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流发光装置,包括:一主要发光模块以及一次要发光模块,且主要发光模块与次要发光模块个别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其中,次要发光模块邻设于主要发光模块,且次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小于主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交流发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提高发光效率的交流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发光二极管广泛地应用在白光照明装置、指示灯、车用信号灯、车用大灯、闪光灯、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摄像机的光源、户外显示单元...等等。然而,目前的发光二极管发光源无法直接操作于交流电源之下,故需通过一整流器(AC/DC),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后,发光二极管的光源才能稳定发光。图1A所示的传统的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ACLED) I,该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I为一外加的桥式整流电路(发光二极管Dl-1 D1-4、D2-1 D2-4、D3-1 D3-4以及D4-1 D4-4)再加上一串联而成的高压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D5-1 D5-9)所建构而成,而图1B显示图1A的传统的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I的等效电路。如图1A所示,传统的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I中的发光二极管D5-1 D5-9相当于图1B的主要发光元件D5,而发光二极管Dl-1 Dl-4、D2-1 D2_4、D3-1 D3-4以及D4-1 D4-4相当于图1B的次要发光元件D1、D2、D3与D4,且次要发光元件D1-D4也可用于将交流电输入整流为直流电输出,因此,主要发光元件D5不论交流电的信号为正向偏压或负向偏压皆维持发光,但是次要发光兀件Dl与D3仅在交流电的信号为正向偏压时,才会发光;而次要发光兀件D2与D4仅在交流电的信号为负向偏压时,才会发光。换句话说,主要发光元件D5不论在何时皆会导通(ON)并发光,而部分的次要发光元件仅在交流电为正向偏压或负向偏压时,才会导通并发光。假设将传统的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I的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面积均设为1,而整个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I的总面积为16个次要发光元件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加上9个主要发光元件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故总面积即为25,而主要发光元件为100%导通时间(duty on)且次要发光元件为50%导通时间(duty on)。因此,传统的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I于交流电的信号为正向偏压或负向偏压的有效发光面积即为16*0. 5+9*1 = 17。因为传统的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I的次要发光元件有一半周期时间为逆向偏压而无法发光,致使发光二极管的有效的发光面积减少而无法获得最佳效率。鉴于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并无法有效提高发光效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颖的交流发光装置,可用于提高整体交流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鉴述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提高发光效率的交流发光装置,且可同时延长交流发光装置内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寿命以及兼顾整个交流发光装置的可靠度的要求。在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流发光装置,包括一主要发光模块以及一次要发光模块,且该主要发光模块与该次要发光模块个别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其中,该次要发光模块邻设于该主要发光模块,且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小于该主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为进一步对本创作有更深入的说明,乃通过以下图示、图号说明及专利技术详细说明,冀能对贵审查委员于审查工作有所助益。附图说明图1A显示传统的交流电驱动发光二极管示意图。图1B显示图1A的等效电路图。图2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交流发光装置。图3A-图3B显示交流输入电源为正信号,交流发光装置的电路操作示意图。图4A-图4B显示交流输入电源为负信号,交流发光装置的电路操作示意图。图5显示主要发光模块中单一个发光二极管与次要发光模块中单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面积比和交流发光装置增加亮度率的关系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1、2交流发光装置11,21主要发光模块12,22次要发光模块Dl D5发光兀件Dl-1 D1-4、D2_1 D2-4、D3-1 D3-4、D4-1 D4-4、D5~l D5-9发光二极管Vi输入电源Vo输出电源Vm整流后的最大电压峰值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对本专利技术的特征、目的及功能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下文特将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相关细部结构以及设计的理念原由进行说明,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详细说明陈述如下图2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交流发光装置2。交流发光装置2包括一主要发光模块21以及一次要发光模块22,且主要发光模块21与次要发光模块22个别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次要发光模块22邻设于主要发光模块,在本实施例中这些次要发光模块22包围这些主要发光模块21。然而,次要发光模块22并不一定需要如图2中所示设置于主要发光模块21外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次要发光模块22也可以全部设置在主要发光模块21的一侧,又或者次要发光模块22也可以设置于中央部位,而主要发光模块21设置于周围或者包围次要发光模块22。主要发光模块21具有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D5-1 D5-9,而该主要发光模块21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皆相同,且该主要发光模块21内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至少二发光二极管为串联连接。次要发光模块22具有封闭式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且该次要发光模块22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皆相同,该次要发光模块22中单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要小于主要发光模块21中单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而该次要发光模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分成至少四个子模块,且每个子模块中至少包括四个发光二极管(例如,Dl-1 Dl-4、D2-1 D2-4、D3-1 D3-4以及D4-1 D4-4)且该四个子模块中的至少二子模块相互并联(例如,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l-1 D1-4的子模块与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4-1 D4-4的子模块相互并联,或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2-1 D2-4的子模块与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3-1 D3-4的子模块相互并联),而其中每一子模块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相互串联(例如,图3B或图4B的等效电路图)。当该交流发光装置2接收一交流电源时,该次要发光模块22中的该至少四个子模块用于将该交流输入电源Vi对主要发光模块21进行整流为一直流输出电压Vo,例如,当该交流电源为正周期时,该次要发光模块22中的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l-1 D1-4的子模块与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3-1 D3-4的子模块用于整流该电源,且于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至少二子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导通而产生亮度(例如,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l-1 D1-4的子模块与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3-1 D3-4的子模块)。或者是,当该交流电源为负周期时,该次要发光模块22中的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2-1 D2-4的子模块与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4-1 D4-4的子模块用于整流该电源,且于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至少二子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为导通而产生亮度(例如,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2-1 D2-4的子模块与包括有发光二极管D4-1 D4-4的子模块)。另外,不论该交流电源为正或负周期时,由于次要发光模块22将交流电源整流为直流输出给主要发光模块21,所以该主要发光模块21内的每一个发光二极管(例如,D5-1 D5-9)皆会被导通而产生亮度。此外,该交流发光装置2的总面积为一定值且不为0,而总面积为主要发光模块21的面积与次要发光模块22的面积的和。另外,将次要发光模块22的一发光二极管的面积乘上该次要发光模块22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再乘上该次要发光模块22的一发光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流发光装置,包括:一主要发光模块;该主要发光模块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以及一次要发光模块,该次要发光模块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其中该次要发光模块邻设于该主要发光模块,且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小于该主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04 TW 1001359061.一种交流发光装置,包括 一主要发光模块;该主要发光模块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以及 一次要发光模块,该次要发光模块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 其中该次要发光模块邻设于该主要发光模块,且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小于该主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该主要发光模块具有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且该主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皆相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该主要模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至少二发光二极管为串联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该次要发光模块具有封闭式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且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皆相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该次要发光模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分成至少四子模块,且该四子模块中的至少二子模块相互并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每一子模块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相互串 联。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当该交流发光装置接收一交流电源时,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该至少四子模块系用于将该交流电源整流为一直流电流。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当该交流电源为正周期时,该次要发光模块用于整流该电源,且于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至少二子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产生亮度。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当该交流电源为负周期时,该次要发光模块用于整流该电源,且于该次要发光模块中的至少二子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产生亮度。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当该交流电源为正或负周期时,该主要发光模块皆会产生亮度。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发光装置,其中当要进一步调高该主要发光模块的发光效率时,则增加该主要发光模块的发光面积并相对的减少该次要发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彦玮,
申请(专利权)人: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奇明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