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60419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5:46
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包括:进气管、发动机、排气管、压气机、涡轮、连接管、容积腔、移动体和弹簧,移动体安装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移动体的右壁面、容积腔右壁面相连接。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移动体在容积腔内向右移动,第二连接管与第五连接管相连通,排气余热对进气进行加热,发动机冷启动性能较好;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移动体在容积腔内向左移动,第二连接管与第五连接管相隔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带有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进气加热系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
的进排气系统,特别是一种带有涡轮增压器的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增加,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这一目标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世界石油制品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发动机的经济性日渐突出。所以开展发动机有害排放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从事发动机设计者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发动机的进气系统进行加热,不但可以提高发动机在恶劣条件下的冷启动性能,还能减少发动机在冷启动过程中的排气污染。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10062955. 5,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加热装置,能较好地改善发动机的冷启动工况;但是其进气加热是通过专门的电加热来实现的,从而使加热系统变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使其进气加热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各个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发动机、发动机排气管、涡轮、涡轮排气管、连接轴、容积腔、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移动体、弹簧、换热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第五连接管、第六连接管和贯穿管,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通过连接轴与涡轮相连接,容积腔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容积腔下壁面、容积腔左壁面、容积腔右壁面、容积腔前壁面、容积腔后壁面固结为一体,换热器安装在压气机进气管上,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容积腔下壁面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涡轮排气管、第三连接管的一端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容积腔上壁面相连通,第四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下壁面、第五连接管的一端相连通,第五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的进气口相连通,换热器的出气口与第六连接管的一端相连通,移动体安装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密封接触,贯穿管贯穿移动体的上下两壁面,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移动体的右壁面、容积腔右壁面相连接。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贯穿管均为直圆管且内径相同,第三连接管的轴线与第四连接管的轴线重合,第三连接管的轴线与贯穿管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在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中,移动体可以在容积腔内左右移动。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发动机排气管内压力较低,移动体右方的容积腔内压力也较低,在弹簧的拉伸作用下移动体向右移动,第三连接管通过贯穿管与第四连接管相连通,涡轮排气管内的一部分排气进入到换热器后再通过第六连接管流出,从而实现对压气机进气管内的进气进行加热,改善发动机的冷启动性能;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发动机排气管内压力较高,移动体右方的容积腔内压力也较高,移动体向左移动并拉伸弹簧,从而使第三连接管与第四连接管相隔断,发动机的排气全部从涡轮排气管流出,压气机入口处进气温度较低,发动机进气量较大,整机性能较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带有涡轮增压器的进气加热系统,既能兼顾发动机的各个转速工况,又能使进气加热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发动机,5、发动机排气管,6、涡轮,7、涡轮排气管,8、连接轴,9、容积腔,10、容积腔上壁面,11、容积腔下壁面,12、容积腔左壁面,13、容积腔右壁面,14、容积腔前壁面,15、容积腔后壁面,16、移动体,17、弹簧,18、换热器,19、第一连接管,20、第二连接管,21、第三连接管,22、第四连接管,23、第五连接管,24、第六连接管,25、贯穿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排气管7、连接轴8、容积腔9、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容积腔前壁面14、容积腔后壁面15、移动体16、弹簧17、换热器18、第一连接管19、第二连接管20、第三连接管21、第四连接管22、第五连接管23、第六连接管24和贯穿管25,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2通过连接轴8与涡轮6相连接,容积腔9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容积腔前壁面14、容积腔后壁面15固结为一体,换热器18安装在压气机进气管I上,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容积腔下壁面11相连通,第二连接管20的两端分别与涡轮排气管7、第三连接管21的一端相连通,第三连接管21的另一端与容积腔上壁面10相连通,第四连接管22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下壁面11、第五连接管23的一端相连通,第五连接管23的另一端与换热器18的进气口相连通,换热器18的出气口与第六连接管24的一端相连通,移动体16安装容积腔9内并与容积腔9的内壁面密封接触,贯穿管25贯穿移动体16的上下两壁面,弹簧17的两端分别与移动体16的右壁面、容积腔右壁面13相连接,第三连接管21、第四连接管22、贯穿管25均为直圆管且内径相同,第三连接管21的轴线与第四连接管22的轴线重合,第三连接管21的轴线与贯穿管25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在本技术中,当发动机4处于低速工况时,发动机排气管5内压力较低,移动体16右方的容积腔9内压力也较低,在弹簧17的拉伸作用下移动体16向右移动,第三连接管21通过贯穿管25与第四连接管22相连通,涡轮排气管7内的一部分排气进入到换热器18后再通过第六连接管24流出,从而实现对压气机进气管I内的进气进行加热,改善发动机4的冷启动性能;当发动机4处于高速工况时,发动机排气管5内压力较高,移动体16右方的容积腔9内压力也较高,移动体16向左移动并拉伸弹簧17,从而使第三连接管21与第四连接管22相隔断,发动机4的排气全部从涡轮排气管7流出,压气机2入口处进气温度较低,发动机4进气量较大,整机性能较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排气管(7)和连接轴(8),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2)通过连接轴(8)与涡轮(6)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积腔(9)、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容积腔前壁面(14)、容积腔后壁面(15)、移动体(16)、弹簧(17)、换热器(18)、第一连接管(19)、第二连接管(20)、第三连接管(21)、第四连接管(22)、第五连接管(23)、第六连接管(24)和贯穿管(25),容积腔(9)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容积腔前壁面(14)、容积腔后壁面(15)固结为一体,换热器(18)安装在压气机进气管(1)上,第一连接管(19)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容积腔下壁面(11)相连通,第二连接管(20)的两端分别与涡轮排气管(7)、第三连接管(21)的一端相连通,第三连接管(21)的另一端与容积腔上壁面(10)相连通,第四连接管(22)的两端分别与容积腔下壁面(11)、第五连接管(23)的一端相连通,第五连接管(23)的另一端与换热器(18)的进气口相连通,换热器(18)的出气口与第六连接管(24)的一端相连通,移动体(16)安装容积腔(9)内并与容积腔(9)的内壁面密封接触,贯穿管(25)贯穿移动体(16)的上下两壁面,弹簧(17)的两端分别与移动体(16)的右壁面、容积腔右壁面(13)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排气余热的管路连接系统,包括压气机进气管(I)、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发动机排气管(5)、涡轮(6)、涡轮排气管(7)和连接轴(8),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4)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5)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6)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5)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7)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2)通过连接轴(8)与涡轮(6)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积腔(9)、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容积腔前壁面 (14)、容积腔后壁面(15)、移动体(16)、弹簧(17)、换热器(18)、第一连接管(19)、第二连接管(20)、第三连接管(21)、第四连接管(22)、第五连接管(23)、第六连接管(24)和贯穿管 (25),容积腔(9)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容积腔上壁面(10)、容积腔下壁面(11)、容积腔左壁面(12)、容积腔右壁面(13)、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翔宇马艺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