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包括: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主片、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封盖和若干隔片,所述封盖与所述主片的长度方向开口端对接相嵌形成一异形管件,所述若干隔片设置在所述异形管件的内部将所述异形管件分隔成多个隔断的独立管段,所述主片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换热管的成型通槽。其中,所述主片的U形开口端宽度大于所述封盖的U形开口端宽度,所述封盖U形开口端内嵌于所述主片的U形开口端的内壁,且所述封盖U形开口端与所述主片的U形开口端之间为密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集液管相对于传统的圆管式集液管有便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成本,且保证了精度并减少缺陷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部件构造的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
技术介绍
冷凝器是空调的关键组件之一,是一种热交换器。压缩机对制冷剂蒸汽做功,使之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并进入冷凝器。高温的制冷剂通过冷凝器的换热管管壁和翅片向外界放热,并冷凝成液态,即从过热状态转变为过冷状态。过冷的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节流,成为压力较低的状态后,进入蒸发器,在其中吸热蒸发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气体,并再次进入压缩器,从而完成制冷循环。目前,轿车用冷凝器以平行流过冷式冷凝器为主,平行流过冷式冷凝器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左侧集液管和右侧集液管,以及导通设置在所述左侧集液管和右侧集液管之间的散热管和用于制冷剂储存的储液器。现有的冷凝器大多采用传统的圆管式集液管,在传统的圆管式集液管上开设换热管和隔片安装槽,各部件的安装和固定通过点焊之类的人工操作实现。现有的集液管不利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较低,且集液管上的安装槽加工精度难以保证,缺陷率较高。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克服上述传统集液管存在的不足,便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精度并减少缺陷率,尤其适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能克服上述传统集液管存在的不足,便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精度并减少缺陷率,尤其适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同时还能实现简化工艺结构,减轻重量,降低成本,且能满足冷凝器使用的性能与耐久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包括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主片、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封盖和若干隔片,所述封盖与所述主片的长度方向开口端对接相嵌形成一异形管件,所述若干隔片设置在所述异形管件的内部将所述异形管件分隔成多个隔断的独立管段,所述主片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换热管的成型通槽。较佳的,所述主片的U形开口端宽度大于所述封盖的U形开口端宽度,所述封盖U形开口端内嵌于所述主片的U形开口端的内壁,且所述封盖U形开口端与所述主片的U形开口端之间为密封连接。较佳的,所述封盖内壁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隔片的卡槽,所述隔片插设在所述卡槽内。较佳的,所述封盖上设置有用于导通连接冷凝器储液器的通孔。较佳的,所述封盖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其他部件的翻边槽和翻边孔。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采用的集液管包括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主片、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封盖和若干隔片,所述封盖与所述主片的长度方向开口端对接相嵌形成一异形管件,所述若干隔片设置在所述异形管件的内部将所述异形管件分隔成多个隔断的独立管段。可见主片和封盖均可以采用板材冲压形成横截面为U形的冲压件,容易实现两冲压件的U形开口相配,形成两管瓣扣合即实现主片和封盖U形开口的相互扣合,最后进行密封连接,如通过铆接和钎焊密封的方式完成异形管件得到一种新型的集液管。本专利技术的集液管在冲压过程容易实现精确控制,且可在冲压板材上预开设各种安装槽孔进一步提高了其精度和降低其缺陷率,这是传统圆管式集液管所不具备的。即在板材冲压形成主片和封盖之前,还可以根据需要先在不同位置,冲压出成型通槽、卡槽、翻边槽和翻边孔等,方便用于连接换热管、隔片、法兰、支架、管路和储液器连接管等部件,这些部件可以通过这些成型通槽、卡槽、翻边槽和翻边孔等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实现与冷凝器连接,利用开设朝外的翻边槽或翻边孔安装各个部件,可省去了点焊之类的人工操作。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圆管式集液管,本专利技术便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成本,且保证了精度并减少缺陷率。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应用本实施例的平行流冷凝器的主视图。图2为应用本实施例的平行流冷凝器的左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图5为图4的E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的主片主视图。图7为本实施例的主片俯视图。图8为本实施例的主片右视图。图9为图7的C-C剖视图。图10为本实施例的封盖主视图。图11为本实施例的封盖俯视图。图12为本实施例的封盖右视图。图13为图11的D-D剖视图。图14为本实施例的隔片主视图。图15为本实施例的隔片左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5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2,包括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主片201 (如图6至图9所示)、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封盖202(如图10至图14所示)和若干隔片203 (如图14和图15所示),封盖202与主片201的长度方向开口端对接相嵌形成一异形管件,若干隔片203设置在所述异形管件的内部将所述异形管件分隔成多个隔断的独立管段,主片20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换热管的成型通槽204。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主片201的U形开口端宽度大于封盖202的U形开口端宽度,封盖202的U形开口端内嵌于主片201的U形开口端的内壁,且封盖202的U形开口端与主片201的U形开口端之间为密封连接,示例性的,可以为先通过铆接的方式,完成主片201和封盖202的对接内嵌,再通过在两侧的对接缝上进行钎焊填充缝隙的方式实现密封。在封盖202内壁设置有用于设置所述隔片的卡槽(图中未标出),将隔片203插设在所述卡槽内。封盖202上设置有用于导通连接冷凝器储液器的通孔(图中未示出)。封盖202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其他部件的翻边槽和翻边孔(图中未标出)。当然了,在其他实施例中,形成集液管两管瓣的主片和封盖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扣合,如主片201的U形开口端宽度小于或等于封盖202的U形开口端宽度,主片内嵌在封盖内壁或相互对接,采用无缝焊接的方式实现密封固定连接形成异形管件。示例性的,本实施例的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在制作时,可根据设计要求,裁剪所需规格的主片和封盖的长条形冲压板材,然后先将冲压板材冲压成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主片基材,再根据成型通槽的设定位置在U形的长条形主片基材上精确加工成型通槽;对于封盖的加工,可根据设计需要在用作封盖的冲压板材上先冲压板材冲压成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封盖基材,然后再在U形的长条形封盖基材上冲压加工出各种翻边槽和翻边孔以及加工出卡槽;最后进行将加工好的主片和封盖进行扣合装配即形成一个集液管。可见本实施例的主片和封盖均可以方便的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大批量的进行主片和封盖的生产,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精度并减少缺陷率。同时还能实现简化工艺结构,减轻重量,降低成本,且能满足冷凝器使用的性能与耐久要求。为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集液管的有益效果,示例性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集液管应用在一平行流冷凝器上具体如下如图1至图4所示的平行流冷凝器包括冷凝器芯体I和储液器3,冷凝器芯体I包括集液管2、换热管101、翅片102,两集液管2分别设置在冷凝器芯体I的左侧和右侧,储液器3设置在任一集液管2上,示例性的,本实施例储液器3如图1所示设置在右侧的集液管2上;其中,储液器3包括用于直接导通连接集液管2的连接管301和用于储存制冷剂的储液管302,连接管301与右侧的集液管2导通连接,连接管301固定设置在右侧的集液管2上,储液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平行流冷凝器的集液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主片、一横截面为U形的长条形的封盖和若干隔片,所述封盖与所述主片的长度方向开口端对接相嵌形成一异形管件,所述若干隔片设置在所述异形管件的内部将所述异形管件分隔成多个隔断的独立管段,所述主片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换热管的成型通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东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