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藏式刹车装置,借由调整组的设计,其可操作该调整组的卡合件后,即可快速调整该车架的上、下车架的伸缩长度,并且于该上、下车架调整过程中,该连接器的上、下杆亦同步进行调整,而当调整完成后,只要将该卡合件与该调整组的本体固定后,以透过该卡合件使该车架的上、下车架及连接器的上、下杆皆可获得顶掣固定,而快速完成车架、该连接器长度调整外,并使得调整后的刹车动作上更加稳定,进而有效增加使用的方便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刹车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内藏于车架内的内藏式刹车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现有内藏式刹车装置I具有一刹车手把11,一控制轮组A停止转动的刹车器12,以及一将该刹车手把11与刹车器12相互连接的连接器13 ;其中,该连接器13设于一车架2内,而该车架2由相互套合的上、下车架21、22所组成,同时该连接器13具有一与该刹车手把11连接的上杆131,一与该刹车器12连接的下杆132,以及一分别连接该上、下杆131、132的连接件133,而前述该连接件133上开设有一穿孔1331,而该上杆131固定该连接件133 —端,而该穿孔1331则供该下杆132穿置。仍续前述,当该上、下车架21、22伸缩调整时,可借由该下杆132于该连接件133上直接滑动,同时该上杆131并随着该上、下车架21、22进行调整至适当位置;配合参阅图2,当该刹车手把11刹车时,使用人员拉动该刹车手把11,进而连动该上杆131上拉,而使该连接件133呈倾斜,而使该下杆132与该穿孔1331形成卡掣状态,进而使该下杆132随着该上杆131连动,并带动该刹车器12进行刹车动作;然而,经长期反复刹车状态下,该穿孔1331容易与该下杆132产生磨损,而使该穿孔1331逐渐扩大,而当该穿孔1331扩大时,容易导致该连接件133受到该上杆131上拉时,该穿孔1331并无法与该下杆132形成卡掣状态,造成刹车失效或刹车不稳定,进而导致使用上的不方便,实须改善。再者,该内藏式刹车装置I必须经由操作者持续握持该刹车手把11,该刹车器12才能发挥刹车的效果,故当使用者放开该刹车手把11时,该刹车器12则会失去刹车效果,故在操作者无握持该刹车手把11的情况时,无法将该内藏式刹车装置I呈刹车死锁状态,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亦须改善。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刹车装置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藏式刹车装置,其可快速且稳固地完成该车架长度的调整,并且使得调整后的刹车动作更加稳定,进而增加调整使用上的方便性。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内藏式刹车装置,其包含有一刹车手把,一控制轮组停止转动的刹车器,以及一连接该刹车手把与该刹车器的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设于一车架内,而该车架由相互套合的上、下车架所组成;该连接器具有一与该刹车手把连接的上杆,一与该刹车器连接的下杆,以及一连接该上、下杆的调整组;其中,该上车架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嵌合孔;另,该调整组包括有一固设于该下车架上的本体,一枢设于该本体上且可伸入该嵌合孔内的卡合件,以及一受该卡合件顶掣且将该上、下杆相互连接的连接组,而该连接组具有一固设于该下杆上且供该上杆穿置的连接座,一设于该连接座上且顶掣该上杆的顶掣件,以及一设于该连接座与顶掣件间的弹性件;另,该上杆相对于该顶掣件处形成有一定位部,而该顶掣件相对于该定位部处则形成有一嵌卡该定位部的吻合部,而该吻合部由多个卡齿排列而成。上述卡合件相对于该顶掣件处枢设有一滚珠。上述顶掣件相对于该上杆处开设有一开槽,该开槽上设置有一第二顶掣件,而该吻合部设于该第二顶掣件,该第二顶掣件与该开槽间另设有一弹簧。上述上杆与刹车手把间设置有一刹车固定器,该刹车固定器包括有一固设于该上车架上的壳体,一设于该上车架内且供该上杆设置的滑移块,一设于该滑移块与该壳体间的回复件,一枢设于该壳体上且供该刹车手把连动的连动件,以及一连接该滑移块、连动件的连接件,而该连动件两侧延伸有一翼部,该刹车手把一端延伸有一凸块,且该凸块顶掣该翼部。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内藏式刹车装置借助调整组的设计,于该车架伸缩调整时,可直接操作该卡合件后,即可快速调整该车架的上、下车架的伸缩长度,并且于该上、下车架调整过程中,该连接器的上、下杆亦同步进行调整,而当调整完成后,只要将该卡合件与该调整组的本体固定后,该车架的上、下车架、及连接器的上、下杆皆可受到该卡合件顶掣而固定,进而快速完成该车架及该连接器长度的伸缩调整外,同时更加提升刹车动作更加稳定;此外,更可适时搭配有一刹车固定器的设计,更可控制该刹车器一般行驶间的刹车,或者控制该刹车器死锁固定等多重模式,以使该内藏式刹车装置于操作使用上更为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内藏式刹车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内藏式刹车装置的刹车状态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I处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图6至图7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及图11至图12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3内藏式刹车装置31刹车手把32刹车器331上杆332下杆4车架41上车架412嵌合孔5调整组52卡合件521滚珠531连接座532顶掣件5321吻合部5322开槽33连接器3311定位部42下车架51本体53连接组533弹性件5323第二顶掣件5324 弹簧62滑移块641 翼部6刹车固定器 61壳体63回复件64连动件65连接件A轮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不。参阅图3,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该内藏式刹车装置3安装于一车架4上,该车架4由相互套合的上、下车架41、42所组成,而前述该上车架41上形成有多个嵌合孔412 ;另,该内藏式刹车装置3包括有一刹车手把31,一控制轮组A停止转动的刹车器32,以及一将该刹车手把31与刹车器32相互连接且设于该车架4内的连接器33 ;其中,该连接器33具有一与该刹车手把31连接的上杆331,一与该刹车器32连接的下杆332,以及一分别连接该上、下杆331、332的调整组5。配合参阅图4、图5,该调整组5具有一固设于该下车架42上的本体51,一枢设于该本体51上且可伸置入该嵌合孔412内的卡合件52,以及一受该卡合件52顶掣且将该上、下杆331、332相互连接的连接组53 ;其中,该上杆331上形成有一定位部3311,而该定位部3311的形状于本实施例中,以锯齿状为例说明;另,为避免该卡合件52与该连接组53产生磨损,故于本实施例中,于该卡合件52上且相对于该连接组53处枢设有一滚珠521,避免该卡合件52与该连接组53产生磨损。仍续前述,该连接组53具有一固设于该下杆332上且可供该上杆331穿置的连接座531,一设于该连接座531上且可顶掣该上杆331的顶掣件532,以及至少一设于该连接座531与顶掣件532间的弹性件533 ;其中,该顶掣件532相对于该定位部3311处则形成有一可吻合该定位部3311形状的吻合部5321 ;另,该弹性件533于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为例说明;而前述该卡合件52可伸置入该嵌合孔412后,该滚珠521并顶掣该顶掣件532。参阅图3、图6,当欲调整该车架4长度时,以将该卡合件52向该本体51外旋动,使该卡合件52脱离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藏式刹车装置,其包含有一刹车手把,一控制轮组停止转动的刹车器,以及一连接该刹车手把与该刹车器的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设于一车架内,而该车架由相互套合的上、下车架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有一与该刹车手把连接的上杆,一与该刹车器连接的下杆,以及一连接该上、下杆的调整组;其中,该上车架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嵌合孔;另,该调整组包括有一固设于该下车架上的本体,一枢设于该本体上且可伸入该嵌合孔内的卡合件,以及一受该卡合件顶掣且将该上、下杆相互连接的连接组,而该连接组具有一固设于该下杆上且供该上杆穿置的连接座,一设于该连接座上且顶掣该上杆的顶掣件,以及一设于该连接座与顶掣件间的弹性件;另,该上杆相对于该顶掣件处形成有一定位部,而该顶掣件相对于该定位部处则形成有一嵌卡该定位部的吻合部,而该吻合部由多个卡齿排列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藏式刹车装置,其包含有一刹车手把,一控制轮组停止转动的刹车器,以及一连接该刹车手把与该刹车器的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设于一车架内,而该车架由相互套合的上、下车架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有一与该刹车手把连接的上杆,一与该刹车器连接的下杆,以及一连接该上、下杆的调整组;其中,该上车架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嵌合孔;另,该调整组包括有一固设于该下车架上的本体,一枢设于该本体上且可伸入该嵌合孔内的卡合件,以及一受该卡合件顶掣且将该上、下杆相互连接的连接组,而该连接组具有一固设于该下杆上且供该上杆穿置的连接座,一设于该连接座上且顶掣该上杆的顶掣件,以及一设于该连接座与顶掣件间的弹性件;另,该上杆相对于该顶掣件处形成有一定位部,而该顶掣件相对于该定位部处则形成有一嵌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神基,
申请(专利权)人:蔡神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