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71631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4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压模具。所述冲压模具包括卸料板以及位于卸料板下侧的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固定在下模座上侧的下垫板以及固定在下垫板上侧并与所述卸料板相对设置的下模板。所述下模设有朝所述卸料板方向突伸超出所述下模板面向卸料板的一侧表面的缓冲件,从而使得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冲压模具工作过程中,卸料板向下运动时会先与缓冲件接触,以进行缓冲和能量释放,然后继续下行以与下模板接触而进入工作状态;由此可减小卸料板的振动,有效防止卸料板的振动给下模板带来变形而降低模具精度和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缓冲件的冲压模具。
技术介绍
冲压模具是冲压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冲压件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等,与模具设计和制造有直接关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冲压模具为由金属和其他刚性材料制成的用于冲压成形的工具,其通常包括有上模座、上模板、冲子固定板、卸料背板、卸料板、下模板、下垫板、下模座等构件。在高速冲压过程中,特别是当冲压模具的冲压速度达到每分钟1000次以上时,卸料板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振动,由此会导致一方面模具精度失稳;另一方面脉冲压力振幅大,频率高,从而极易造成疲劳。另外模具的振动会给模板带来变形,进而降低模具精度和寿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冲压模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模板变形而降低模具精度的冲压模具。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包括卸料板以及位于卸料板下侧的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固定在下模座上侧的下垫板以及固定在下垫板上侧并与所述卸料板相对设置的下模板,所述下模设有朝所述卸料板方向突伸超出所述下模板面向卸料板的一侧表面的缓冲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件包括固定在下垫板内的弹性元件以及固定在弹性元件上并朝卸料板方向穿过所述下模板的缓冲传递零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元件为聚氨酯弹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内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所述缓冲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卸料板与下模板相对的一侧表面凹设有若干段差沟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冲压模具还包括上模座、固定在上模座下侧的上垫板、固定在上垫板下侧的冲子固定板以及位于冲子固定板下侧的卸料背板,所述卸料板固定在卸料背板下侧,所述上模座、上垫板、冲子固定板、卸料背板及卸料板共同组成上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冲压模具通过在所述下模上设置朝所述卸料板方向突伸超出下模板面向卸料板的一侧表面的缓冲件,从而使得在本技术冲压模具工作过程中,卸料板向下运动时会先与缓冲件接触,以进行缓冲和能量释放,然后继续下行以与下模板接触而进入工作状态;由此可减小卸料板的振动,有效防止卸料板的振动给下模板带来变形而降低模具精度和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卸料板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为本技术冲压模具100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冲压模具100包括上模及与上模相对的下模。所述上模自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模座1、固定在上模座I下侧的上垫板2、固定在上垫板2下侧的冲子固定板3、位于冲子固定板3下侧的卸料背板4以及固定于卸料背板4下侧的卸料板5。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8、固定在下模座8上侧的下垫板7以及固定在下垫板7上侧的下模板6。所述卸料板5与下模板6相对设置并且相互作用以供脱料。所述卸料板5与下模板6相对的一侧表面凹设有若干段差沟槽51,由此可减小所述卸料板5与下模板6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本技术冲压模具100在工作过程中卸料板5与下模板6之间因撞击而产生的噪音。所述段差沟槽51深度为O. 2毫米,并且所述段差沟槽51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卸料板5。所述下模设有朝所述卸料板5方向突伸超出所述下模板6面向卸料板5的一侧表面的缓冲件9。所述缓冲件9包括固定在下垫板内的弹性元件91以及固定在弹性元件91上并朝卸料板5方向穿过所述下模板6的缓冲传递零件92。由此在本技术冲压模具100工作过程中,卸料板5向下运动时会先与缓冲件9接触,以进行缓冲和能量释放,然后继续下行以与下模板6接触,从而进入工作状态。在本技术中所述弹性元件91为聚氨酯弹簧,该种聚氨酯弹簧强度高,回弹性好,压缩永久变形小,吸收能量大,缓冲性好,因而采用该种弹簧进行缓冲可有效进行缓冲和吸收能量,减小卸料版5的振动。另外,在本技术中所述下模内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所述缓冲件9。由以上可得,本技术冲压模具100通过在所述下模上设置朝所述卸料板5方向突伸超出下模板6面向卸料板5的一侧表面的缓冲件9,从而使得在本技术冲压模具100工作过程中,卸料板5向下运动时会先与缓冲件9接触,以进行缓冲和能量释放,然后继续下行以与下模板6接触而进入工作状态;由此可减小卸料板5的振动,有效防止卸料板5的振动给下模板6带来变形而降低模具精度和寿命。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 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压模具,包括卸料板以及位于卸料板下侧的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固定在下模座上侧的下垫板以及固定在下垫板上侧并与所述卸料板相对设置的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设有朝所述卸料板方向突伸超出所述下模板面向卸料板的一侧表面的缓冲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模具,包括卸料板以及位于卸料板下侧的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固定在下模座上侧的下垫板以及固定在下垫板上侧并与所述卸料板相对设置的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设有朝所述卸料板方向突伸超出所述下模板面向卸料板的一侧表面的缓冲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固定在下垫板内的弹性元件以及固定在弹性元件上并朝卸料板方向穿过所述下模板的缓冲传递零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聚氨酯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军代厚杰程龙师传涛黄国明戚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