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在管管焊接机头上的水冷导电环结构,包括齿轮盖板、转动齿圈、导电环,所述导电环的一侧外表面与所述转动齿圈的一侧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导电环是个空腔体,其内部空腔形成冷却腔,所述导电环的外表面上具有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的冷却液流入口和冷却液流出口,冷却液经所述冷却液流入口流入,经过冷却腔后,经所述冷却液流出口流出。通过上述的冷却液循环结构,导电环上的工作温度被降低,因为导电环的一侧外表面与转动齿圈的一侧外表面是相接触的,则转动齿圈上的工作温度也会被降低,致使钨极周围的区域的温度降低,这样管管焊接机头可以进行持续焊接。(*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在管管焊接机头上的水冷导电环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管管焊接机头中,导电环结构包括具有通孔的齿轮盖板、呈开 口式的转动齿圈、设置在齿轮盖板与转动齿圈之间并呈开口式的导电环,导电 环的一侧外表面与转动齿圈的一侧外表面相抵触,转动齿圈上装有钨极,该导 电环用于将电流传导至转动齿圈上,产生电弧的钨极就安装在转动齿圈上,因 此导电环和转动齿圈的工作温度都很高,使得现有的管管焊接机头通常不能持 续进行焊接工作。出于安全和保护机头等的考虑,设计出该水冷导电环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管管焯接机头的水冷导电环结构, 该结构中导电环上设置有冷却结构来降低导电环和转动齿圈的工作温度,则 使得管管焊接机头可以持续焊接。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在管管焊接机头 上的水冷导电环结构,包括齿轮盖板、呈开口式的转动齿圈、设置在所述齿轮 盖板与所述转动齿圈之间并呈开口式的导电环,所述导电环的一侧外表面与所 述转动齿圈的一侧外表面相接触,所述齿轮盖板具有一个供焊接管件穿过的通 孔,所述通孔的通孔壁去除一段形成开口,所述导电环是个空腔体,其内部空 腔形成冷却腔,所述导电环的外表面上具有与所述冷却腔相连通的冷却液流入 口和冷却液流出口,冷却液经所述冷却液流入口流入,充满所述冷却腔后,经 所述冷却液流出口流出。所述冷却腔内设置有导向隔板,所述导向隔板与所述冷却腔的腔壁之间设 置有分隔板,所述冷却液流入口和所述冷却液流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分隔板的两 侧,所述分隔板用于封堵所述导向隔板与所述冷却腔腔壁之间的空间,冷却液 经所述冷却液流入口流入,被所述导向隔板导流以充满所述冷却腔后,经所述 冷却液流出口流出。所述的冷却腔被所述导向隔板和所述分隔板分隔成冷却液进入通道、冷却 液流出通道和中间通道,所述的冷却液进入通道和所述的冷却液流出通道只有 经所述中间通道才相连通,所述的冷却液进入通道与所述中间通道、所述冷却 液流出通道与所述中间通道都只在所述导电环的两上端部处相连通,所述冷却 液流入口与所述的冷却液进入通道相连通,所述的冷却液流出口与所述的冷却 液流出通道相连通。所述导向隔板的两上端部分别与所述导电环上端部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的冷却液进入通道与所述中间通道、所述冷却液流出通道与所述中间通道 都只在该间隙处相连通。所述的导向隔板为圆弧型,并与所述的导电环同圆心设置。所述的冷却液流入口和所述的冷却液流出口开设在所述导电环外圆周面 的最低部或者靠近最低部处。所述齿轮盖板一侧的外表面与所述导电环另一侧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多 个沿所述导电环圆周方向依次相间隔排列的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用于提供所 述导电环一个作用力使其紧贴所述转动齿圈,所述齿轮盖板一侧的外表面与所 述弹性件的一端部相连,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导电环另一侧的外表面 相接触。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水冷导电环结构 包括齿轮盖板、转动齿圈以及导电环,该导电环是个空腔体,其内部空腔形 成冷却腔,导电环的外表面上具有与冷却腔相连通的冷却液流入口和冷却液 流出口,冷却液经冷却液流入口流入,充满冷却腔后,经冷却液流出口流出, 通过上述的冷却液循环结构,导电环上的工作温度被降低,因为导电环的一 侧外表面与转动齿圈的一侧外表面是相接触的,则转动齿圈上的工作温度也 会被降低,这样管管焊接机头可以进行持续焊接,不会发生因机头工作温度 太高出现故障。附图说明附图1为具有本技术的管管焊接机头的爆炸图; 附图2为本技术中导电环的主视剖视图;其中1、基板;2、冷却腔;3、通孔;4、转动齿圈;5、导电环;6、导向隔板;7、间隙;8、中间通道;9、冷却液流入口; 10、冷却液流出口; 11、弹性件;12、分隔板;13、冷却液进入通道;14、冷却液流出通道;15、 左夹具体;16、右夹具体;17、第一密封盖;18、第二密封盖;19、进水管; 20、出水管;21、凹槽;22、导向环;23、凸台;24、齿轮盖板;25、基板通孔;26、手柄罩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参见附图l所示的管管焊接机头,其外部为由左夹具体15、右夹具体16、 转动设置在左夹具体15、右夹具体16上的第一密封盖17和第二密封盖18构成 的密封结构,左夹具体6、右夹具体7被手柄罩壳26所支撑,左夹具体15、右 夹具体16上具有相互连通的夹持腔,左夹具体15、右夹具体16之间设置有应 用于管管焊接机头的水冷导电环结构,如附图1-2所示,该结构包括齿轮盖板 24、呈开口式的转动齿圈4、设置在齿轮盖板24与转动齿圈4之间并呈开口式 的用于水冷的导电环5,其中导电环5的一侧外表面与转动齿圈4的一侧外表面 相接触,导电环5另一侧的外表面与齿轮盖板24—侧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多个 沿导电环5圆周方向依次相间隔排列的弹性件ll,该弹性件11用于提供水冷导 电环5 —个作用力使其紧贴转动齿圈4,具体来说,齿轮盖板24—侧的外表面 与弹性件11的一端部相连,弹性件11的另一端部抵在导电环5另一侧的外表 面上,通过弹性件11,水冷导电环5与转动齿圈4贴合良好,同时又不会给转 动齿圈4的转动带来太大的阻力,水冷导电环5和转动齿圈4均为导电材料, 达到由水冷导电环5将电流导通到转动齿圈4的目的。焊接时,电信号经水冷导电环5传输至转动齿圈4的钨极上,钨极引弧, 转动齿圈4带着钨极围绕管状工件转动进行焊接,这样的髙温作业如果没在管 管焊接机头上加设冷却结构,通常情况下机头需要焊接一段时间后再冷却一段 时间,然后才能接着焊接。为了提高管管焊接机头的工作效率,本技术中 给导电环设计了冷却结构,具体如下水冷导电环5被设计成空腔体,其内部空腔形成冷却腔2,导电环5的外表 面上具有与冷却腔2相连通的冷却液流入口 9和冷却液流出口 10,冷却液经所 述冷却液流入口 9流入,充满冷却腔2后,经冷却液流出口 10流出。换句话说,导电环5的一上端部上开设有冷却液流入口 9,另一上端部上开设有冷却液流出 口 10,本技术中冷却液选用水,冷却液流入口 9上连有进水管19,冷却液 流出口 IO连有出水管20,但是在实际设计中,由于管管焊接机头是手持式的, 体积要求要小,所以如果在水冷导电环5的上端部另外腾出空间设置进水管19 和出水管20,则使得管管焊接机头的体积会变大,因此在布置进水管19和出水 管20时,最好能利用机头内的狭缝。基于上述目的,冷却液流入口 9和冷却液 流出口 10开设在导电环5外圆周面上的靠近最低部处并且两者相邻近设置。冷却腔2内设置有起导流作用的导向隔板6,导向隔板6为圆弧型,并与 水冷导电环5同圆心设置。该导向隔板6与冷却腔2的腔壁之间设置有分隔板 12,冷却液流入口 9和冷却液流出口 10分别位于分隔板12的两侧,本实施例 中,冷却液流入口 9和冷却液流出口 10处都设置有一分隔板12,如附图2所示, 分隔板12用于封堵所导向隔板6与冷却腔2腔壁之间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冷 却腔2被导向隔板6和分隔板12分隔成冷却液进入通道13、冷却液流出通道 14和中间通道8,冷却液进入通道13和所述的冷却液流出通道14只有经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在管管焊接机头上的水冷导电环结构,包括齿轮盖板(24)、呈开口式的转动齿圈(4)、设置在所述齿轮盖板(24)与所述转动齿圈(4)之间并呈开口式的导电环(5),所述导电环(5)的一侧外表面与所述转动齿圈(4)的一侧外表面相接触,所述齿轮盖板(24)具有一个供焊接管件穿过的通孔(3),所述通孔(3)的通孔壁去除一段形成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环(5)是个循环的空腔体,其内部空腔形成冷却腔(2),该冷却腔(2)可通冷却液循坏起到冷却导电环(5)的作用,所述导电环(5)的外表面上具有与所述冷却腔(2)相连通的冷却液流入口(9)和冷却液流出口(10),冷却液经所述冷却液流入口(9)流入,充满所述冷却腔(2)后,经所述冷却液流出口(10)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红坡,曾铭琪,彭学云,朱志毅,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华恒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