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静电防护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81523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善静电防护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包括衬底、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衬底上依次设置缓冲层和N型半导体层,其特征是:所述N型半导体层和缓冲层区分成第一岛状结构、第二岛状结构和第三岛状结构,在第二岛状结构和第三岛状结构上依次设置有源层和P型半导体层,在第三岛状结构上的P型半导体层上设置透明导电层;在所述第一岛状结构、第二岛状结构上的P型半导体层、透明导电层上设置钝化层,第一电极穿过钝化层与透明导电层和第二岛状结构中的N型半导体层连接,第二电极穿过钝化层与第一岛状结构中的N型半导体层和第二岛状结构上的P型半导体层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的提高了静电防护,减少静电带来的损伤,延长了LED芯片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LED芯片结构,尤其是一种改善静电防护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属于LED芯片

技术介绍
静电学是十八世纪以库仑定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研究静止电荷及磁场作用规律的学科,是物理学中电磁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静电是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到处存在的,但是在二十世纪40-50年代,半导体产业很少有静电问题,因为那时是晶体三极管和二极管,而所产生的静电也不如现在普遍。在60年代,随着对静电非常敏感的MOS器件的出现,静电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70-9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密度越来越大,一方面其二氧化硅膜的厚度越来越薄(微米一纳米),其承受的静电电压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产生和积累静电的材料如塑料,橡胶等大量使用,使得静电现象越来越普遍存在。在二十世纪中期,很多静电问题都是由于人们没有ESD (Electro-Staticdischarge,静电释放)意识而造成的。即使现在也有很多人怀疑ESD是否会对电子产品造成损坏,这是因为大多数ESD损害发生在人的感觉以外。因为人体对静电放电的感知电压约为3KV,而许多电子元件在几百伏甚至几十伏时就会损坏,通常电子器件对被ESD损坏后没有明显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善静电防护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包括衬底(5)、N型半导体层(3)、P型半导体层(1)、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12),衬底(5)上依次设置缓冲层(4)和N型半导体层(3),缓冲层(4)覆盖于衬底(5)上,N型半导体层(3)覆盖于缓冲层(4)上,其特征是:所述N型半导体层(3)和缓冲层(4)区分成第一岛状结构(9)、第二岛状结构(10)和第三岛状结构(11);在所述第二岛状结构(10)和第三岛状结构(11)上依次设置有源层(2)和P型半导体层(1),在第三岛状结构(11)上的P型半导体层(1)上设置透明导电层(6);在所述第一岛状结构(9)、第二岛状结构(10)上的P型半导体层(1)、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静电防护的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包括衬底(5)、N型半导体层(3)、P型半导体层(I)、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12),衬底(5)上依次设置缓冲层(4)和N型半导体层(3),缓冲层(4)覆盖于衬底(5)上,N型半导体层(3)覆盖于缓冲层(4)上,其特征是所述N型半导体层(3)和缓冲层(4)区分成第一岛状结构(9)、第二岛状结构(10)和第三岛状结构(11);在所述第二岛状结构(10)和第三岛状结构(11)上依次设置有源层(2)和P型半导体层(1),在第三岛状结构(11)上的P型半导体层(I)上设置透明导电层(6);在所述第一岛状结构(9)、第二岛状结构(10)上的P型半导体层(I)、透明导电层(6)上设置钝化层(7),该钝化层(7)包覆第一岛状结构(9)、第一岛状结构(9)与第二岛状结构(10)之间的沟槽、第二岛状结构(10)与第三岛状结构(11)之间的沟槽、第二岛状结构(10)及第二岛状结构(10)上的P型半导体层(I)和有源层(2)、第三岛状结构(11)及第三岛状结构(11)上的透明导电层(6 )、P型半导体层(I)和有源层(2 );所述第一电极(8 )分别穿过钝化层(7 )与透明导电层(6)和第二岛状结构(11)中的N型半导体层(3)连接;所述第二电极(12)分别穿过钝化层(7)与第一岛状结构(9)中的N型半导体层(3)和第二岛状结构(10)上的P型半导体层(I)连接;所述第一电极(8)、第一岛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淋杜高云邓群雄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