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604198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5:46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包括:进气管、发动机、排气管、压气机、涡轮、连接管、容积腔、移动体和弹簧,移动体安装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移动体的右壁面、容积腔右壁面相连接。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移动体在容积腔内向右移动,第二连接管与第五连接管相连通,排气余热对进气进行加热,发动机冷启动性能较好;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移动体在容积腔内向左移动,第二连接管与第五连接管相隔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带有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进气加热系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
的进排气系统,特别是一种带有涡轮增压器的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增加,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这一目标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世界石油制品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发动机的经济性日渐突出。所以开展发动机有害排放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从事发动机设计者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发动机的进气系统进行加热,不但可以提高发动机在恶劣条件下的冷启动性能,还能减少发动机在冷启动过程中的排气污染。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10062955. 5,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装置,能较好地改善发动机的冷启动工况;但是其进气加热是通过专门的电加热来实现的,从而使加热系统变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使其进气加热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各个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包括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排气管(7)和连接轴(8),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2)通过连接轴(8)与涡轮(6)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积腔(9)、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包括压气机进气管(I)、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排气管(7)和连接轴(8),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2)通过连接轴(8)与涡轮(6)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积腔(9)、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容积腔前壁面 (14)、容积腔后壁面(15)、移动体(16)、弹簧(17)、换热器(18)、第一连接管(19)、第二连接管(20)、第三连接管(21)、第四连接管(22)、第五连接管(23)、第六连接管(24)和贯穿管 (25),容积腔(9)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翔宇马艺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