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基础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沉井基础是以沉井法施工的地下结构物和深基础的一种型式。一般先在地表制作成一个井筒状的结构物,即沉井,然后在井壁的围护下通过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达到预定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构筑内部结构。沉井基础广泛应用于桥梁、烟囱、水塔的施工基础中,也可以用作水泵房、地下油库、水池竖井等深井构筑物和盾构或顶管的工作井,技术上比较稳妥可靠,挖土量少,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小,沉井基础埋置较深,稳定性好,能支承较大的荷载。沉井基础以其刚度大、稳定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在大跨度桥梁基础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沉井下沉通常采用空气吸泥机吸泥下沉、冲抓下沉、绞吸下沉等施工方法,但对于在特殊条件和特殊夹层中的沉井,比如在深水区强度较高的胶结夹层中下沉大型沉井,上述施工方法均存在较大的难度胶结夹层强度高,难以破碎,冲抓需要相应的起重设备,绞吸设备施工范围有限等。下面以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大桥为例进行说明。1、设计的地质条件参见图1所示,沉井横桥向的底端平面长边尺寸为62. 4m,高度为68m,下部为50m高钢沉井,上部为18m高混凝土沉井,沉井顶标高为+6. Om,底标高为-62. 0m。参见图2所示,沉井中间段的平面尺寸为62mx38m,沉井由井壁和隔舱分隔为12个井孔,井孔按照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的顺序编号为NrN4、MrM4、SfS4。参见图3所示,沉井顺桥向的底端平面短边尺寸为38. 4m。参见图4所示,沉井顶端平面尺寸为64mx40m。沉井区域自上而下各土层的工程特性简介如下粉砂灰黄色,饱和,松散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深水中大型沉井穿越胶结夹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制作聚能爆破器:采用铁皮制成聚能爆破器的封闭式圆柱形外壳(1),将圆锥形聚能罩(2)布置在外壳(1)的内底面,将水胶炸药(3)装入外壳(1)与聚能罩(2)之间,然后插入雷管(4),再盖上密封盖(6),利用O型圈密封外壳(1)上表面的装药口,利用树脂胶封住插入雷管(4)的密封盖(6)的孔眼,雷管(4)与塑料导爆管(5)连接;S2、安放聚能爆破器:聚能爆破器装药、密封完成后,爆破人员将聚能爆破器妥善运送至沉井井孔平台上,将吊放绳索系接于聚能爆破器铁丝提手上,利用吊放绳索缓慢下放聚能爆破器,导爆管顺着吊放绳索引至沉井顶面,直至聚能爆破器平稳安放于水下需要爆破的卵石胶结夹层的顶面,向下吊放的过程中保持聚能爆破器不与沉井井孔接触,保持导爆管平顺;S3、人工引爆聚能爆破器:聚能爆破器放置到位后,爆破人员从平台上至沉井顶面,所有非爆破作业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吸泥机停止吸泥,吸泥管放置在井孔一角,并用钢丝绳妥善临时固定,爆破指挥员吹哨确认一切准备就绪后,爆破人员利用起爆器激发磁电导爆管,引爆聚能爆破器,完成爆破作业;S4、胶结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水中大型沉井穿越胶结夹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51、制作聚能爆破器采用铁皮制成聚能爆破器的封闭式圆柱形外壳(1),将圆锥形聚能罩(2)布置在外壳(I)的内底面,将水胶炸药(3)装入外壳(I)与聚能罩(2)之间,然后插入雷管(4),再盖上密封盖(6),利用O型圈密封外壳(I)上表面的装药口,利用树脂胶封住插入雷管(4)的密封盖(6)的孔眼,雷管(4)与塑料导爆管(5)连接;52、安放聚能爆破器聚能爆破器装药、密封完成后,爆破人员将聚能爆破器妥善运送至沉井井孔平台上,将吊放绳索系接于聚能爆破器铁丝提手上,利用吊放绳索缓慢下放聚能爆破器,导爆管顺着吊放绳索引至沉井顶面,直至聚能爆破器平稳安放于水下需要爆破的卵石胶结夹层的顶面,向下吊放的过程中保持聚能爆破器不与沉井井孔接触,保持导爆管平顺;53、人工引爆聚能爆破器聚能爆破器放置到位后,爆破人员从平台上至沉井顶面,所有非爆破作业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吸泥机停止吸泥,吸泥管放置在井孔一角,并用钢丝绳妥善临时固定,爆破指挥员吹哨确认一切准备就绪后,爆破人员利用起爆器激发磁电导爆管,引爆聚能爆破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外男,余本俊,邱琼海,刘幸福,王立忠,姜江华,胡军,王甲兵,李斐,李化,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