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阻止返尘的纱筒组吸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21152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3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效阻止返尘的纱筒组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状集尘罩,通过集尘管与所述集尘罩相连通的滤尘结构,以及设于所述集尘管中的吸风机;所述集尘罩内部设有纱筒支架和多个纱筒立轴;所述滤尘结构中设有至少两块平行的过滤板,距离滤尘结构入口最近的一块所述过滤板为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中至少有一个侧面与平行的所述壳体壁面间留有空隙,至少一块所述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全部与所述壳体壁面密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纱筒组吸尘装置的吸尘范围覆盖到整个纱筒组,且滤尘结构中在过滤方向的最后一块过滤板前设置与壳体壁面留有空隙的过滤板或挡板,有效阻止返尘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织领域的吸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纱筒上的吸尘装置。
技术介绍
纺织领域,纱线在生产的各道工序中会或多或少产生包括棉尘、飞花在内的尘絮,从而影响纺织的质量,污染车间环境。传统的吸尘装置设于相应纺织机械的上方,包括集尘罩、吸风机和与集尘罩相连通的过滤结构,工作时通过吸风机由集尘罩将下方产生的尘絮吸入过滤结构,从而清洁产尘纺织机械周围的环境,但是由于吸尘装置的集尘罩所对的环境为开放式环境,很难清理彻底。另外,过滤结构通常由过滤袋和过滤板两种,过滤袋通常为布袋,透气性不好,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容易发生尘絮从过滤结构反向进入集尘管或集尘罩的返尘现象,过滤板虽然透气性较好,但也不能很好的避免返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从源头上吸尘、集尘,且集尘范围大,成本低,能有效阻止返尘,提高吸尘效率的纱筒组吸尘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有效阻止返尘的纱筒组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状集尘罩,通过集尘管与所述集尘罩相连通的滤尘结构,以及设于所述集尘管中的吸风机;所述集尘罩内部设有纱筒支架和多个纱筒立轴,集尘罩侧壁上开有纱线出线孔;所述滤尘结构包括一端敞口的箱状壳体、设于壳体内的至少两块平行的过滤板及设于所述壳体敞口端的出风网,所述滤尘结构与所述集尘管的连接端为滤尘结构入口,距离所述滤尘结构入口最近的一块所述过滤板为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中至少有一个侧面与平行的所述壳体壁面间留有空隙,至少一块所述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全部与所述壳体壁面密封连接。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壳体内共设有三块所述过滤板,距离所述滤尘结构入口最远的一块为第三过滤板,所述第三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全部与所述壳体壁面密封连接。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之间的过滤板为第二过滤板,所述壳体壁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一个侧面间留有空隙,相对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一个相应侧面间留有空隙。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壳体壁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一个侧面间的空隙长度为所述第一过滤板沿该空隙长度方向的总长的1/10。本专利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纱筒组吸尘装置的吸尘范围覆盖到整个纱筒组,工作空间封闭,吸尘效果好。且自带纱筒支架和纱筒立轴,无需与另外的纱筒固定装置配合,简化结构,安装方便。最重要的是,滤尘结构中在过滤方向的最后一块过滤板前设置与壳体壁面留有空隙的过滤板或挡板,有效阻止尘絮从滤尘结构中返回集尘管,甚至集尘罩,有助于进一步从源头上保持纱线的清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集尘罩的侧视剖视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集尘罩的俯视图中2、集尘罩,4、集尘管,6、吸风机,8、纱筒支架,12、纱筒立轴,14、纱线出线孔,16、 第一漏斗部,18、壳体,22、出风网,24、第一过滤板,26、第二过滤板,28、第三过滤板,32、空隙,34、空隙,36、第二漏斗部,42、壳体壁面的一侧,44、壳体壁面的相对一侧,α、夹角,β、夹角。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3所示,一种有效阻止返尘的纱筒组吸尘装置,包括长条状集尘罩2,通过集尘管4与集尘罩2相连通的滤尘结构,以及设于集尘管4中的吸风机6。集尘罩2内部设有纱筒支架8和五个纱筒立轴12,集尘罩2侧壁上开有纱线出线孔14。纱线出线孔14的直径为1-3毫米。集尘罩2包括长方体状中空本体和设于集尘罩2底端的第一漏斗部16。第一漏斗部16的大口一端正对集尘罩2内腔,小口一端与集尘管4连通。第一漏斗部16的侧壁与纱筒立轴12的排列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36-50°,夹角α控制在合适的范围有利于保证第一漏斗部16对尘絮起到一定的聚拢集中作用,同时也避免占用过多空间。滤尘结构包括一端敞口的箱状壳体18、设于壳体18内的三块平行过滤板及设于壳体18敞口端的出风网22,滤尘结构与集尘管4的连接端为滤尘结构入口,距离滤尘结构入口最近的一块过滤板为第一过滤板24,距离滤尘结构入口最远的一块过滤板为第三过滤板28,第一过滤板24和第三过滤板28之间的过滤板为第二过滤板26。壳体壁面的一侧42与第一过滤板24平行于过滤方向的一个侧面间留有空隙32,空隙32的长度为第一过滤板沿空隙32长度方向的总长的1/10。壳体壁面的相对一侧44与第二过滤板26平行于过滤方向的一个相应侧面间留有空隙34。空隙34的长度为第二过滤板26沿空隙34长度方向的总长的1/10。第三过滤板28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全部与壳体18壁面密封连接。第一过滤板24和第二过滤板26间的垂直距离为第二过滤板26和第三过滤板28间垂直距尚的O. 5-1倍。过滤结构还包括设于过滤结构顶端的第二漏斗部36。第二漏斗部36的大口一端与壳体18内腔连通,小口一端与集尘管4连通,第二漏斗部36的侧壁与纱筒立轴12的排列方向之间的夹角β为45-60°,以保证集尘罩2中的尘絮通过集尘管4能顺利进入过滤结构的第二漏斗部36,而粘附在过滤板上的尘絮则不易通过向第二漏斗部36的小口一端反向进入集尘管4。本专利技术的纱筒组吸尘装置以纱筒支架水平来进行安装。工作前,将纱筒套置在集尘罩2中相应的纱筒立轴12上,各纱筒的纱线头部从对应纱线出线孔14穿出。工作时,纱筒上产生的尘絮始终被限制在集尘罩2内,吸风机6工作将集尘罩2内带有尘絮的空气通过第一漏斗部16的聚拢,集尘管4的输送,导入过滤结构,尘絮被截留在过滤板上,空气通过出风网22逸出。具体地,少部分尘絮被截留在第一过滤板24和第二过滤板26上,大部分依次通过空隙32、空隙34,到达第三过滤板28并被截留,粘附在第三过滤板28上的尘絮由于第一、第二过滤板24、26的阻挡,很难再重新返回集尘管4,可有效避免返尘现象。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纱筒组吸尘装置自带纱筒支架8,无需与另外的固定支架配套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以上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专利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效阻止返尘的纱筒组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状集尘罩,通过集尘管与所述集尘罩相连通的滤尘结构,以及设于所述集尘管中的吸风机;所述集尘罩内部设有纱筒支架和多个纱筒立轴,集尘罩侧壁上开有纱线出线孔;所述滤尘结构包括一端敞口的箱状壳体、设于壳体内的至少两块平行的过滤板及设于所述壳体敞口端的出风网,所述滤尘结构与所述集尘管的连接端为滤尘结构入口,距离所述滤尘结构入口最近的一块所述过滤板为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中至少有一个侧面与平行的所述壳体壁面间留有空隙,至少一块所述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全部与所述壳体壁面密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效阻止返尘的纱筒组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状集尘罩,通过集尘管与所述集尘罩相连通的滤尘结构,以及设于所述集尘管中的吸风机;所述集尘罩内部设有纱筒支架和多个纱筒立轴,集尘罩侧壁上开有纱线出线孔;所述滤尘结构包括一端敞口的箱状壳体、设于壳体内的至少两块平行的过滤板及设于所述壳体敞口端的出风网,所述滤尘结构与所述集尘管的连接端为滤尘结构入口,距离所述滤尘结构入口最近的一块所述过滤板为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中至少有一个侧面与平行的所述壳体壁面间留有空隙,至少一块所述过滤板平行于过滤方向的四个侧面全部与所述壳体壁面密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效阻止返尘的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郁峰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科时达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