另外,在所述车辆的行驶装置中,所述上连杆和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连杆和所述悬架框的所述垂下部通过销结合连结的位置相同。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具有所述车体;配置于所述车体的前侧下部的所述行驶装置;配置于所述车体的后侧下部的所述行驶装置。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加减速时作用于行驶轮的接地部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各连杆的力产生铅直方向上的分力。相对于在加减速时使车体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惯性力矩,该分力作为反方向的力矩作用在车体上。因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能够抑制车体在加减速时沿前后方向倾斜,并且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行驶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行驶装置的俯视图。图3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在加速时作用于车辆的各部分的力和力矩的说明图。图3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在减速时作用于车辆的各部分的力和力矩的说明图。图4A是表示现有的车辆在加速时作用于车辆的各部分的力和力矩的说明图。图4B是表示现有的车辆在减速时作用于车辆的各部分的力和力矩的说明图。 图5A是表不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在加速时作用于车辆的各部分的力和力矩的说明图。图5B是表不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在减速时作用于车辆的各部分的力和力矩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行驶装置的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至图4B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行驶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侧导轨式(側方案内軌条)新交通系统的车辆。该车辆具有车体I和行驶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行驶装置具有左右一对行驶车轮3 ;车轴5,其连结该一对行驶车轮(行驶轮)3 ;悬架装置10,其支承车轴5和一对行驶车轮3 ;转向装置20,其使行驶车轮3朝向沿设置于车辆两侧的侧导轨G的方向。悬架装置10具有转向架(车轴支承体)11,其支承车轴5 ;左右一对空气弹簧19,其配置在转向架11与车体I之间;多个连杆14a、14b和左右一对悬架框15,其将转向架11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转向架11具有俯视时呈U形的本体12。分别从本体12的两臂部分向下方垂下的垂下部形成有车轴承13。车轴5安装在该转向架11的车轴承13上。左右一对悬架框15分别设置在车轴承13的后侧,并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16和自垂下部16的上端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安装部17。悬架框15的垂下部16与转向架本体12及车轴承13通过上下并排且相互平行的上连杆14a和下连杆14b相互连结。这些连杆14a、14b的一端部与悬架框15的垂下部16通过销结合连结,这些连杆14a、14b的另一端部与转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2.17 JP 2010-2817321.一种车辆的行驶装置,其在车体的下部分别配置在所述车体的前侧和后侧,该车辆的行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车轴支承体,其支承安装了行驶轮的车轴;垂下部,其以所述车轴支承体为基准配置在所述车体的中央侧,自所述车体向下方延伸;连杆,其将所述车轴支承体和所述垂下部这两者连结为使所述车轴支承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垂下部向上下方向移动,所述连杆具有下连杆,其分别与所述垂下部和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上连杆,其配置于所述下连杆的上方,分别与所述垂下部和所述车轴支承体通过销结合连结, 所述下连杆中,所述下连杆与所述车轴支承体的销结合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比所述下连杆与所述悬架框的所述垂下部的销结合的位置更靠下方,在将上下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山宽之山本浩道片平耕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